正文 第24章 西方的文學與藝術(2)(3 / 3)

2.浪漫主義

歐洲文化內部的衝突決定了它反複多變的思想潮流,科學與宗教、民主與專製之間的鬥爭使得對立的思潮之間互相批判又互相繼承,形成了極為多姿多彩的曆史進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成為風行歐洲的主流。宗教的傳統依然是浪漫主義的精神之一,因此有人將浪漫主義稱為“聖經式藝術”,這雖然有過於貼近之嫌,但從曆史深處來看並非沒有道理。同時,德國古典哲學、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也是重要思想推動力。“浪漫主義”(Romanticism)的詞源是中世紀的“浪漫傳奇”(romance),它的主要形式是英雄史詩與騎士傳奇等,當啟蒙主義思想湧起時,它要求思想自由、個性解放與返回自然,反對封建王權。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浪漫主義更加流行,從不同方向產生的向往與追求,理想破滅的傷感等都刺激了浪漫主義的勃興。在藝術表現中,崇拜英雄與個人奮鬥的題材比比皆是,風靡歐洲與美洲,直到19世紀中期以後,現實主義才逐漸部分取代了其地位。

1792年,西班牙畫家弗蘭西斯科·戈雅·伊呂西安特(Francisco José de Goyay Lucientes,1746—1828)開始耳聾,造成他性格孤僻,與世人不來往,但是他的藝術卻征服了廣大觀眾。他的作品《瘋人院》中鬥牛者的浪漫色彩別具一格。現存於馬德裏普拉托美博物館的《五月三日的槍殺》,是一幅政治題材的名作,畫家真實描繪了1808年5月3日拿破侖軍隊對西班牙人民進行殘酷鎮壓並用軍隊槍殺人民的場麵,反映了在悲慘中激發起的一種反抗的情緒。

法國的浪漫主義前驅人物泰奧多爾·籍裏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的名作《梅杜薩之筏》是現實題材的作品。1816年,一艘名為“梅杜薩”的船在海上遇難,這一事件震動一時。畫家選取了“梅杜薩”將沉之際這一驚心動魄的時刻,表現了一群處於生死危難關頭的人們向遠方灰暗的天際呼喊求救的情形。畫中遠方模糊不清的來船輪廓更是令人分外擔憂。

德國科隆大教堂一直是各種建築藝術家們展現身手的地方,其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浪漫主義的卡裏·弗裏德裏希·申克爾,他將科隆大教堂重新修複,體現了一種曆史主義原則。其餘的各種新作也在這一時期誕生,如法國夏爾·加尼哀設計的巴黎歌劇院、彼得·庫帕斯設計的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等。

3.現實主義與印象派的產生

19世紀中期藝術流派的多樣性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1850年前後,現實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僅過了10年,畫壇具有震撼力的流派——印象派——產生,這兩種看起來完全不同性質的藝術流派先後興起,一方麵標誌著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局麵已經形成,另一方麵,也表明任何藝術流派之間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作為藝術,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一直被人們所忽視,最常見的是用某種流派的標簽來劃分它們,而沒有看到它們彼此之間的天然存在的互相依存的關係。

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是曆史悠久,它形成一種藝術流派卻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19世紀30年代,歐洲國家的工業化已經進入發達階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與1832年的英國議會改革,標誌著政治局勢的新發展。科學技術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與社會的看法,細胞學、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進化論等重要科學發現使宗教與信仰觀念麵臨新的考驗。孔德的實證主義,泰納的時代、環境與種族決定理論等影響日益擴大。如果說浪漫主義是以英雄主義為基調,那麼現實主義是以人道主義為主旋律;如果說浪漫主義是以幻想為手段,那麼現實主義是以寫實為手段;如果說浪漫主義是以感動為目標,那麼現實主義是以理解為目標。

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創作了大批反映現實的畫作。起初他的畫並未得到承認,《畫室》(全名為《畫室:決定著我7年藝術生活的故事》)與《奧南的葬禮》是他於1855年提交給美術院的作品,用以參加當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但是由於不符合古典主義畫派的要求而被拒絕。庫爾貝十分憤怒,於是在世界博覽會對麵租了一幢樓房,舉行了一個名為“現實主義畫展”的展出,同時出版了《現實主義的宣言》一書,與官方唱起了對台戲。《畫室》中,居於畫麵中心的是畫家與一位裸體的模特,模特把披著的袍子扔在地上,代替了藝術家們所崇拜的女神繆斯。畫家自己正在作畫,左右兩邊分列著不同的人群,右邊是畫家的朋友、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左邊是平庸世界的人們,包括勞苦大眾、資本家與工人、體驗死亡的人們等等。這是一幅含有諷刺意味的現實主義佳作,同時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其主題是藝術家與藝術在資本主義製度麵前的獨立性,在平民與勞動者們麵前,藝術的理想化日益淡薄,女神也不再神聖,甚至成為了裸體的模特,而畫家自己卻能夠自立於世。有人分析,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很像《聖經》中“末日的審判”的場麵,畫家自己就是上帝,處於裁判者的地位。

現實主義的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創造了一係列名作,如《思想者》、《行走者》、《地獄之門》,其中有的作品帶有一些象征主義的色彩,但總體精神仍然是現實主義的。

法國的巴比鬆原本隻是楓丹白露地區的一個小鎮,但是一個法國畫派以此為名,使得巴比鬆名揚世界。巴比鬆畫派是從現實主義向印象主義過渡的畫派。風景畫在古典主義繪畫中是一個不起眼的畫種,浪漫主義者們開始重視它,他們通過風景畫來抒發自我的情感,所以風景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失真,成為情感的表現。現實主義畫派也重視風景畫,他們以寫實的方法來畫風景,但是多數以牧歌式的風景畫而著稱。印象派可以說是西方風景畫真正的創造者,在他們筆下,風景畫不再是一種陪襯,而成為一種生活的內容,是自然與社會重要的主題。

1874年四五月間,在巴黎加布欽修女院路35號的納塔爾照相館,一批青年畫家舉行了自己的畫展,美術評論家路易·勒盧瓦看到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一幅名為《印象·日出》的畫,遂不無嘲諷地稱他們為“印象派畫家”,誰也沒有料到,這一稱呼不脛而走,成為了一批藝術巨匠們的總稱。印象派畫家以自然景物描繪而著稱,他們在自然光線下作畫,他們認為自然是不斷變化的,而捕捉與表現自然的變化是畫家的重要職責。在他們的畫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對於光線的變化的把握。印象派存在的時間很短,1886年印象派畫家舉行最後一次集體畫展後,印象派其實從此就名存實亡了。不過,新畫家們以後印象主義與分色主義等名稱繼續進行創作,不過,對於廣大觀眾來說,有時索性也把他們歸入印象派畫家之中。

印象派畫家中,莫奈、德加(Hilaire Germain Edgar Degas,1834—1917)與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屬於主流畫家。在他們之中,最先引起世人注意的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他以《草地上的午餐》一畫引起爭論。馬奈對於光線與色彩的用法與傳統相悖,表達出一種創新精神。雷諾阿以善於畫女性裸體而著稱,有《陽光下的浴場》與《浴女》等作品。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奈的名作8幅係列畫《聖拉紮爾車站》。19世紀20年代,鐵路在西方各國出現,這種表現了科學與工業發展的新事物,立即引起了印象派畫家們的關注,特納創作了《雨、蒸汽、速度》,馬奈畫了《鐵路》。聖拉紮爾車站舉行典禮之後,莫奈感受深刻,他通過一種運動的感覺與光來表達這一新生事物給世界的觀感。其實在畫麵上,我們所看到的隻是一片片煙霧,但是我們似乎聽到了火車的吼叫聲。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看了莫奈的畫之後,大為感慨,認為是一種藝術上的創新。

莫奈等都屬於早期的印象派畫家,以後,在通常的印象派之外,有三位畫家也頗有影響。其一是萬森·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他於1886年從繪畫藝術根基深厚的荷蘭到達西方藝術之都巴黎,立即被當時嶄露頭角的印象派所吸引,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藝術實踐其實與印象派並不相同,他更為重視線條的構形作用。於是他轉而來到了法國普羅旺斯,在這裏進行藝術探索。一般認為凡·高的創作是表現主義的前驅,其代表作有《向日葵》、《吃馬鈴薯的人》、《堂吉老爺子》等,靜物與人物畫俱佳。其二是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他與前者不同,他曾經參加過印象派的第五屆畫展,並且受到過畢沙羅的指教,通常被認為是後期印象派的一員,但實際上他最終還是脫離了印象派。高更對於當時流行的分隔派畫法很推崇,這種畫法主要是用平麵塗寫,再用粗線條來勾勒形狀。有人認為,這是吸取了日本版畫的特點。高更後來定居於著名的塔希提島,遠離西方文明與喧囂塵世,其代表作有《遊曆的靈魂》、《向你致敬,瑪麗亞!》與《布道後的幻象》等。其三是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他年輕時曾經跟隨畢沙羅等名畫家,以後吸收了印象派的光與色彩運用方法,但是講究形體,重視繪畫方法的研究,成為繪畫構成感的大師。塞尚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是影響不小,《玩紙牌的男人們》、《果盤》、《女浴者》等,都是體現其繪畫思想的力作。

19世紀最後10年,工業化社會對於藝術的影響全麵顯現出來。鐵的使用雖然從遠古時代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標誌,但是直到19世紀末期,鋼鐵工業的突飛猛進才使得人們生活處處離不開鋼鐵。這種意識對於藝術有重要推進,現代主義就是工業化進程中的產物。巴黎於1889年建起了埃菲爾鐵塔,這座鋼鐵結構的建築與凱旋門一起成為巴黎的象征。從1871年起,美國芝加哥開始修建鋼結構的摩天大樓,在這裏形成的芝加哥學派,不僅是工程技術學派,也對藝術有直接影響。這些可以看成是現代建築藝術的成果,它們與中世紀以來的教堂建築藝術迥然不同了。

五、力求革新的20世紀藝術

20世紀人類社會進入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活動的領域從地球走向了宇宙,火箭、人造衛星與航天飛機的創造,使得人類進入了太空,人的生存空間變化也使人們的空間觀念發生了變化。現代通訊工具包括電報、電話與互聯網使空間進一步實體化,無論是擴大還是縮小,空間的感覺已與前人不同。但同時,兩次世界大戰又給人類留下了極為慘痛的回憶,曆史永遠不會消除這種感受與記憶。

在這一曆史背景下,才有可能回顧20世紀藝術的發展。如果概括起來,其基本特點是現代藝術的求新與創造,這種創造包括形式與內容的全麵創新。主要的藝術流派有未來主義與立體派等,藝術形式與內容的改革相當激烈,從繪畫雕塑發展到人體藝術品、非形象藝術與幾何抽象藝術,其中也包括建築工程的革新。

1909年,意大利人再次引領世界藝術潮流,未來主義(futurism)作家們發表了自己的宣言,次年,未來主義畫家賈柯莫·巴拉(Giacomo Balla,1871—1958)、安波托·波丘尼(Unberto Boccioni,1882—1916)、卡洛·卡拉(Carlo Carrà,1881—1966)、魯依基·魯索羅(Luigi Russolo,1885—1947)、基諾·謝沃裏尼(Gino Severini,1883—1966)等人共同發表了《未來派繪畫宣言》,他們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之中,由於事物形象持續存在人的視網膜之上,運動中的物體便會成倍增長,當這些形象連續而來,就會產生變形,如同在空中的快速振動,於是一匹奔跑中的馬就不是四條腿了,而是二十條腿,而且它們的運動呈現為三角形。為了真實地再現自己的這一看法,未來派畫家們對運動的物體采用攝影方法,用這些連續的照片來作為繪畫的基礎。

魯索羅的《一輛汽車的力量》中,畫麵上是一輛疾馳的汽車產生的如同射出的箭一般的形象,表達的是一種力量與運動感。而馬萊的《撐竿跳》則是無數個連續的畫麵,如電影膠片一樣,除了能看到不同位置的運動員之外,也能感受到一種運動的連續過程,其實這正是未來主義者所追求的目標。未來主義作為一種思潮,起於對城市化的反應,以一種過程來表達大工業與科學技術產生的社會生活劇變所引發的色澤、聲音、味道等的變化。這樣,它就與野獸派的色彩、立體派的切割與新藝術的裝飾性結合起來。未來主義興盛的時間在1912—1915年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它的法西斯主義立場使得它臭名昭著,從而失去了在畫壇的地位。

就在未來主義發表宣言的前一年,法國人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與西班牙人巴布洛·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共同發展了一種被稱為“立體主義”(Cubism)的畫派。這個名稱來源於一些批評家,他們看到布拉克的油畫《葡萄牙人》時,對於畫中的幾何學的立體畫麵感到可笑,稱之為“立體主義”,從此這一稱呼就被傳開來。在這幅畫麵中,我們甚至連完全的立體也看不到,隻能看到被分割開來的不同幾何形體。隻有進行組合之後,才可以看出是一個手持吉他的人的形狀。這就是立體主義的奧妙,布拉克強調,畫麵上所出現的並不是對象,而是一種新的整體,是一種抒情,它完全取決於你運用它的方式。立體主義如同使用顯微鏡之類的科學儀器來分析事物,你隻能看到事物的局部,不可能看到整體。畢加索是世界上最多產的畫家之一,他的名作如《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帶藤背椅的靜物》等都在西方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立體主義興起之後,立即獲得熱烈響應,一批巴黎畫家相繼加入其中,並且又陸續發展出“黃金分割派”與“俄耳甫斯派”等新的畫派。立體主義最興盛的時期是在1913—1914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體主義衰退,但是畢加索等畫家的創作仍然如日中天,並未受到絲毫影響。

20世紀中期到晚期,藝術總體的變化規律可以說是多元分化,而不僅僅是多元化。多元分化是指各種藝術主張的獨立發展。雖然從總體來說,這種藝術之間的關聯仍然是存在的,但各種藝術的獨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現。

從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是抽象主義與具象主義的並存,一方麵,藝術越來越向幾何體形式抽象與觀念抽象的方向發展。俄國畫家與藝術理論家瓦西裏·康定斯基主張,藝術家的任務不是要駕馭形狀,而是要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抽象藝術就是要通過幾何圖式來創造自然,從物體外表的描繪中解放出來,以表現對象的精神為主。俄國構成主義畫家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的《白底上的黑方塊》是一些幾何體圖形,但作者將其稱為“裸體的聖像”。此外,荷蘭、法國、瑞士等地都出現了大批的抽象主義畫家與畫派。另一方麵,與抽象主義相對立,具象派藝術也大行其道,具象藝術主張通過與可見的現實之間的關係來表現。這種藝術主張的流派較多,西方藝術史家將其分為具象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組合藝術與表現藝術。

除此之外,超越現實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主張,實踐這一藝術主張的藝術家與流派也相當多,如玄學畫派、超現實主義、神奇現實主義、怪誕現實主義與神話方法等,各有不同的具體觀念與方法實踐,不可一概而論。

西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