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西方的文學與藝術(2)(1 / 3)

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藝術忠實於生活,以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背景來塑造典型的人物,而不是把作品變成時代的傳聲筒。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雖然略有誇張,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為一個語言大師,他把民間生活俗語引入作品,狀物寫人,如在目前。雖然由於大量采用民間語言,也曾被法國作家伏爾泰等人視為“粗野”與不雅,但受到曆史的肯定。

進入17世紀之後,歐洲戲劇的中心移向法國,初期的法國劇作家們模仿古希臘戲劇,藝術上不成熟。後經過對於“三一律”的爭論,原本是亞裏士多德所提出的戲劇創作規律三一律,在法國經過古典主義理論的改造,成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經典條律,使戲劇的時間、地點與事件相對集中,克服了以前戲劇結構鬆散、盲目仿古的缺點,經過艱苦努力,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終於占據了舞台。1636年,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的悲劇《熙德》上演,使他獲得聲譽,成為古典主義戲劇的第一期代表人物。這部戲劇以愛情與職責之間的對立為戲劇衝突,羅德裏克與施曼娜本是一對出身高貴、門當戶對的戀人,可是羅德裏克的父親被施曼娜的父親打了一記耳光,於是羅德裏克奉父命與施曼娜之父進行決鬥,並且殺死了他。兩家遂結為仇家。以後由君主任命羅德裏克率兵與西班牙的摩爾人作戰,獲勝之後成為民族英雄。這種情況下,皇帝親自下令讓兩人結為夫婦,以愛情取代了仇恨。高乃依的另一部名劇《賀拉斯》同樣是以職責與親情的對立為主要衝突,隻不過將愛情換成了親情,這也暴露出古典主義戲劇的一個根本缺陷,情節結構過於刻板,往往流於重複。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是古典主義的第二期代表人物,1667年他的悲劇《安德羅瑪克》上演後即成名。該劇取材於古希臘史詩,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羅瑪克在特洛伊城被攻破之後,為了保全兒子的性命,不得不嫁給希臘的皮羅斯,其實她心裏準備在婚禮後即自殺。但是皮羅斯所遺棄的未婚妻愛彌奧娜卻動員青年奧雷斯為自己複仇,奧雷斯殺死了皮羅斯。不過,奧雷斯本人又並未能獲得愛彌奧娜的愛情,最後終於發瘋。與高乃依一樣,拉辛的戲劇情節曲折,衝突尖銳,結構也很勻稱,是古典主義戲劇的佳作。但拉辛所處的時代已經與高乃依大不相同,高乃依的時代是法國王權興盛時期,新興社會階層力量軟弱,此時社會矛盾尚不夠尖銳,而拉辛的時代則已經是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時代,新生貴族與資產階級勢力開始強大起來,政治鬥爭十分激烈。所以拉辛作品中已經沒有高乃依式的慷慨激昂的英雄,多的是一些鉤心鬥角的陰險小人,而且人物多為殉情而死,一片哀傷,多了些兒女情長,少了些英雄氣概。

法國古典主義時代有一位偉大的戲劇家,卻並不受三一律的約束,這就是喜劇作家莫裏哀(Molière,1622—1673)。莫裏哀原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裏哀是其筆名。他的劇作以現實生活為對象,這同多數取材於古代希臘羅馬史詩或是神話的古典主義悲劇不同。他雖然也信奉理性主義,但並不否認思想自由的原則。莫裏哀的代表作之一是《達爾杜弗》(又名《偽君子》),描繪了商人與教會之間的鬥爭,主要傾向是反對虛偽貪婪的教會勢力,歌頌國王的英明,這對於當時危害法國社會的宗教勢力的批判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吝嗇鬼》、《太太學堂》、《恨世者》等作品都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針砭社會黑暗,推動社會文明。法蘭西學士院是法國最高學術機構,17世紀建立,由法國學術界傑出人士所組成,名額限定隻有40人,不得超出。莫裏哀本人雖然不是法蘭西學士院院士,但是在法蘭西學士院裏為他立了雕像,上麵刻著這樣的題詞:“他的光榮一分不少,我們的光榮卻少了他”。

在啟蒙主義運動中,德國的戲劇產生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與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這樣傑出的戲劇家。德國由於曆史上長期分裂,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各種文學思潮也落後於西歐各國。到18世紀40年代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戲劇才真正形成。萊辛是第一位德國現代意義上的戲劇家與理論家,他的早期作品《薩拉·薩姆遜小姐》是德國第一部描寫市民生活的悲劇,他有三部代表性作品:《明娜·馮·巴爾赫姆》(又名《軍人福》),講述了德國7年戰爭之後,普魯士的軍官台爾赫姆與敵對國家薩克森的一名貴族小姐明娜·馮·巴爾赫姆相戀,經過多種波折,最後終於結成良緣。台爾赫姆被寫成一個具有啟蒙主義思想的人物,以對其美好品德的歌頌來肯定啟蒙主義的進步意義,這種讚頌同時也是對黑暗的普魯士帝國的揭露。《愛米麗雅·迦洛蒂》取材於意大利史,但表現的社會生活卻是德國的現實,講述了沒落貴族奧多雅多為了保全女兒的貞操,不受辱於無恥的親王,竟然被迫將女兒殺死。《智者納坦》以宗教鬥爭為主題,宣揚了啟蒙主義關於基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三者可以互相容忍、不必彼此仇恨的觀點。

18世紀70年代德國興起了名為“狂飆運動”的文學革新運動,席勒以其《強盜》一劇一舉成名,與歌德一起,成為狂飆運動的主將。他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悲劇《陰謀與愛情》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該劇以市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的鬥爭為主線,呼籲打破封建等級製度,要求自由平等。

19世紀到20世紀,歐美國家的戲劇主要有兩種大的類型,一種是傳統戲劇的繁榮,包括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為創作思想的劇作家的作品,另一種則是現代主義劇作,特別是荒誕派戲劇的創作。最令人矚目的是,傳統戲劇作家中,原本沉寂的北歐與俄羅斯戲劇異軍突起,出現了一批偉大戲劇家,成為歐美戲劇的一支主力軍。

挪威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是北歐也是世界文學中最傑出的戲劇家之一,他的創作風格多樣,體裁與形式不拘一格,有話劇也有詩劇,有悲劇也有喜劇,有曆史劇也有現代劇,有諷刺劇也有社會問題劇,共有25部劇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所謂問題劇,以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為特色。《社會支柱》諷刺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一家造船廠廠主身為社會上層,卻是個盜竊別人錢財的無恥之徒,揭露了當時上流社會的道德敗壞。《玩偶之家》(即《娜拉》或《傀儡之家》)涉及當時社會的道德倫理、法律、婦女與家庭等社會問題,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引起震動。小資產階級的青年婦女娜拉為了替丈夫海爾茂治病,假冒父親簽名借錢,不料此事引起海爾茂的恐懼,害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前程。所幸後來債主被感化後主動退還借據,了結此事。這時海爾茂立即轉怒為喜,與妻子和好。娜拉卻因此看透了他的虛偽,不甘心再做家庭中的玩偶,為爭取女性的獨立自主,憤而離家出走。這裏表現出的是挪威婦女爭取獨立與自主的鬥爭精神。該劇演出後,受到一些人的攻擊,但易卜生堅持不懈,繼續為宣傳自己的主張而創作。《人民公敵》(即《國民公敵》)寫醫生斯多克芒無意中發現療養院中的礦泉水中有傳染病菌,雖受到市長與浴場主的威脅,但醫生不為所動,堅持要改造浴場,結果卻被當權者誣為“人民公敵”。由於劇本對資產階級“民主製度”的強烈批判,引起爭論。易卜生從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作出發,晚年又以象征主義劇作引起世界文壇的關注,其藝術探索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的戲劇家們在超現實主義理論家阿爾托等人的戲劇理論影響下,開始進行戲劇的改革。20世紀50年代起,荒誕派戲劇家的作品出現於舞台上。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的主要作品是《等待戈多》,主題是表達人類在荒誕的世界裏無意義的存在,兩個人在等待戈多,但是這兩個人是誰,戈多又是什麼人,為什麼要等他,戲劇中全然不作任何交代,最終戈多也沒有出現,在兩個人的胡言亂語中,戲劇結束了。這部戲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貝克特的人物多為流浪漢或是殘疾人,以象征人類精神的可憐無助,其生存環境也是荒涼凋敝的,用以再現“原子時代”宇宙的荒誕。

阿達莫夫(Arthur Adamov,1908—1970)以戲劇心理表現最為出色,用夢、內心痛苦與懺悔等來構成心理衝突。人與人之間沒有交流,人退化到失去姓名,隻剩下符號。他的主要作品有《一切人反對一切人》、《塔拉納教授》、《彈子機》等。

尤奈斯庫(Eugène Ionesco,1912—1994)是荒誕派戲劇家中的多產者,有40多部戲劇問世,其中相當多的戲劇都有一定影響。《禿頭歌女》是他的成名作,這其實是一部完全沒有戲劇衝突或情節,或是說沒有戲劇形式的“反戲劇”,人物是一對英國老夫妻,全劇是他們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又全是沒有意義的。《椅子》的劇情也很離奇,一對老夫妻麵對一排椅子,空發一通近乎於囈語的議論。《犀牛》有些近似於現代版的變形記,人類在物化的壓迫下,變為了犀牛,也喪失了人格,當然包括失去自我。這一類戲劇的劇情、主題甚至用意是什麼都令人無法捉摸,所以有人幹脆用“異化”來概括它的主題。

回顧西方戲劇的曆史,從古代希臘戲劇到現代派戲劇,其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從中仍然可以看到繼承與變革的關係,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內在關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命運的關係等,是從《俄狄浦斯王》到《等待戈多》中一脈相承的因素,作為重要的主題,在西方戲劇中一直持續下來。

第三節 西方藝術

一、藝術源流與古代希臘羅馬

“藝術”一詞在西方語言中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廣義的理解,因為在古代語言中,Art指一切人工製品,從製陶到鐵匠製品。最初的詩人與工匠同屬於藝術家,所以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論述詩的創作時,用木匠製作床來比喻詩人作詩,並非偶然。另一種含義是狹義的,相當我們現在的藝術概念,包括文學藝術等種類。當然,直到今天,藝術的範圍仍然是相當廣泛的,藝術包括雕塑、建築與繪畫等視覺藝術,其中又可以分為立體的與平麵的不同類型,也包括音樂等聽覺藝術,同時還有戲劇與電影等綜合性藝術類型。如果從時間與空間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空間與時間的藝術。考慮到我們所考察對象的曆史特殊性,這裏隻能將重點放在雕塑繪畫和建築這兩種最古老的藝術類型上。

古代希臘是西方藝術的起源,這隻是一般的說法,其實西方的藝術來源是相當複雜的,應當提到的是,由於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起源早於地中海地區,所以這些地區的古代東方藝術對地中海地區有重要的啟蒙作用。就整體的藝術思想而言,古代埃及金字塔與幾何學對西方建築與科學的影響最深,它為西方提供了一種以幾何學為基礎的空間藝術思想。埃及墓葬繪畫中的幾何學畫法與線條,不僅對於希臘人,而且對於從達·芬奇到畢加索等一代又一代西方畫家產生深刻影響,這就使西方藝術成為一種以幾何學與透視法為基礎的藝術,這是一種重視準確的再現事物形態的藝術,即重視空間感,提倡寫實精神。正是這種思想觀念使得西方藝術與遠東的中國和印度的主體情感抒發型的寫意藝術相分離。同時,古代埃及等地的方尖碑建築,以其直指蒼穹象征神靈崇高精神,成為以後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的原型。同時還有埃及的太陽神崇拜等古代宗教藝術,通過文明之間的交流傳入西方,使得西方藝術從開始就廣泛吸納了東方的遺產。東方各種各樣的建築藝術結構與表達,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西方,例如埃及盧克索的阿蒙神廟(太陽神)的巨大廊柱式建築,成為西方神廟的樣板之一。

從公元前2000年起,愛琴海周圍的米諾斯與邁錫尼文明在吸收東方藝術的基礎上,發揮獨立創造性,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公元前10世紀到前8世紀,荷馬時代的希臘人開始了自己的藝術曆程,他們一定程度上參考了米諾斯與邁錫尼的樣板,創造出了典型的希臘藝術。它的主要成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曆史階段,其中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首先是希臘古典藝術風格的形成,以巴特農神廟為代表的宗教建築藝術最為突出。公元前5世紀,希臘藝術家們改變了設計方式,在吸收了公元前6世紀的多利亞式與伊奧尼亞建築的經驗之後,以更加精確的數學與幾何模式來建築神廟,巴特農神廟就是這一藝術風格的結晶。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80年克塞爾克塞斯入侵之後的波利克時代,是獻給雅典娜的神廟,這一藝術風格可以稱為古典風格。神廟聖殿高達100古希臘尺,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周圍全部是廊柱,其底座為三層高階平台,麵積為30.80×69.47平方米。矗立其上的黃金象牙雕刻的雅典娜神像,風姿秀美,儀態萬方,活脫脫一個聰慧而威武的女神。該雕像出自雕塑大師菲迪亞斯之手。

希臘三大雕塑家米隆、波留克列特斯和菲迪亞斯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米隆的作品《擲鐵餅者》成為希臘藝術的精品,與所有同一風格的作品一樣,人物麵部神情嚴肅,身體健美,身體姿態合乎運動規律,表現出理想的人類形象所具有的真善美相結合的特點。波留克列特斯有《持矛者》與《束發的運動者》等名作。菲迪亞斯則在巴特農神廟的雕刻中為自己留下了永久的紀念碑。這些藝術作品反映出希臘人重視體育運動,提倡具有健康的體魄與健全的精神的社會理念,具有一種古典、剛健與粗拙的美感。

第二階段是希臘化早期的藝術,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希臘化開始形成,它與嚴肅的古代藝術完全不同,建築藝術以科林斯式為主。雕塑中變化相當大,女性形體開始成為雕塑的中心,對於女性美的欣賞與表現成為一時風尚。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尼多斯的阿芙洛蒂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這是希臘人的第一尊女性裸體的雕像,開風氣之先。

第三階段是希臘藝術的終結時期,即所謂的“希臘化時代”。雖然此階段已不再有古代藝術的輝煌,但是留給後世的佳作卻大多出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以追求圓熟與勻稱為目標,如同中國古代江南園林一樣,纖巧、雅致的風格成為奢華的時代風氣的表征。公元前3世紀前後,大量的維納斯與阿芙洛蒂忒的雕像被製作出來,其中既有裸體的,也有著衣的。中國人所熟悉的一些作品如《彌羅島的維納斯》與《拉奧孔》等雕塑,基本上屬於這一時期的作品。外表的美與圓潤華麗的風格,精細的雕刻技巧,比起古典希臘雕塑已經是大相徑庭了。

羅馬帝國建立之前的一千年間,生活於亞平寧半島的伊特魯裏亞人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陶器與金器。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一書中曾說過:“有人類,就有陶器。世界各地,從中國到秘魯,從西班牙到墨西哥,都有陶器,但伊特魯裏亞人是曆代最偉大的陶工。”應當說,伊特魯裏亞人也是傑出的陶瓷藝術家。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伊特魯裏亞人製作的陶器的種類是舉世無雙的,他們的陶器藝術不僅為主人生前服務,也為死後在陰間的人所用。生前的器具如酒瓶、酒杯、調酒杯等都是精致之極的用品,死後的陶棺、骨灰壇等也是陶器。伊特魯裏亞人最大創造是發明了布開羅黑陶(bucchero),這種黑陶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點是模仿金屬器,具有相似的光澤,從工藝與製作成型都相似於金屬器,成為世界陶藝中的上品。

最奇特的是,伊特魯裏亞人用動物內髒進行占卜,為此他們用陶器與金屬品製作了大量動物內髒,特別是陶瓷的鳥類的肝髒,是占卜的重要用品。伊特魯裏亞人學習了希臘人的彩陶技術,甚至在自己的神廟中,采用了光潔的陶立柱技術。羅馬建築學家威特魯韋的《建築十書》中尤其稱讚這種華美的陶立柱。伊特魯裏亞人是世界上最早打造金銀飾品的能工巧匠,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博物館中至今仍珍藏著大批精美的金製品,其中的銀包金斯芬克司形飾針、金發簪等製作之精妙,受到世界工藝師們的高度評價。青銅武士像等也表明伊特魯裏亞人青銅器的製作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果說今天的意大利工匠製作的首飾仍然是世界精品,那麼應當是源自於此。藝術傳統看起來變化最大,其實又是曆史長河中最為穩定的成分,它在存在中不斷更新,卻永遠為人類保存下最美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