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西方的文學與藝術(1)(1 / 3)

第一節 概述

西方文學藝術曆史久遠,以其獨特的風格與傳統,展現著西方文化的深厚積澱。它最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2萬年前的史前文化,西歐與南歐地區的古代岩畫可以看成是最早的藝術作品。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邁錫尼文明遺址中,出土了阿伽門農金麵具等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如果從語言文學發展的曆史來看,大約產生於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8世紀的荷馬史詩等,標誌著西方文學藝術的真正起源,至今已經有近3000年的曆史。

文學與藝術雖然是不同的領域,但是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係,在西方文化中,文學與藝術發展史上的大多數階段是互相關聯的,具有文學思潮、創作流派、表現形式的相通之處,具有共同特性的文化構成,所以從文化理論角度,對西方文學藝術的特性與規律進行綜合性的把握是完全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研究西方文藝之前,先要對於它的文藝思想、審美觀念有清楚的概念,而文藝思想與審美則是文學藝術所共同具有的。

古代希臘的文學藝術是歐洲首創性的文化成果。古希臘是人類社會的童年,它創造出了美好的神話。希臘神話富於哲理,神的譜係完整,思想主題健康樂觀,人物性格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被稱為希臘藝術的寶庫。公元前8世紀,西方文學經典荷馬史詩形成,它是希臘文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開端,史詩藝術也成為西方古代最重要的藝術形式。

雅典時代的戲劇產生於希臘城邦獨特的文化氛圍之中,在奴隸社會的民主製度下,市民與自由民具有享受公共娛樂的權利,所以希臘產生了傑出的悲劇作家與喜劇作家。同時,具有古典風格的希臘雕塑充分展現了崇尚自由的人文主義傳統,以人體表現藝術的形式確立了西方雕塑藝術的主要模式,這種形式充分展現了西方文化的特色。羅馬時代基本上繼承希臘藝術的創造精神,它的神話、史詩與戲劇雖然不如希臘,但也有不少傑作。從文學藝術的形式而言,東西方文學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西方文學以史詩戲劇這種敘事類形式見長,東方則以抒情詩為代表,可謂各有千秋。這並不是意味著西方的抒情藝術不發達,古代希臘的詩人薩福等人的抒情詩也是文學珍品,隻是相對於發達的東方抒情詩而言,西方敘事類藝術更具特色。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特色,這是最普通的道理。同時,在藝術風格上,西方的寫實性藝術更為突出,人體比例相當準確。而中國傳統藝術則重視寫意與象征,這與西方的風格迥然不同。

進入中世紀,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這使得藝術思想與形式均發生巨大變化,宗教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主要內容就是讚頌宗教與教會,內容單調,形式也相當僵死,以至於後人把中世紀稱為西方文學藝術史上一個凋敝的時代。當然,中世紀的文學藝術並沒有停止發展,同中世紀歐洲的經濟一樣,它有多種多樣的發展方式。宗教藝術在中世紀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宗教戲劇與傳奇對以後歐洲文學藝術也有決定性影響。在中世紀社會結構的變革中,騎士階層興起,騎士們創造了自己的抒情詩與傳奇。騎士們參加十字軍東征,接觸到了東方藝術,創作了充溢著浪漫瑰麗幻想的作品,也成為中世紀藝術的碩果。蠻族與其他民族有自己的史詩,這就是中世紀英雄史詩。日耳曼人的曆史歌謠、神話傳說;克爾特人中流傳的英雄庫胡林與芬恩的故事,特別是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故事,其中既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驚險神奇的冒險經曆,這些對西方文學都有一定影響。

中世紀城市化之後,市民階層的興起,使得適合於市民欣賞興趣的世俗文學崛起。市民在社會生活中是軟弱無力的,他們在與貴族和教會的鬥爭中隻能依靠自己的才智,所以在《列那狐傳奇》這一類寓言中,主要諷刺封建貴族與教士,讚揚市民們的機智正直。從中世紀後期到文藝複興的過渡時期,產生了偉大詩人但丁及其《神曲》,揭開了文藝複興的序幕。

從文藝複興到18世紀的啟蒙主義時代,歐洲處於思想解放的一個大曆史時期。在此期間發生的宗教改革、啟蒙主義運動與法國大革命,包括1776年的美國獨立,都是西方曆史上的大事件,影響了一個曆史時期的文學藝術風格。小說作為一種新的重要藝術形式從此登上文學史的舞台,塞萬提斯與民間作家的小說開創西方小說的先河,並給以後歐洲小說的創作模式奠定了基礎。文藝複興時期的傑出詩人但丁,彼特拉克的詩歌,藝術家與科學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倫勃朗的繪畫與雕塑,英國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戲劇,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的大批傑作,可謂精彩紛呈,展現了歐洲藝術的深厚魅力。這一時代的西方藝術,保持了現實主義的寫實傳統,同時呈現出多種形態。代表工業化時代的審美精神與藝術風尚的作品在這一時期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力,新興的資產階級有自己的藝術要求,在藝術題材與形式方麵有新的開拓。

19世紀,西方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強國,西方文化也在全球殖民化過程中向世界各地傳播。這一時期中,多種社會思潮都對文學藝術有深刻作用,空想社會主義與德國古典哲學思想體係的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勃興,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增大,使這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藝術幾乎同時並舉,特別是以社會批判為主要特征的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風靡各地,從西歐到東歐,新思潮一浪高過一浪。這一時期湧現出歌德、席勒、巴爾紮克、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馬克·吐溫、歐·亨利等大批傑出作家。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文學與藝術之間出現了藝術風格與形式方麵的同步現象,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作家、以“巡回畫派”為代表的畫家和以“強力集團”為代表的音樂家之間自然形成了一種藝術形式與內容的關聯,他們代表一種共同的藝術思潮。他們的作品雖然取材各異,主題也不同,但是具有共同的時代感觸與內在的藝術情愫。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震撼歐洲,立體派、未來派、印象派、超現實主義、具象主義等各種流派紛至遝來,各領風騷。這是對傳統文學藝術傳統的一次革命,產生變革的原因相當複雜。歐美各國這時已經過了工業的全盛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文學藝術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麵的,既有更加求實的精神,如實證主義思想所要求的嚴格寫實,同時也有對現實存在合理性的懷疑,這種精神使作家以非現實的、荒誕的、想象性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思想。20世紀60年代後,在歐洲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後現代主義等思潮形成,該思潮要求以反理性與反中心的觀念來看待現實,這是促成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形成的重要因素。這種藝術形式與傳統藝術思想和觀念之間有相當的差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欣賞者範圍比較狹窄,但經過一個多世紀時光,現代主義藝術已經成為世界藝術的珍品。凡·高、莫奈、高更、塞尚等人的繪畫受到廣泛的關注,畢加索等藝術家的作品也被視為藝術經典。

西方文學藝術的傳統是勇於創新,經典的傳承與革新從來是相互輝映,所以偉大作家與作品數量相當多,在世界文學藝術的曆史上有不可動搖的曆史地位。

第二節 西方文學

一、文學的起源與史詩

史詩(epoc)是西方文學的起源,這是一種以詩歌的形式來記錄表現重要曆史事件與過程的文學體裁,同時,史詩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曆史文獻,具有史料價值。公元前8世紀前後,希臘的民間說唱藝人、盲詩人荷馬將口頭流傳的史詩整理成係統的史詩,一部是《伊利亞特》(也有譯為《伊利昂紀》),另一部是《奧德賽》(又譯《奧德修紀》),兩部史詩合稱為“荷馬史詩”。兩部史詩都以發生於公元前12世紀末的一場戰爭為背景。這場戰爭中,希臘半島南部的阿開亞人與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人發生了一場大戰,希臘人組織了聯軍,跨海作戰,經過10年征戰後,希臘聯軍攻克特洛伊城。

《伊利亞特》記敘特洛伊十年戰爭中最後五十天的事件,希臘英雄阿喀琉斯因為一名女奴與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之間產生糾紛,阿喀琉斯一怒之下,拒不出戰,因為無人能敵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導致希臘軍不能取勝。後來,因為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羅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所殺,引起阿喀琉斯的憤怒,再次出戰殺死赫克托耳,特洛伊城終為希臘聯軍所攻占。《奧德賽》描寫希臘聯軍中足智多謀的英雄奧德修斯的冒險經曆,是典型的西方曆險故事類型。特洛伊戰爭後,奧德修斯從海上返回家鄉,但遭到海塞冬的報複,一路上設置重重艱難險阻,但奧德修斯意誌堅決,最終返回家鄉,與妻兒團聚。荷馬史詩,一部是海外征戰的戰爭史詩,一部是海上冒險與家庭生活的史詩,充分表現出希臘的民族心理與性格特色。史詩從藝術形式上,為以後西方的戰爭小說與流浪漢小說類型提供了借鑒。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的起點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它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與曆史環境,其人物性格刻畫之精湛,藝術形式之完美,都成為後世文學的典範。

中世紀的歐洲產生了一批英雄史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蠻族史詩,包括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僅殘存68行),描寫東哥特王狄特裏希的部將希爾德布蘭特,因為與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作戰不利,與狄特裏希一起避難於匈奴王阿提拉處。三十年後希爾德布蘭特在返回故鄉時,竟然與不相識的兒子哈都布蘭特在互不知情的狀態下刀兵相見。可惜的是,由於史詩不全,竟然不知下文。但這部史詩顯然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其中的奧多亞克、匈奴王阿提拉都是知名的曆史人物。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3182行)是篇幅較長的史詩,內容以神話為主,描寫英雄與毒龍之間的生死鬥爭。冰島的《埃達》與《薩迦》等也是著名的史詩,這些民族當時尚未信奉基督教,保持了氏族社會生活特點,所以這些史詩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些史詩多數形成於6至8世紀,反映了民族形成與蠻族社會分化的狀況。這些史詩大多數與中世紀民族大遷徙有關,所以關於歐洲古代民族與匈奴之間的鬥爭是相當重要的題材。這些史詩保持了古代民間生動的語言,生活場麵豐富多彩,思想深刻,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另一類史詩是基督教民族史詩,產生於歐洲封建國家建成之後,以歌頌宗教與民族英雄為主,其思想與藝術形式受到基督教觀念的較大影響,其藝術價值遠遠遜於帶有濃厚古代民族形成時期的樸素與簡潔的藝術,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基督教觀念的曆史衍變與西方古代民族接受基督教的過程。這一類史詩包括法國的《羅蘭之歌》(約1080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約1140行)、德意誌人的《尼伯龍根之歌》(約1200行)與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

這類史詩與古代史詩相比,思想主題方麵仍然有一致性,一般以反對異族入侵或是對外戰爭為主線,但是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民族英雄的頌歌變為對封建王國的國王或是大公的讚頌,中心內容已經成為對異教的貶低與文化衝突的描繪,宣揚基督教的光明,異教徒的野蠻與背信棄義。《羅蘭之歌》是根據法蘭克人的曆史寫成的,真實描述了8世紀阿拉伯文化擴張中遇到法蘭克人抵抗的曆史場景。史詩的故事則以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摩爾人為線索,史詩中的兩個中心人物,一個是封建帝王查理,是早期封建聖明君主的形象;另一個是查理的侄兒羅蘭,是一個忠勇的將軍,在中了叛徒的奸計之後,被10萬摩爾人包圍,英勇戰死,成為保衛基督教的勇士。這種史詩中所描寫的民族信仰與文化之間的曆史衝突,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使後人能反思曆史,以寬容與和平的態度來對待文化之間的差異。其中德意誌人的《尼伯龍根之歌》其實是關於5世紀時的歐洲民族遷移的曆史,日耳曼人的勃艮第王國在437年被匈奴人所滅亡,日耳曼人創作了故事曲折的史詩來反映這一曆史。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成書於12世紀末期。東歐古代民族國家形成較晚,俄羅斯民族發展過程中麵臨一種特殊的曆史環境,這就是蒙古大帝國的入侵。這部史詩形象地描繪了俄羅斯各大公們在蒙古人的入侵麵前團結起來、戰勝強敵的曆史。與西歐史詩不同的是,由於民族文化的不同,當時的俄羅斯各大公國雖然已經普遍接受基督教,但從史詩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宗教與原始宗教的特點。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這部史詩取材古代曆史,但發現時代較晚,直到18世紀才廣為人知。

史詩,在西方主要是作為古代文學文體存在,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傳統意義上的史詩不複存在。這並不是指所有記敘曆史內容的詩全都不存在,而是作為一種具有曆史特征的文學體裁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更新了。史詩作為西方文學的重要文體,不但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也是抒情詩等文體的開端。

二、多姿多彩的詩歌

詩歌是西方文學中的一種重要文體,並且有著悠久的曆史。西方的詩歌包括抒情詩、教諭詩、田園詩與神話詩等,具有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長詩等多種多樣的詩體,可謂多姿多彩,蔚為大觀。

古代希臘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詩歌創作,荷馬之後,詩人赫西俄德的教諭詩《工作與時日》和《神譜》等是傳誦一時的佳作,反映了公元前8世紀前後的社會生活,其藝術價值與曆史價值同樣重要。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之間,希臘從氏族社會向城邦社會過渡,社會製度的轉變引起下層人民更大的不幸,於是產生不少抒情詩。女詩人薩福(Sappho,生活在公元前612年前後)是最負盛名的獨唱琴歌的作者。琴歌是一種以豎琴為伴奏的樂詩。薩福的作品大多數以愛情與婚姻為題材,風格沉鬱、哀婉。原作有五十卷之多,可惜的是大多失散,現在隻有殘篇被譯成各國文字。薩福之後,希臘另一位琴歌詩人是阿那克裏翁(Anacreon,生活在約公元前6世紀),他寫作了5卷詩,題材多為醇酒與愛情,他的詩體被稱為“阿那克裏翁體”。

羅馬時代的詩歌形成一個高潮,首先是卡圖盧斯(Gaius Valerius Catullus,約公元前84—約前54)在亞曆山大裏亞詩風影響下所創作的一批有創新意義的詩歌。卡圖盧斯善於寫哀體詩,其作品精雕細刻,風格沉鬱、細膩。他的詩風對於文藝複興的詩人有一定影響。羅馬詩壇最傑出的詩人是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賀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前8)與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公元前43—公元17),其中賀拉斯以文學理論著作《詩藝》為世人所知,是繼亞裏士多德之後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家。奧維德的代表作是長詩《變形記》,該詩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回說”來構思,用250個故事描繪人被變形為石頭、天體、動植物等,把希臘神話的故事串接起來,其結構獨特,題材新穎,是世界詩史上的一朵奇葩。奧維德因故被流放黑海後,創作了《哀歌》與《黑海零簡》等詩集,詩風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詩人維吉爾是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他的長詩《埃涅阿斯紀》近萬行,分為12卷,被認為是歐洲“文人史詩”的開山之作。這首長詩以羅馬先祖建立國家為內容,歌頌了羅馬人英勇壯烈的事業。史詩描寫特洛伊城陷落之後,王子埃涅阿斯被迫流亡海上,曾經與迦太基女王狄多結為夫妻,以後為了建立羅馬,離棄狄多,遠行意大利。狄多女王為愛情而自盡,以此來反襯埃涅阿斯為了建國大業,毅然斷絕兒女私情的雄心壯誌。埃涅阿斯來到拉丁姆地區後,奉神的旨意與國王拉提努斯的女兒結婚,殺死競爭者魯圖利亞國王圖爾努斯,終於建成羅馬國家。長詩將曆史人物加以神化,埃涅阿斯成為羅馬愷撒與屋大維這一族的先祖,形象感人,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該詩重要特點是有較深入的人物心理描寫,這是其他古代史詩中所難以達到的。同時,作為文人史詩,該詩沒有荷馬史詩那樣經過長期民間傳唱的過程,語言具有個性色彩,典雅莊重,受到曆代詩人的推崇。另外長詩表現手段異常多樣,作者運用幻景、夢境、暗示、預言等多種表現方法,有一定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