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 孔子作春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孔子據魯史修訂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人稱“春秋筆法”。(見《史記·孔子世家》)

⑨ 莘野耕夫閑舉耜傳說商朝大臣伊尹,本為商湯妻之陪嫁奴隸,後佐湯討伐夏桀,被尊為宰相。老年,隱耕於有莘(國名)之原野。《孟子·萬章上》雲:“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渭濱漁父晚垂鉤指薑子牙渭水直鉤釣魚,周文王訪得,封為軍師,輔佐文王、武王征戰,伐紂滅商。(參見《聲律啟蒙》上卷“一東”韻注)

龍馬遊河,羲帝因圖而畫卦傳說伏羲氏繼天而王,黃河中有龍馬(瑞馬)負圖出水,伏羲氏遂以圖畫八卦,造文字,治理天下(見《漢書·五行誌》)。

神龜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疇傳說夏禹治水成功後,洛水神龜背負文出水,有數一至於九,禹遂以數列次第,作《洪範九疇》,成為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見《尚書·洪範》)

冠履帽與鞋。《漢書·賈誼傳》雲:“履雖鮮(新而華美)不加於枕(不放枕頭邊),冠雖敝(破舊)不以苴(墊)履。”

舄古代一種加木底的雙層底鞋。《詩經·小雅·車攻》雲:“赤芾(禮服上的蔽膝)金舄(金頭鞋),會同有繹(絡繹不絕)。”

院小庭幽亦作“庭小院幽”,小巧而幽靜的庭院。[唐]齊己《幽齋偶作》詩雲:“幽院才容個小庭,疏篁(稀疏的竹子)低短不堪情。春來猶賴鄰僧樹,時引流鶯送好聲。”

麵牆麵牆:本指麵對牆壁而視,則一無所見。比喻不學無術。[唐]孔穎達疏雲:“人而不學,如麵向牆無所睹見,以此臨事,則惟煩亂不能治理。”此處“麵牆”是取“麵壁”之義,指靜心修養,專心學業。[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南北朝時期,印度名僧達摩大師來華,在嵩山少林寺麵壁(牆壁)靜坐九年,潛心修道。

膝地指兩膝著地而行,表示敬重。《莊子·在宥》載:黃帝為天子時,詔令通行天下。他還去空同山向廣成子請教至道的精華,以利生長五穀,養育百姓。廣成子說:“你隻是一個心地狹窄的戲人,不足談論大道。”黃帝告退,棄置朝政,築靜室,臥白茅,獨居三月,再拜廣成子。廣成子頭朝南臥著。黃帝膝地而進再求教。廣成子急忙挺身而起,說:“至道的精髓,在於你要摒除一切思慮,使自己處於與自然渾而為一的境界。”[唐]黃滔《丈六金身碑》詩雲:“檀信(行布施的信士)及門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膠(合掌膜拜)。”

錯智晁錯智慧廣。西漢政論家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為太子(即景帝)家令,足智多謀,深得太子信任,稱其為“智囊”。景帝即位,任為禦史大夫。他堅持“重本輕末”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建議募民充實塞下,防禦匈奴攻掠,以及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這些均為景帝采納。(見《史記·晁錯傳》)

良籌張良謀略多。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今河南寶豐東)人。祖與父相繼為韓國五世宰相。秦滅韓後,良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從劉邦,為重要謀士。楚漢戰爭中,他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滅楚,這些均為劉邦采納。漢朝建立,封為留侯。(見《史記·留侯傳》)

孤嶂聳孤立大山,高峻入雲。這是宋朝陳與義《大庾嶺》中“隔水叢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雲”詩句的化用。

大江流大江東流,勢不可擋。這是詩聖杜甫《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湧(月隨波湧)大江流”詩句的化用。

方澤圜丘明朝嘉靖年間,在北京天壇內築高台“圜丘”,亦稱“圓丘”,供帝王每年冬至日祭天;在北京安定門外,掘地為貯水“方澤”,澤中築方形壇台,故稱“方澤壇”,供帝王每年夏至日祭地。《廣雅·釋天》雲:“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澤祭地也。”“圜丘方澤”,象征“天圓地方”之傳說。

花潭來越唱,柳嶼起吳謳這是唐代詩人王勃《采蓮曲》中“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江南歌謠,指吳謳)越吹(越國的管樂之聲)相思苦”詩句的化用。越唱:亦作“越吟”,越國之歌吟。吳謳:亦作“吳歌”、“吳謠”,吳地之歌謠。戰國時期,越人莊舄在楚國做官,優遊富貴,但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見《史記·張儀列傳》)[宋]陸遊《上二府乞宮詞啟》雲:“幽遊食足,敢陳楚(楚國)些之窮;衰疾土思(思鄉土),但抱越吟之苦。”[漢]王粲《登樓賦》雲:“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崇川竹枝詞》中有首專寫扶海洲的詞:“淮南江北海西頭,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洲邊是儂住,越謳不善善吳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