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三國魏人。隱居汲郡(今河南衛輝)山中,居土窟,好讀《易》,善彈琴。一次,嵇康與孫登同遊,登對康說:“子(指嵇康)才多識寡,難免乎於今之世。”後來,嵇康終於被司馬昭等誣陷殺害。康死前作《幽憤詩》說:“昔慚柳下,今愧孫登。”(見《晉書·隱逸傳》)
拋白紵白紵:白苧麻織成平民服。清初,淮陽縣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時。縣令丁乘鶴見其科試文章,擊節稱歎。但放榜時,葉生卻名落孫山。縣令憐惜。遂聘葉生教授其子,其子鄉試竟“中亞魁”。縣令惋惜地對葉生說:你這樣有才,朝中長期不用怎麼辦?葉生感謝縣令對他的同情,說:“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紵,乃謂之利市哉?”(見蒲鬆齡《聊齋誌異·葉生》)[宋]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雲:“利市襴衫拋白紵,風流名字寫紅箋。”
宴紅綾唐昭宗光化年間,放進士榜,取裴格等二十八人。昭宗以為得人,會燕(同“宴”)曲江,命禦廚燒作紅綾餅(禦膳中精美的食餅)二十八枚賜之。(見[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下》)
勝友有名望之朋友。[唐]王勃《滕王閣詩序》雲:“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良朋好朋友。[晉]陶淵明《停雲》雲:“良朋悠邈,搔首延寧。”
爭名如逐鹿爭名就像群雄爭霸一樣,難料誰勝誰負。逐鹿:喻相爭。《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晉書·石勒載記下》載:“朕遇光武(漢光武帝劉秀),當並驅(逐)與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比喻爭奪天下難料誰勝誰負。
謀利似趨蠅謀利就像蒼蠅趨物一樣,千忙所得無幾。趨蠅:追求蠅頭微利。[宋]蘇軾《滿庭芳》詞雲:“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千忙。”
仁傑姨慚周不仕唐代名臣狄仁傑任武則天所建後周朝的宰相時,他想讓其堂姨盧氏之子入朝當官,對姨母說:“我現為宰相,表弟到朝中喜歡幹什麼,我一定盡力而為。”姨母說“我隻有這一個兒子,不願意讓他去侍候女主(指武則天)。”狄仁傑大慚而歸。(見[明]武震元《奇女子傳》)
王陵母識漢方興西漢初年大臣王陵,沛(今屬江蘇)人。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數千人占據南陽。劉邦初入鹹陽,王陵不肯從劉邦。及劉邦還擊項羽時,王陵率師歸漢(劉邦)。陵事漢,其母在楚(西楚),被項羽拘禁,令其向李陵招降。陵母知漢必興,拒招,伏劍而死。(見《漢書·王陵傳》)
句寫窮愁,浣花寄跡傳工部唐代詩人杜甫,在安祿山軍攻陷長安後,逃往鳳翔,謁見唐肅宗,曾任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家移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杜甫深諳人民愁苦,其詩作多寫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大膽揭露社會矛盾。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見《唐書·杜甫傳》)
詩吟變亂,凝碧傷心歎右丞唐代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安祿山叛亂攻陷長安,王維曾受偽職“給事中”。安祿山於唐禁苑之凝碧池宴其部屬,飲酒作樂,王維聞而傷感,作《口號詠示裴迪》詩雲:“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