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綜述部分)(2 / 3)

瀕危狀況及保護:改革開放後,淮北地區大鼓藝人逐漸減少。目前,在我市能演唱淮北大鼓的藝人已寥寥無幾,且後繼乏人。淮北大鼓已近瀕絕之境,命運令人擔憂。

2007年,淮北市文化局將淮北大鼓申請保護,並成功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遣產保護項目

◎第一章 淮北花鼓戲

流行區域及曆史沿革

淮北花鼓戲是流行於北至蘇北、皖北省界以南,東沿微山湖及京滬鐵路沿線以西,南至宿縣、澮河以北,西至皖北部邊界以東這一較小地域範圍之內。

淮北花鼓戲曆史悠久。據藝人相傳,這一劇種產生於明初。當時京城一李姓官宦之家被抄,唯李夢雄、李夢月小兄妹二人藏匿於花園而得幸免。後兄妹逃出京城,沿途哭乞討飯為生。漸以哭訴拖腔、亦哭亦唱的形式形成模式。後兄妹備一小鼓小鑼,兄執鼓,妹敲鑼,又借鑒民間歌謠、小調而形成“花鼓調”這一獨特風味的演唱曲式。這一演唱形式後經“李皮匠”在淮北地區傳播開來。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流行於淮北及豐、沛、蕭、碭地區的花鼓戲班已發展至一百多班。至文化大革命,民間花鼓戲班急劇減少,改革開放以後,能堅持數十年從未間斷正常演出的僅有淮北濉溪縣周欽全一個花鼓戲班。

周欽全,1925年生。15歲入宗廣明花鼓班從師王邦義、博嚴夫學唱花鼓戲。24歲領班。解放後,從最初的七、八個人發展至20人左右。從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裝道具,從一鼓一鑼到配置樂器,完成了花鼓戲從劇目、服裝、到音樂的改革發展曆程。先後培養了花鼓戲學員一百多人。形成了較完備的唱腔體係和獨具花鼓特色的劇目係列。

藝術個性特征

淮北花鼓戲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音樂唱腔。其唱腔哀婉流轉,如泣如訴,善用拖腔,旋律富於變化,又富於創造發揮,演唱風格迥異於其它地方劇種。向有“花鼓戲難學、難唱、又難聽,聽過三天,迷上就不輕”之說。說它“難聽”,是因其唱腔音樂極其特殊,近於泣訴、悲歌之音,可謂原生態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演員對“氣窩”的運用,有別於任何戲曲和說唱。演唱花鼓各種板式的唱腔,多為先出腔,而後再吐字,使人感到纏綿、輕柔。演唱中的偷氣、換氣唱法更是別具一格。演員在吸氣時,不但能使觀眾聽到吸氣的聲音,而且還能在吸氣的同時把詞唱出來。這種演唱方法,多用於生離死別或極度悲傷、由情緒的異常而導致喉腔振顫而發出的特殊聲調,與人們實際生活的拖音抽泣和邊哭邊訴非常貼近。在斷斷續續、抽抽泣泣中的演唱,經常達到聲情融彙,催人淚下的妙境。所以群眾說:“花鼓唱得粘糊的,教人哭得稀溜的。”

花鼓戲的演唱形式,帶有明顯的說唱和民間歌舞的痕跡。在一人或二人多角、坐唱、敘述為主體,自擊樂器說唱、表演或邊唱邊舞等方麵,就是典型的曲藝說唱。在亦歌亦舞、對舞、群舞中,演員展現其武功,伴奏隻以鑼鼓為主方麵,又極似民間節慶舞蹈。而在有人物、有故事,演員以唱念做打表演人物時,它又成了戲曲。在藝術表現上,呈現出曲藝、舞蹈、戲曲三者之間的明顯交叉。尤其是花鼓落子的演唱,用了落子中的竹板、節子等作為打擊樂器,歌唱時用花鼓曲調,揉合了民間武術、舞蹈、歌唱於一體,更是曲藝說唱的一種發揮,幾乎可以算是在花鼓基礎上獨立出來的一種新型說唱形式了。早期的花鼓演唱,極似於東北的二人轉,後期逐漸發展成近似於東北的吉劇或甘肅的二人台,最後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淮北民間戲曲。由此可見,淮北花鼓戲是在說唱這種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並較好地保留了說唱、歌舞等形式的原始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