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戲的舞台表演較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虛擬表演”模式。舞台除一桌一椅外,別無其它道具,所有情景純用虛擬手法表現,男女演員也可演各種角色行當,有時一台戲裏一個人可換演幾個角色。有七、八個演員即可演唱各種大戲,素有“七忙八不忙”之說。
“花鼓大走場”是淮北花鼓戲最傳統的特有表現形式。男角背花鼓,稱“鼓架子”,在“盤鼓”和“八句子”中舞姿豐富多彩。素有“10大走,36中走,72小走,108撲,92哆嗦”之說。女角頭紮繡球,手舞長綢,腳綁墊子,穿“三寸金蓮”繡花鞋。其繡鞋長約13厘米,寬約6厘米,墊子高約15厘米左右。表演難度較大,舞蹈表現手法豐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對其略有記載。
文化價值
淮北花鼓戲這一民族民間戲曲劇種具有極高的文化、曆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淮北花鼓的唱腔既保留了中華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風格,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區婦女“悲歌”“泣言”的抒情方式和濃鬱地方特色。而且發展了豐富的曲調,有宿州調、澮北調、口子調、寒板、平板、貨郎段調、趕腳調、放風箏調、蓮花調、栓兒調、五字崩、鋸缸調、敘字調等十餘種調式。拖腔豐富多變,纏綿悠長,哀婉古樸。念白有時酷似京白,有時純用方言俚語,亦雅亦俗,亦莊亦諧。風味獨特。對研究淮北民間音樂具有重要價值。
“花鼓大走場”舞蹈則是一種民間歡悅、喜慶的抒情方式,保留了民間農閑、節日喜慶歌舞的較原始形態。是中華民族熱愛生活,讚美生活,積極向上精神風貌和純美情感的充分展示,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最具淮北地域特色而又沒被開發的原生態“土特產”。是淮北地區珍稀文化資源和寶貴精神財富。對創建地域特色文化,發展地區文化旅遊和對外文化交流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綁墊子”是淮北花鼓戲的一大獨創,在所有藝術形式中絕無僅有。不僅是一種藝術美的創造,而且展示了中國古代婦女“裹腳”這一曆史現象,在1990年應邀赴安徽懷遠參加電視藝術片《虹》拍攝時曾被美國藝術家們讚譽為“中國的民間芭蕾”,堪稱是一活的曆史史料。
淮北花鼓戲的百餘個劇目是花鼓戲藝人們長期辛勤藝術實踐的結晶,是眾多藝術家改編、移植、艱苦創作積累的成果。淮北花鼓戲劇目,題材豐富廣泛。生活、愛情、戰爭、公案等各種題材均適合於花鼓戲演唱。因其演唱風格的迥異,同一劇本與其它劇種又有顯著差異,帶有淮北花鼓戲獨特的風格特征。開展對淮北花鼓戲劇目和表現特征的研究,對於發揚民族戲曲傳統,推動戲劇創作,打造戲曲藝術精品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瀕危狀況及保護
周欽全花鼓戲班的演出自90年代後也開始走下坡路,1996年以後學員已很難招收,2004年收最後一個學員,堅持到2005年5月解散,至今難以組織演出。淮北花鼓戲這一古老、稀有而又備受淮北地區人民群眾歡迎喜愛的最富淮北濃鬱地方特色的戲劇藝術,已行將麵臨徹底滅絕的境地。挽救淮北花鼓戲,已到了十萬火急,迫在眉睫的關鍵時刻。
2006年初,淮北市文化局組織劇研室創作人員,對我市這一珍貴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了非遣申報,於2006年底,我市淮北花鼓戲成功進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列入國家級非遣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