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章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誕生於北至安徽蕭縣、碭山,南至淮河以北,東沿京滬鐵路沿線,西至淮北市邊緣這一區域。流傳於蘇魯豫皖接壤,跨聯四省九市十幾個縣之較大地區。
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說半唱的順口溜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藝人們改革手鼓為簡單支架固定鼓位和固定場地的演唱。
明初,淮北大鼓藝人逐漸增多,解放後發展到鼎盛期。至改革開放初,僅淮北市濉溪一個縣演唱大鼓的藝人就有200餘人。
演唱特點:淮北大鼓多為一人演唱。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說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花板、垛子板等數種板式。演唱大書時多用“活口”,演員需熟記一些常用唱段,俗稱“片子”、“讚賦”,以靈活運用於描摹各種場景、場麵、人物形象以及各種生活、心理、打鬥情景等。
演唱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條、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棗木扣成圓形,上下蒙以牛皮,邊緣用大頭釘固定,四周加鐵環,敲擊時鐵環碰撞鼓體產生出清脆諧音。鼓條用柘樹條或石榴樹條做成,前端加工成彎頭狀,敲擊時不至損壞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條綁縛,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細麻繩攀係以固定大鼓,同時又方便演唱者根據自己的身高、敲擊習慣等調整鼓的角度。板有鋼板、手板和簡板幾種。鋼板形似半月牙狀,用鋼或銅製成,也叫“月牙板”、“犁鏵片”、“梨花片”“鋼板”等;手板為三頁板,用紅木或檀木製成,長約30厘米,寬5~7厘米。每頁厚0.2~0.5厘米之間,下麵一頁,上麵兩頁則固定在一起,上下兩塊板之上端用絲線係連,演唱時手握下麵一頁,抖動上麵兩頁敲擊發聲。有時為了增加演唱的節奏氣氛,熟練的演員可將上下兩頁板同時晃動,使兩塊板兩頭輪番敲擊以發出不同的頻率和獨特的花式節奏。淮北地區的大鼓藝人演唱時多以銅板、鋼板為主。
音樂特色:淮北大鼓屬於敲擊節奏型無伴奏演唱形式。唱腔高亢豪放,粗獷恣肆,聲遏雲卷,節擊潮落。激越時如壯漢擊鐵板唱大江東去,委婉時似姑婆敘家常低語淺笑,曲盡婉轉流麗,奔放無羈。唱腔多采用地方小調,兼收其他地方戲曲劇種曲調,又有一代代鼓書藝人的盡情發揮創造,曲調風格酣暢淋漓,爽人快語,具有濃鬱的淮北地域特色,
敘事形式:淮北大鼓在說大書之前,多以小段鋪墊開場,俗稱書帽。書帽多為短小精悍,詼諧幽默的小故事,小笑話。演唱小段的目的是招徠聽眾,烘托書場氣氛,穩定聽眾情緒,把聽眾引入到聽書的特定情境氛圍中來。書帽以唱為主,而演唱長篇大書時,則有大篇說白,以敘述故事、描摹人物對話、設置懸念等。淮北大鼓的說白,語言詼諧幽默,說唱穿插靈活,有時說亦似唱,有時唱亦似說,敘事講究跌宕起伏,懸念設置出奇製勝,常令聽眾沉迷難返。
演唱作品: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楊家將》《嶽飛傳》《水滸傳》《回龍傳》《林海雪原》《渡江偵察記》《鐵道遊擊隊》等傳統及現代書目。
藝術價值:淮北大鼓曲調極其豐富多變,演唱風格獨特,地域色彩濃鬱,對傳統民間音樂的挖掘、發展和傳承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淮北大鼓的一人演唱,創演一體的特點,使其能快捷反應現實,靈活貼近群眾,即時褒貶世態,在大眾生活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輕騎藝術形式。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共建和諧發展環境具有特定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