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兒,才能接著我這《北疆麗影》的開頭,慢慢地敘來。
先聲奪人,陡然間上來一個人物,給聽書人造成一種懸念。說書人把此人描摹一番之後,你一定想知道此人是誰?要幹什麼事?這樣,再敘說原委,你便願意聽下去。這就相當於是“係扣”和“解扣”了。
其實,說書是有很多門門道道的。說書人當然要熟記好多東西。他們要熟記好多的片斷,俗稱讚賦、片子。就是描繪各種人物形象、衣著打扮、各種花草鳥獸、場景、武器、打鬥、談情說愛、讚美褒貶等詠景狀物言情的唱段和韻文。這樣,說書說到什麼場合,描述什麼人物,表達什麼愛恨情仇等,都有相應的段子直接套用。
書中的故事也不是每句每段都要死記硬背的。說書的人腹中要有曆史人文,地理風物,三教九流,詩詞歌賦以及各種書目等方麵的積累,還要有編故事的才華和敘事論說的口才。有了這些基本知識和技能之後,他們就可根據前輩或其他藝人傳授的提綱、情節,或臨時口頭編說故事,或借用別的書中片斷……此中實有很多關竅奧妙。這些手段技藝,雖不能稱作“商業機密”,也應算是咱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吧。聽書的人沒必要把這些都弄明白了,這隻能留給那些相關的專家們去作深入地研究去。
《北疆麗影》是我搗鼓出的一個名字。初稿成於1979年文革結束傳統書目剛解禁之時。當時由於群眾強烈要求聽長篇大書,縣曲藝隊領導便安排我們根據一本《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小冊子來改寫說唱詞。改寫後依然用了原書的名字。可惜改成之後隻演唱了一次,曲藝隊就並入劇團而名存實亡了。
數載之後,一次搬家偶然翻出幾篇草稿的殘章來,想想頗費心血,看看不忍丟棄,抽空時便斷斷續續地往電腦裏敲。2006年,《淮北花鼓戲》、《淮北大鼓》兩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成功之後,忽心血來潮,便在原稿基礎上,參照其他《楊家將》資料,剪“枝”添“葉”地補錄完篇。錄於此僅是為了讓後來者能對中華“說書”有一次直觀的感受和體驗而已。若讀者能從這一千年傳統文化中發現智慧之光、創新之源,為共建我們美好的精神家園發揮出效益,這“說書”,便不虛為一筆共同的精神財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