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保護是解決產業化中個人利益與產業化衝突的最有效手段,在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們必須要遵循兩個原則:原真性原則和開發與傳承的良性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其中更有許多資源瀕臨滅絕。因此不可采取“唯經濟主義”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即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蘊含的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尊重其實質內涵和民族特色的肆意改造,我們的產業化應該首先是建立在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基礎上的,這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尊重,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尊重,必將對產業化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而言,一方麵有著開發、生產、銷售、管理等不同利益環節利益實現和開發主體的多樣化操作的現實,一方麵有著傳承人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真”傳承的要求,兩者的意願往往會背道而馳。如果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各個主體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顧全公平利益,未考慮到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會使得利益分配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另一方麵就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價值而言,它是各民族世代的財富,應該讓其繼續流傳,使得民族的子孫後代能夠共享文化果實。這是文化權利的基礎,這就要求在產業化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子孫後代的利益,采取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方式。因此,在產業化過程中時刻注重開發與傳承的良性原則就顯得必不可少。
4.傳統醫藥人才的培養困難重重
何開意先生多次提到他的醫療技術的學習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靠個人興趣,這是與醫療手段的特殊性相關的。對於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狀,所使用的醫療手法甚至醫治藥方也是不一樣的,何開意先生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對這方麵有了自成一體的認識,所以在處理各種病狀時遊刃有餘,但是如果僅僅把他的藥方拿出去進行研究,進行產業化開發,最後的實際效果很可能與期望效果會大相徑庭的。醫療是很注重醫生、依賴醫生本身的一個行業,並不是誰有了藥方都可以治好病,這或許也是何開意骨科診所無法實現產業化運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本案例中的傳統醫藥行業要實現產業化可謂困難重重,首先要麵對的便是醫療人才的培養問題。
醫療人才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盡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何開意先生在訪談中多次透露對醫療人才培養的有心無力從而使用“個人興趣”的說法加以掩飾,醫藥配方必須結合熟練的醫療手法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且對藥方的使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也要根據複雜的實際情況加以變通,要求醫生對中醫的諸多藥理、手法有透徹的了解,因此在產業化過程中如何培育出高水準的醫療人員顯得尤為關鍵。這是靠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的,政府或者意欲開發利用該醫藥技術的企業在這個方麵應該投入更多的財力及建立專門的機構培養相關人才。可以通過征集有興趣、有基礎的人員交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進行小班教學,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促進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在這方麵,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投入就顯得必不可少,要對學員加以物質性獎勵,同時也要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合理的報酬及精神利益的尊重,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5.傳統醫藥普遍適用性的研究任重道遠
何開意先生多次說到他看病很多時候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來對藥方中藥物含量、配比進行微調,程序相當煩瑣。實行產業化以後,這樣的方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加強對藥方的普遍適用性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對傳統醫藥普遍適用性研究主要是利用先進的製藥手段,使得藥方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應有的功效,能夠較為普遍地適用於各種特殊情況。因此我們應該借鑒西醫製藥的做法,加強對傳統藥方藥物成分、藥理屬性的研究,用現代先進製藥技術提煉出能夠適用於不同病例,至少是在大部分病例中都能很好發揮功效的藥劑,這是傳統醫藥及其技術產業化的前提。
第七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經驗與展望
一、長陽縣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產業化的結合與互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印證一個民族存在的文化標誌,是維係一個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為數眾多、各具特色,而且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轉型階段,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文明持續挑戰和外來文化不斷衝擊的情勢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因此,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極為重要和非常緊迫。適應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趨勢,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就是以“非遺”為生產資源,經過市場運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市場經濟機製相結合,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的經濟屬性,使其成為一項適應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劉金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走產業化道路》,載《黑龍江日報》2011年12月25日第08版理論專刊。]
1.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反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的本質在於大規模地製作非物質文化產品,在市場經濟中彰顯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並以此反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限度地延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周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承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經費保障。以長陽山歌五年保護計劃為例,總共需要資金約87萬,通過以下渠道來籌集:縣財政投入約22萬;文化部門及所在鄉、鎮、村自籌5萬元;民族部門籌集民族文化事業發展項目資金支持15萬元;向上級部門爭取45萬元。這些“非遺”保護的費用中有一部就是非遺文化產業化所形成的收入。長陽縣這些年堅持政府主導、文化搭台、旅遊唱戲,積極促進巴土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民族文化“名片”,打造鄂西文化生態旅遊圈,增強長陽的經濟實力,文化產業收入占縣GDP的3%,以後要提高到6%。經濟發展了,對“非遺”文化的保護經費就更充足了。
人員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捧起了文化的金飯碗,部分傳承人在表演業中獲益,如長陽縣民間歌手王愛華兄弟以長陽民歌喜獲國家大獎,從一個普通農民一舉成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再如民俗文化村的表演者多是一些政府獎勵的傳承人的後代,演出的收益基本可以穩定這種第二代傳承人隊伍。歌舞團近年也在探索演出市場開發的問題,希望以更好的收入來穩定專業演員,從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2.長陽縣逐步從單純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走向與產業經濟相結合的道路
早在1995年,大型舞劇《土裏巴人》便在全國引起轟動,還捧回了文華大獎。然而此後就被束之高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005年,《夢幻土家》走上了一條不同的路,縣委書記王新祝對此深有感慨:“土裏巴人》說到底是政府拿出一筆錢,演了一台戲,得了一個獎。這次《夢幻土家》雖然還留有不少政府運作的痕跡,但市場因子已經相當活躍。”尤為可喜的是,與一些專業藝術劇目動輒投入幾百萬元形成鮮明對比,《夢幻土家》並未耗費太多財力。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體局副局長覃萬勤介紹,由於節目都是現成的,加以巧妙的串聯和編排即可,因此該劇從構思到抽調民間藝人排練,直至登上舞台,總共隻花了10天時間,成本也比較低。
2012年的《江山美人》直接與旅遊對接。長陽旅遊發展的口號是:培育龍頭、打造產業集群的旅遊發展模式,景區一體化的管理模式,節慶推介、文化帶山水的營銷模式,構建“賞一江好水、觀一台好戲、乘一艘好船、品一桌好飯、伴一名好導遊”的“五個一”景區五星級服務體係。《江山美人》就是結合民族文化和旅遊打造的“一台好戲”之一。
二、長陽縣遵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的基本原則[劉金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走產業化道路》,載《黑龍江日報》2011年12月25日第08版理論專刊。]
一是堅持遵循文化發展和市場經濟雙重規律。對待非物質文化產業項目,我們要遵循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不可盲目地強製其產業化或禁止其產業化,應根據市場需求和潛力調整完善其產業化的方向和方式。同時,要從有利於文化資源的科學配置和優化組合出發,最大限度地追求文化資本不斷積累的社會效益,努力形成經營性和公益性兩種文化產業。如縣歌舞團排練的演出多是公益性的,如其代表性作品《土裏巴人》旨在對外宣傳長陽土家文化;一些民間的藝術團多是營利性的,在各種演出中追求經濟效益。
二是堅持統籌規劃,區別對待。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產業化應按照類別進行統籌規劃,根據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名錄,確定不同的產業化發展目標。對於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沒有市場生存能力的項目,如禮儀類、語言類、風俗類、信仰類等,應主要由各級政府、社會力量和廣大民眾共同進行產業化開發。對於仍有市場需求的“非遺”項目,包括戲曲、舞蹈、雜技、傳統技藝、民間美術等,應通過進行生產性保護,開辟新的文化市場,進行全部或者部分產業化運作,實現“非遺”項目良性運轉。
三是堅持多元聯動,協調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需要政府、傳承人、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個方麵的協調配合,需要相關產業資源的配套發展,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高新技術介入和實體產品生產經營等層麵和環節。而每個層麵和環節都應根據不同的“非遺”項目特點,有機融合商業元素和文化元素,通過規模化運作提升行業競爭力,實現文化傳承下的產業勃興。長陽縣實行三種模式並舉:政府主導型,如歌舞團;政府扶持型,如民俗文化村;政府引導型,如土苗風情園。
四是堅持法律保障,政策扶持。用法律來規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水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硬性要求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把“非遺”的產業化保障提升到國家層麵上,我國在製定促進“非遺”產業化政策方麵還缺乏相應的政策可供執行,這使得保護“非遺”尚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第24條規定:“自治縣人民政府鼓勵開發創新、合理利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開發、生產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服飾、器皿等旅遊商品;(二)挖掘、整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項目,增強其藝術性和觀賞性;(三)鼓勵以弘揚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為目的的文學藝術和影視創作活動;(四)建立和恢複集中反映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設施;(五)建立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網站,擴大對外宣傳;(六)有重點地對外開放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民居、場所等。”
五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改革創新是加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隻有進行觀念創新,妥善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係,既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利用和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展,通過利用和發展促進保護和傳承;隻有進行體製機製創新,以良性文化資源為前提,通過規範科學的市場模式,才能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隻有進行科技創新,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修繕非物質文化遺產,破解古代發明創造和工藝成果,才能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水平;隻有進行展示方法創新,注重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過程、曆史背景、相關曆史人物故事等信息,注重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注重增強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和趣味性,才能使人們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隻有進行保護和傳承方式創新,對具有重大曆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國家有關要求,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對於有市場前景的,鼓勵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進入市場,特別是和發展旅遊業緊密結合,開發文化產品,拓展服務項目,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比如長陽茶葉、辣椒醬的傳統製作和現代創新。
三、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產業化的展望
長陽縣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還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扶持,特別是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按《長陽縣旅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25年)》的設想,長陽縣的旅遊突出一個定位,即原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勝地,打造山水生態畫廊,濃鬱巴土風情的文化名疆;實現文化旅遊的轉型,旅遊要素體係中全方位融入土家文化,構建“土家源”文化工程品牌,建設和發展武落鍾離山土家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園,深度開發資丘民俗文化體驗項目,開發巴國古都文化體驗區,開發具有民族風情的旅遊產品,營造清江濃鬱的民俗風情氛圍。到2015年,年旅遊人數達350萬人次,總收入25億元,年增長30%左右。以旅遊業為軸心,整合長陽縣非物質文化各產業,在“賞一江好水、觀一台好戲、乘一艘好船、品一桌好飯、伴一名好導遊”的“五個一”景區五星級服務體係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在發揮大項目、大公司龍頭作用的同時,不忽略小公司的產業發展潛力,如資丘組建的清江九灣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依托巴王洞、九灣桃花溪旅遊區係列景點,同時“舞活”民間文藝演出隊和原文化站扶持的“長陽昌傑民俗陳列館”,形成景區、民俗表演綜合開發。目前該旅遊公司已擁有固定資產200多萬元,累計創產值100多萬元。[《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文化扶貧”方興未艾》,載《三峽晚報》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