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長陽縣傳統醫藥業開發——何開意骨傷科診所案例[此問題係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產業化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研究”(2012046)的成果之一。]
(一)對何開意醫生的訪談
在長陽,我們多方走訪,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掘出長陽本地尤其是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此之前,我們了解到長陽地區的一些土家族居民手中掌握著一些醫藥方麵的土方、秘方,在治療某些疾病方麵具有特殊的療效。來到長陽後,我們向當地人多方打聽,他們都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一位長陽本地的醫生——何開意醫生以及他開的何開意骨傷科診所。據說何醫生在治療骨傷方麵有很深的造詣,憑借何氏祖上留傳下來的醫治骨傷的特殊藥方以及本人高超的醫術,在本地和周邊地區都獲得了極好的口碑。
午後,我們在熟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長陽縣龍舟坪鎮沿江路45號的何開意骨傷科診所(其注冊的營業執照名稱為:龍舟坪鎮何氏中醫診所)。我們對何醫生進行了細致的訪談,希望對他所掌握的特殊的醫藥配方、醫療技術,他的診所經營狀況及其醫藥技術的產業化狀況有個全麵的了解。
以下是訪談內容(應被訪談者本人要求,隱去相關醫藥信息及其他商業機密內容):
問:何先生,您好。我們這次過來主要是想對長陽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一個調研,希望能夠形成一定的調研成果,來更好地保護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它的傳承與發展。我們聽說您在醫藥這方麵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治療骨科疾病方麵有很高的水平,所以想知道您是否擁有什麼特殊的醫療藥方,還有您這個產業現在發展的大致狀況。
何開意(以下簡稱“何”):我們這個診所隻不過是小打小鬧,產業的話還是遠遠談不上的,做產業化什麼的還真是從來沒考慮過,其實一般人也不會有那個心思。至於特殊的醫藥配方那還是有一些的,主要是原來祖上流傳下來了一些治療骨折之類的比較有效的藥方,然後經過我爺爺輩、父親輩幾輩人的研究和摸索,到了我這裏,把這個技術學了過來,然後給別人瞧病,發現效果確實不錯,所以在這個方麵做得就比較好。
問:您說您這是“小打小鬧”是不是因為你自己不想把這個診所做大呢?因為如果有了這麼好的醫療技術,要推廣開來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啊。
何:其實也不是我們本身不想做大,如果多開幾家診所、多看一些病人,我們的診金自然也是可以多收一點,哪個醫生會嫌自己掙的錢多呢?但是,我這邊之所以沒這麼做也是有我們自己的考慮的。主要是我自己本身也沒那麼多精力。我們土家族有一句老話叫“牆多了糊不來”,就是說事多了辦不好,本身我們瞧病的這個行業有我們自己的特殊性,如果什麼都不管,一味地往大了做,肯定效果是不會很好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本身這裏的資源就很有限,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市場資源,做大了的話資源就分散了。如果效果不如原來的好,反而容易把長時間建立起來的招牌給搞砸了,所以我們這邊到現在為止其實也沒什麼想做多大的想法。
問:你們這邊給人治療骨傷主要是用中草藥吧,這在醫學裏主要是屬於一個怎麼樣的門類,是不是也是屬於中醫這一塊呢?
何:我們這邊的本地人一般稱我們這種治病的藥方叫“土方”,也就是說我們這種藥方是比較具有本地特色的,是先輩們在長期的摸索中自己發現的,也算是非常具有我們土家族特色的藥方吧。因為在開診所之後,我們也經常會和外麵的一些診所、醫院,還有一些別的赤腳醫生有一些交流,我就發現,我們這個藥方現在除了我們以外,是沒有人使用的,大家使用比較多的也都是一些醫生普遍信賴的方子,是一些大同小異的治療方法。我的這個方子裏,用到的幾乎都是中草藥,當然根據情況的不同,有時候也會選取一些有輔助療效的其餘的藥劑成分加進去,但不是很多,一般也都是輔助性的。至於是不是屬於中醫這一塊,你看我們的營業執照上寫的經營範圍就是:中醫科,內科專業,骨傷科專業。但是根據我們自己的感覺,其實我們應該是屬於“草醫”這一行當的,可是其實現在也沒有“草醫”這種說法,就是說沒有這一行,醫學上也沒有特別詳細的規定,所以也可以說我們是中醫這一塊的。
問:你們做骨科診所做了多久了,您的治療方法是從哪裏學的?怎麼樣傳給您的?有沒有這方麵的記錄呢?
何:現在的這個診所是前些年才開的,時間也不算太久,但是零零散散算起來我們給別人瞧骨科病也應該有22年了,原來是在鄉下做一些簡單的門診之類的,有人骨折什麼的聽說我們看這個就會過來給瞧下,所以原來也不是很正規,就有點赤腳醫生的意思。後來我們才想辦法把店開到城裏來,就是在現在這個地方買了門麵,申請了經營許可證,開始正規的經營。我們的這個骨科病配方和技術在我印象中差不多到我這裏應該傳了代人,像我的這個技藝主要是從我父親那裏學過來的,差不多到了後幾代都是那種一代傳一代的形式慢慢往下傳的,至於原來這個方子或者技術是從哪裏來的,我們這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都是聽先輩說是祖上輩根據自己的一些勞動實踐,一些嚐試,慢慢摸索出來的。
問:你們的名聲這麼大,除了本地的人,是不是也會有很多的外地人慕名而來呢?
何:現在也偶爾會有一些外地人來,主要也是當地人推薦過來的,大多數都是骨折或者其他的一些骨傷,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治療但是效果自己並不滿意,然後就會訪一訪是不是別的地方有些偏方什麼的能夠治這個病。如果剛好遇到本地人或者對我們有了解的人就會推薦他過來看一看。一般自己從外地找過來的就很少了。
問:是不是有骨科的病到你們這裏來看都能看好啊?你們在看病的時候會不會有個選擇什麼的,比方說什麼樣的人不看啊,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何:無論多麼高超的醫術也會有看不好的病,這個我們也不敢誇海口。但隻要是來了的,我們願意幫他治療的,大多數,百分之九十我們是有把握能夠看好的,我們看不好的也有,那都會想辦法推薦到別的一些地方去,因為本身我們做骨科這一行的,對這一塊的情況就比較了解,相互之間也會有些交流,或許我這邊沒辦法看好的,別人那邊有辦法,主要是對病人負責。至於病人的選擇這一塊,我們這邊主要就是麵向長陽、宜昌和宜昌周邊這一塊的,有時候有外地人來,我們其實也是不大願意看的。
問:為什麼不大願意給外地人看啊,是怕看不好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何:這倒不是怕看不好,作為醫生,有看不好的病是正常的,但是我說過,像對於骨傷這種情況,我們看不好的很少,隻要我們願意看,一般來說都是可以看好的。對於外地來的病人,我們擔心看不好的情況倒是其次,主要是不敢接收,因為你知道有句古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也就證明一般傷到筋骨的病恢複起來都是非常麻煩的,至少會有一個很長的周期。像外地人來看病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了,因為他們一般都是今天看了明天就走,或者說過幾天就走的,這就不利於我們進行跟蹤治療啊。一般病人過來,我們給他瞧過了,會先給他上藥、按摩、推拿,然後就會要求他們定期到我這邊來複查、換藥,因為骨頭是裏麵的東西,它恢複得怎麼樣了,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有時候甚至都是感覺不出來的。比方說有人骨折了,來看過了,過了一段時間他感覺骨折的地方不像原來那麼痛了,就以為好了,其實不是的,有時候骨折的情況比較複雜,比如壓迫到了神經、脈絡什麼的就感覺不到痛了,這個情況我們有專門的方法可以發現,但病人憑感覺是無法察覺的,他以為就沒事了,有時候就往往容易出問題。等到他真正能夠感覺到的時候也就晚了。我們之所以不太願意看外地人主要就是不方便跟蹤治療,你說人家衝著你的名氣來了,你也給人家看了,結果過了幾天病人就走了,最後這個病沒瞧好,首先對病人自己來說就是很大的損失,不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且最後也沒治好,希望破滅了、精神寄托也沒有了。其次,對我們而言也容易惹上麻煩,輕一點的就是別人回去說我們醫術不行,嚴重一點的,像我們以前遇到的一些心態不好的病人還會過來“扯皮”,要賠償啊什麼的。
問:那像這種病人應該不是很多吧,每年大概有多少這種病例呢?
何:多也不算多,但是碰上了就很麻煩。作為醫生,我們本身要做的就是對病人負責,但是,醫患關係向來不是單方麵的問題。你看現在社會上整體的醫患關係還是比較緊張的,我們雖然不是大醫院,接觸的病人沒那麼多、沒那麼複雜,但是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我們的狀況就是每年碰到那種不講理的病人也不是太多。去年就沒有,今年的話到現在為止就一個人。就在上個月,才剛處理完。那個病人是個什麼情況呢,他原來是右胳膊摔斷了,然後到我們這裏來幫他看了下,他還算是得比較重的那種,除了骨折另外骨頭還有點裂縫,當時就和他說先幫他把骨頭接上,然後用木板夾一下,開始的時候兩天過來換一次藥,然後看看恢複的情況,過了幾個星期,大體上恢複得有點好了,手也差不多能簡單運動了,就讓他一周過來一次。開始他還經常過來,後來估計也是自我感覺恢複差不多了,就過了兩個多禮拜都沒來。當時我們這裏也有他的電話,我和我兒子都輪流給他打過電話,他自己是確實不願意過來,說感覺差不多了,我們當時就和他說必須還要過來看看,骨頭的情況比較複雜,否則可能會有問題,他還是沒過來。當時我們這裏還留了陪他一起來看病的他的一個叔叔的電話,我們也都給他打了,讓他帶人過來看看,他叔叔也敷衍了一下,我們當時就和他說如果不帶人過來,到時候恐怕要出問題。他們當時估計也沒當回事,後來過了一段時間,那個病人的傷口發癢,過來看的時候已經有些水腫了,就是裏麵發炎了,他過來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了,就讓他到大醫院去看看,他當時就說是在我們這裏治出毛病的,要我們負責,你說這不是開玩笑嗎?
問:那一般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們是怎麼處理的,現在有沒有什麼預防措施呢?
何:對於這種我們屢次提醒還不聽的人,我們也沒什麼辦法,但最後要是真出什麼問題了,找上門來我們也不怕,畢竟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對於這種人老是怕影響名聲委曲求全的話,那生意算是做不下去了。就說那個人吧,到這裏來鬧了幾次,要賠償什麼的,我們也沒理他,他如果要告我們什麼的,我們也不怕,最後他估計也是知道錯在自己身上也就走了,這件事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我們不太願意給外地人醫治,主要還是怕麻煩,麻煩別人也麻煩自己。要是哪個外地人來這邊能自己找個安穩的地方待個一年半載的,我們也敢給他看。因為你知道,一般的骨頭傷和皮外傷不一樣,它恢複的周期都比較長,短時間內能治好的可能性不算太大。像現在到我們這裏來看病的人,我們都會要求他簽協議,必須要按照我們的要求複診,如果不來的話,出事了和我們是沒關係的。你看我們最近看過的這三個人都是簽了協議的,都按了手印,這個我們是會好好保存的。所以現在想到的預防措施也就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了。
問:您剛才也提到了骨傷的恢複周期比較長,那用你們的這種藥方看病和一般的方法相比是不是會快一些呢,普遍來說,要看好病大概要多久?
何:和別的方法相比我們是要快一些的,這個我也問過了專門在醫院工作的朋友,他們說在他們那裏一般的骨折要看好估計要三四個月,我們這裏的話可能隻要兩個月的樣子,像比較嚴重一點的,比如大腿骨折需要手術的,他們那邊恢複的時間就可能要半年到一年多了,我們這邊可能會少一些。因為像醫院對於稍微嚴重一點的骨折的話一般會要求患者進行手術,會打上鋼板什麼的,我們這邊的話,要求手術的案例就很少了,一般來說,90%的是可以不通過手術治好的。如果手術的話,傷口恢複又要時間,我們這邊就是直接幫你接好,然後夾上夾板定期上藥就可以了,這樣的話病人就少受了痛苦,而且也可以恢複得快一些。
問:那你們治療骨折的關鍵是什麼,是祖傳的藥方嗎?
何:藥方自然很關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手法。即使我把同樣的藥方給別人,別人也不一定能夠治得好,因為治骨頭不像治一般的病,給你藥喝下去就好了,像治療骨折的話涉及的環節就比較多、比較麻煩,骨頭壞在裏麵,它是個什麼情況通過肉眼是看不到的,我們就要首先觀察他的表皮情況,看他的肌肉組織是不是紅腫啊、瘀傷情況啊,然後就是用手摸一摸傷處,感覺一下裏麵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這就比較有講究了,也和中醫差不多,中醫看病講究個“望聞問切”,我們差不多這些手法都會用到,如果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僅僅是摸一摸是察覺不到什麼的。不過現在好了,有了X光,很多人會帶著自己在醫院照的片子過來,我們就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問題在哪裏、該怎麼樣對症下藥。所以這個西醫啊,在很多地方對我們的幫助也是很大的,都是相互促進的。接骨的手法是我們治療中非常看重的東西,有時候能不能治好就看開始能不能把骨頭接好,一般的骨折都會伴有骨頭關節的錯位,在接骨的時候就非常注重手法的運用,比如有時候會用到“轉骨”,就是骨頭錯位但是沒有辦法直接把它接上去或者已經偏離了位置就需要把骨頭轉一下,這就是個很考驗手法的活,沒有個幾十年的實踐經驗想要學會還是非常困難的。我原來跟隨我父親學醫的時候,對於接骨頭“一拉、一抖、一轉”的手法是感到非常神奇的,但是真要我自己做起來那真是太困難了。像我兒子他們現在,雖然都是大學本科畢業了,但是對於這種手法的話,肯定還是不會的。因為有些東西可以從書本上學來,有些東西就必須要從實踐中才能學了。
問:那這個技術是不是準備傳給您的兒子他們呢?
何:我肯定是希望能夠傳下去的,我兩個兒子本身都是學醫的,大兒子還是研究生,但是這能不能傳下去,還要看他們本身的興趣。像大學裏麵教的就是比較西醫一點的東西,學的多是西醫的理論,對我們這一塊涉及就很少,所以即使他們想學的話,也等於說是要從頭學起。而且學這個靠強迫是肯定不行的,我說過,主要是看他們年輕人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