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1)(2 / 3)

2.長陽高家堰鎮盆景根藝協會。2003年成立,每次全國大型盆景展銷會,高家堰盆景根藝協會都會派人去學習、考察。平時,也會由協會出麵請園藝專家來授課。

3.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研究會。2009年,縣民族文化研究會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在縣民宗局的指導下,全麵完成了白虎壟廩君陵園建設規劃;出版了大型畫冊《文化長陽》、《長陽書畫收藏集萃》;啟動了親水平台“詩畫長陽”的文化走廊建設;編寫《巴土研究》第二輯;啟動了香爐石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建設工程……總之,為實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強縣的戰略部署做出了較大貢獻,得到了縣政府的認可。2010年3月13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研究會在縣城龍舟坪鎮召開了年會,近80名會員出席。縣長呂學鋒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首先肯定了縣民族文化研究會為長陽民族文化所做的貢獻,並對各位會員的無私奉獻表示由衷的感謝,隨後,他向各位會員通報了去年全縣的經濟建設情況和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務,最後他鼓勵大家再接再厲,為建設美麗富裕的家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縣民研會2010年的工作任務主要有8項:一是支持漁峽口鎮創建曆史文化名鎮;二是完成香爐石遺址保護性建設;三是續建資丘烈士陵園烈士名錄碑;四是完成《巴土研究》第二輯的出版工作;五是做好彭秋潭故居修複的準備工作;六是開始對鹽井寺重修進行前期研究;七是收集、整理習久蘭詩詞;八是加強同省市和其他兄弟縣市民族文化研究機構的聯係,推動巴土文化研究再上新台階。

另外,在2010年7月17日舉行的“中國巴人先祖廩君文化旅遊節”背後,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的幾位老人(年長的82歲,最小的72歲),長期的潛心研究,讓他們成為本地民間民族文化的專家,為文化節的籌辦承擔了很多文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讓他們退休後依然在協會“發揮餘熱”。

4.縣民間文藝家協會。資丘、都鎮灣、榔坪等文化大鎮成立了分會,吸納有一定功底的民間藝人為會員,並定期組織開展撒葉兒嗬大賽、講故事、比賽山歌比賽等民間文化活動,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養民間文化傳承人。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方式之一——傳媒業

長陽縣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媒業的宣傳,以擴大其影響,獲得更好的收益。主要包括電視和出版的方式。

一、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央電視台展播

2007年10月,中央電視台《新視聽》特別節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會在長陽舉辦,長陽縣民間藝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態的山歌、薅草鑼鼓和土家族撒葉兒嗬,節目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多次播放,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反響。

2010年4月上旬,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陽光衛視《鄉土中國》欄目拍攝的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係列專題片在陽光衛視連續播出,時長達30分鍾的長陽國家級撒葉兒嗬優秀傳承人張言科的《送亡者》、省級長陽南曲優秀傳承人覃好群的《弦上人生》兩個專題片名列其中。節目播出後,土家文化在全國甚至世界華人區形成較大影響。

2012年與中央電視台合拍的《中華情·巴土戀歌》外景宣傳片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出達1個小時,有力地宣傳了長陽旅遊文化。

2012年7月23日,央視四套國際頻道《遠方的家》①欄目攝製組一行來到長陽清江畫廊風景區,拍攝對外宣傳的公益節目《北緯30°中國行·宜昌長陽篇》。攝製組一行在長陽拍攝行程是4天,清江畫廊景區是節目拍攝的第一站。攝製組一行十餘人頂著烈日,觀土家風情街,拍清江畫廊美景,登巴人發祥地武落鍾離山,采訪當地相關人員,了解長陽地方曆史和民風民俗等。之後錄製播出了《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第62集《宜昌美之長陽》。

二、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廣播電視台展播

從2007年初開始,長陽廣播電視台圍繞將節目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宗旨,充分利用長陽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清奇秀美的自然風光資源,不斷創新,精心打造了《清江美文》、《長陽故事》、《土家講壇》三個品牌欄目,請民間藝人每周為市民講幾個故事,通過電視為廣大市民傳播民間文化,開辟了民間文化傳承新天地。三檔節目為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展示清江長陽優美自然風光和淳樸風土人情搭建了很好的傳播平台,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成為長陽電視台的精品欄目,進一步提升了長陽廣播電視台的形象和影響力。

《清江美文》是電視散文類欄目。立足於展示清江長陽秀美山水和風土人情,文章來源於全縣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文學愛好者撰寫的各類美文,具有較強的藝術性。欄目堅持一周播出一期節目,2013年上半年共播出節目200餘期。特別是2012年6月,圍繞策劃主題“遠去的風景”編排了《篾匠》、《鐵匠》、①《遠方的家》是央視四套中文國際頻道於2010年12月開播的大型日播類旅遊欄目,曾推出大型係列節目《邊疆行》和《沿海行》等。而此次《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大型係列特別節目旨在向海內外觀眾介紹中國北緯30°生存帶人與自然的關係、文化和生活的變遷以及人們為持續發展所做的努力。

《最後的大眾理發廳》、《打草鞋》等文章,民族特色濃鬱、時代印記鮮明,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長陽故事》是一個方言欄目。主要圍繞挖掘、傳承、保護和繁榮土家故事文化,以內容健康向上的長陽寓言故事、民間故事、曆史故事和現代故事為主,聘請文化名人、民間藝人和故事愛好者以方言的形式進行生動講述。經過幾年的發展創新,節目攝製組走出演播室,開展“千人進熒屏,尋找故事王”活動,走進田間地頭、社區、學校,讓老百姓當主講人,講述原汁原味的長陽故事,廣大故事愛好者踴躍參與,對於搶救和保護我縣民間故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截至2013年上半年該欄目已製播節目200餘期。

《土家講壇》是一個講述土家民族曆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文化欄目。2011年,圍繞發掘、傳承、發揚土家民族文化,長陽縣廣播電視台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開辦了《土家講壇》欄目,主要由縣內文化人、專家係統講述土家民族曆史文化和民風民俗,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播出53期。

三、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展播

2012年由長陽夷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策劃組織的長陽版《江南Style》在湖北清江畫廊旅遊度假區正式開機,主要取景於風光秀麗的清江畫廊景區,包括巴人發祥地武落鍾離山、清江畫廊遊船、長陽廣場、親水平台等,整個MV以歡快、輕鬆、誇張的手法充分展示了長陽的自然風光,並融入土家“土家吹打樂”、“長陽山歌”、“茅古斯”等節目,向觀眾展示了長陽獨特的土家民俗風情,使整個節目既有觀賞性,又有娛樂性。本次長陽版《江南Style》演員係從長陽職高以及社會各界精心挑選的總共40多名騎馬愛好者,由專門的舞蹈教師對所有演員進行排練,整台節目從策劃組織到開機曆時一個月,MV總長度4分多鍾。

12月8日,別開生麵的長陽版《江南Style》出現在優酷、酷6等各大視頻網站上,截至10日,點擊率已超過7萬次,在網上躥紅。策劃組織的長陽夷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巧羅坦言,拍攝MV的成本約7000元,然而收益卻遠遠超過預期。“我們預計是一周達到5萬次的點擊率,然而現在僅3天,點擊率就超過了7萬次。”“社會反響非常好。”

四、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出版

幾年來,長陽縣始終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當作一項基礎工程常抓不懈,先後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種、計1000多萬字的巴土文化係列叢書。《巴土長陽》、《土家民歌》、《長陽南曲》、《長陽巴山舞》、《土家風情》、《土家俗諺》、《長陽竹枝詞》、《土家民間故事》、《長陽方言》、《考古發現與早期巴人揭秘》、《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土家族撒葉爾嗬》、《廩君》等就是土家族曆史文化的精品。此外,長陽縣文化館搜集、整理、編印出版了《民間故事集》、《民間謎語集》、《民間諺語集》、《民間歌謠集》、《湖北民間舞蹈集》等十大集成,同時還整理、編印、出版了《大山裏的歌》、《秋潭竹枝詞淺注》、《長陽地名傳奇》、《孫家香故事集》等20多本民間文化叢書。

長陽曾陸續推出《清江長陽》、《長陽山歌》、《南曲》等光碟。比如長陽縣文化名人田玉成主持收集製作的《長陽土家風情光碟》由九通電子音響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套光碟收集了長陽土家族的主要風情,內容齊全。該套碟共4張,收錄了土家山歌情歌15首,土家吹打樂18曲,長陽南曲9曲,撒葉兒嗬民俗舞等內容,所收集的這些民間文化節目,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又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些傳統文化項目,這對繁榮群眾文化、傳承土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長陽土家風情光碟》一經出版,立即被廣大的人們所喜愛,現已出版4000套,並銷售一空。[覃正瑛:《長陽出版土家風情光碟》,http://www.cy-tujia.com/uploadnews/124416917323945.php?news_id=1101。]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方式之二——文化藝術服務

一、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

1.展覽的主要場所

博物館1個,成立於1986年元月,新館建成於1993年,館舍麵積2200平方米,館藏文物6000餘件。現有在職職工12人,下設長陽人化石洞管理處、展覽陳列部、考古研究部等部門,2010年享受國家免費開放費用25萬元,財政撥款123萬元。全年接待觀眾3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3000冊。

清江畫院1個,館舍200平方米,館藏西蘭卡普等各類藝術品200餘件,織錦百餘件,其傳統花形近百種,其中不乏清末、民國初年及解放初期的作品,成為目前全國品種、數量最多的西蘭卡普陳列館。

資丘民族文化館,現有財政撥款的在編人員2人,館舍麵積2000平方米,建有群眾活動室、南曲演出廳、民族文化展、圖書室、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和電子閱覽室等。

2.主要的展覽活動

在2007年中國第八屆藝術節群眾文化係列活動之中,長陽縣在宜昌市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覽運用實物、照片、文字、投影和民間藝人現場表演等手段,以其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土家族撒葉兒嗬、山歌、南曲、民間故事、吹打樂、薅草鑼鼓、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等,讓觀眾流連忘返,特別是民間藝人展演的原生態民間文藝更讓中外觀眾大飽眼福。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長看了展覽和演出後說:“長陽展廳辦得好,演出很有特色。”

二、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文化活動、賽事、文化節展示1.舉辦民間藝術活動。一是舉辦全縣性大規模的民間藝術展示活動。在自治縣縣慶20周年期間,全縣各個鄉鎮及縣民俗文化村330多名民間藝人,演出了《土家吹打樂》、《長陽山歌》、《長陽南曲》等優秀民間藝術節目,受到了廣大市民廣泛讚譽,將土家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做了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展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二是組織參加上級民間藝術比賽。近幾年來,先後10多次組織民間文藝隊伍參加宜昌市舉辦的民間藝術大賽和原生態文化展示,長陽山歌、長陽南曲、撒葉兒嗬、薅草鑼鼓、花鼓子等優秀民間藝術在大賽中多次獲獎。從1990年開始,堅持每5年舉辦一屆全縣農村文藝會演,每4年舉行一次職工運動會,每3年舉行一次職工文藝會演,每3年舉行一屆全縣中小學生文藝會演。

2.舉辦民間藝術比賽。一是舉辦土家族撒葉兒嗬大賽。為弘揚土家族撒葉兒嗬這一優秀民間藝術,2004年在資丘鎮舉辦了首屆土家族撒葉兒嗬大賽。來自湖北長陽、五峰、巴東及重慶黔江兩省市四個縣的18支代表隊、300多人參加了比賽。這次大賽的成功舉辦,把撒葉兒嗬這一土家民間祭祀歌舞正式搬上了群眾文化舞台。二是舉辦長陽南曲、土家山歌民間藝人師徒大賽。來自全縣170多名山歌、南曲藝人參加了比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10歲,有的夫妻同台演出,有的爺孫上場比賽,場麵隆重熱烈。通過比賽,有20多名師徒分別獲得了“帶徒傳藝獎”和“學藝有成獎”。三是舉辦土家歌王擂台賽。通過預賽、複賽和決賽,在全縣選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優秀歌手。每2年舉辦一屆全縣“夷水鄉音”歌手大獎賽,每年舉辦一屆全縣書畫美術大賽。

3.舉辦文化旅遊節。從1973年開始,鄉鎮文化節在長陽縣正式興起,到目前各鄉鎮已舉辦鄉鎮文化節200多屆次,全縣堅持最好的資丘鎮已連續舉辦了34屆鄉鎮文化節。2010年農曆六月初六,長陽舉辦了中國巴人先祖廩君文化旅遊節,來自湘、鄂、川、黔、渝的70名專家學者和來賓共同參加了武落鍾離山廩君銅像揭幕儀式和廩君陵揭陵活動,舉辦了廩君文化專題座談會。

三、長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出業展示

1.長陽民間藝術團隊。都鎮灣鎮龍潭坪村與十五溪村兩個村的吹打樂多達十多個班子,常年活躍在本村和鄰近村寨的紅白喜事場上。吹打樂多次參加鎮、縣、市舉辦的大型節慶文化活動。這一地區的吹打樂具有民間藝人多、器樂曲牌豐富、器樂器具齊整、演奏水平普遍較高、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等特點。賀家坪鎮已在9個行政村建立薅草鑼鼓表演隊,全鎮薅草鑼鼓表演人數近百人。大堰鄉3支樂隊、3支舞獅舞蹈隊常年活躍在鄉村各地,全年演出260多場次。龍舟坪鎮在2012年元旦、春節期間,組織多支民間文藝宣傳隊巡回演出80多場。

2.長陽歌舞劇團。詳情如下: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