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1)(1 / 3)

第一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主體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本章係湖北省民委課題“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責任研究”(HB-MW2012001)的成果之一。]

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國家統計局2004年將文化產業劃分為3個層次: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相關文化產業層,包括以下8個類別:(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絡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文化的產業化是指把目前所界定的文化業進行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就是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使文化事業和特定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形成在文化市場中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係統。

長陽縣政府在整個文化產業(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形成了“黨委重視、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全民參與”的工作機製,文化產業開發的主體除了企業之外,還有一些主體在發揮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政府、事業單位、民間組織。

一、長陽縣政府

由於文化產業的經濟性、政治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意識形態性等特點,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同於與其他產業,政府對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途徑主要包括:

第一,建設載體。包括:(1)集聚區:設立文化產業園、動漫設計園、研發設計城等等,例如廣東工業設計城、廣州動漫產業園;(2)集群區:以文化產業為切入點,把相關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常用方法為文化地產、主題地產、主題城區,例如鄂爾多斯一百國際建築師項目。

第二,融合發展(產業文化化):將文化融入農業、工業和服務業。

第三,引導與扶持。包括:(1)試點與示範區的設立;(2)文化企業的進入門檻、稅收、資金、土地、用水、用電、用氣、用暖等方麵的支持;(3)風險投資、文化(產業)金融、園區授信、項目授信。

第四,營造環境。包括:(1)產權評估;(2)產權保護;(3)產權交易;(4)價值評估;(5)會展博覽;(6)文化論壇等。

長陽縣政府對非遺文化產業化的主導作用如下:

1.政府建設文化產業的載體。長陽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切實加大投入,不斷加強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一部分破舊落後的民族文化設施以較高的水準展現在世人麵前。如占地1萬平方米,投資一千餘萬元的民族體育館,不僅功能齊全,而且是縣城標誌性的文化建築。縣圖書館投資近3百多萬元進行維修改造,其內部設施已達到國家二級圖書館標準;投資近2000萬元、占地麵積8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廣場,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近幾年,投資數百萬元對各鄉鎮文化綜合站進行維修改造和新建,致使全縣初步形成了縣、鄉鎮、社區、村有文化活動室的民族文化工作網絡。

2.政府扶持民營文化企業。畢茲卡民俗文化村屬於企業性質經營單位,按道理講純屬自負盈虧單位。2008年,政府撥專款數十萬元對民俗文化村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維修,為員工購買養老保險,解決演職員工的後顧之憂,其環境建築和演出受到中外遊客好評。政府積極支持畢茲卡民俗文化村藝術團將旅遊業作為開發平台。這些措施的實施增強了藝術生產力,提高了文化市場競爭實力,邁開了跨縣、跨省和到港澳地區進行商業演出的步伐,增強經濟效益,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

3.政府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開發大企業。清江古城、長陽土苗風情園等大型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都是政府積極引進的,落實各項優惠和補貼政策,優先規劃用地,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支持。

4.政府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政府積極舉辦各類文化節,如巴人先祖廩君文化旅遊節;民間藝術比賽,如土家族撒葉兒嗬大賽,等等。

二、長陽縣相關事業單位

在文化體製改革中,縣委、縣人民政府從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把民族文化事業單位與其他事業單位區別對待,在將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的情況下,特殊地把民族文化事業單位定為公益性和準公益類單位,地方財政給予重點支持,使民族文化事業單位經過內部管理機製改革,煥發出較強的生機和活力,從而保障了民族文化事業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強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作用,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近些年來,我縣在民族文化建設上,注重強化和發揮民族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作用,堅持以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為龍頭,以縣藝術團體(後文詳細介紹)和文化館為紐帶,以社區、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為輻射點,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第一,文化館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多年來,以各種民族傳統節日和鄉鎮文化節為載體,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每逢春節、正月十五、端午節、中秋節以及國家法定節假日,組織文化演出和各種歌詠活動。舉辦民間藝術比賽、多途徑宣傳推廣民族民間文化。文化館成功組織輔導了全縣四屆農村文藝會演、六屆“夷水鄉音”青年歌手大獎賽、一屆職工文藝會演、十三屆中小學生美術書法征文大賽,還配合其他部門舉辦了全縣中小學生長陽巴山舞比賽等一係列群眾文化活動。輔導全縣11個鄉鎮舉辦文化節30多屆次,為農村編排文藝節目500多個,舉辦各類培訓班300多期,培訓骨幹8000多人次。

第二,專業文藝團體(縣歌舞團)藝術生產活躍。“十五”規劃以來,我縣專業文藝劇團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長期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創作,不斷打造民族藝術精品,不斷推出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常年活躍在城鄉文化舞台上,為繁榮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縣歌舞劇團組建於1958年,正式成立於1959年3月,是縣文化體育局所屬的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現在是中宣部、文化部2011年5月發文保留的湖北省四家事業單位性質的國有文藝院團之一。擁有固定資產1000萬元,其中演出設施設備500萬元,排練、演出、辦公、業務公用房屋總麵積2500平方米。現有在職演職人員62人,其中財政全額撥款編製33人,“以錢養事”人事派遣員工29人。現有退休職工13人。在職人員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4人,初級職稱22人,演職人員大部分畢業於專業藝術院校,人員平均年齡28歲。內設機構主要有演出隊、藝術服務中心、藝術培訓中心、音樂製作部(創作室)及燈光股、音響股、服裝股、裝置道具股、化裝股、藝術檔案室等業務股室。

建團50多年來,劇團始終將“走民族民間道路,辦地方特色劇團”作為劇團建設的宗旨,長期堅持以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以出人才、出作品為目標,以滿足山區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為重點,自覺服從和服務於黨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努力探索實踐中,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劇團曾先後4次帶著具有濃鬱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歌舞進京演出,受到李先念、廖漢生、楊靜仁、喬石、李德生、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長陽是集“老、少、邊、山、庫”於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人民群眾在創建富裕幸福家園的艱苦奮鬥中,迫切需要先進文化藝術的熏陶,有著日益增長的越來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50多年來,長陽歌舞劇團立足山寨、麵向基層,上山上到頂、下鄉下到邊,把戲劇送到村村寨寨,把歌聲送到田間地頭,被群眾稱之為“在山路上成長,在村寨中壯大的背簍劇團”,演員們的足跡踏遍長陽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劇團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服務基層、服務農村作為工作重點,克服經費不足等困難,廣泛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到農村演出,每年為農村送戲均在120場以上。早在1973年7月,縣歌舞劇團上山下鄉為農民演出的先進事跡就被《人民日報》報道;1991年9月6日,新華社播發了《有這樣一個歌舞劇團》的消息,介紹長陽歌舞劇團送戲下鄉、熱情為農民服務的事跡。90年代以來,歌舞劇團多次被省文化廳評為全省百團上山下鄉演出先進集體。

“走路要走自己的路、唱歌要唱自己的音”是長陽歌舞劇團幾十年藝術實踐的總結,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堅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長期紮根土家山寨,在民族文化沃土中耕耘、收獲。以“土”為本,推陳出新。早在70年代初期,劇團改編創作的長陽山歌《豐收調》、《一支山歌飛出岩》、《開創世界我工農》等就唱到了北京、唱到日本東京,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讚譽。自治縣成立以後,劇團圍繞要讓土家文化躋身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的目標,創作了一大批文化底蘊深、民族特色濃的節目,1988年應國家民委邀請首次赴京在首都民族文化宮向首都觀眾彙報演出,北京十多家新聞單位對演出進行了專訪和報道,中央電視台《旋轉舞台》欄目多次在黃金時間播放了整台節目。這次赴京演出的圓滿成功,使全體演職員更堅定了走民族民間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成為長陽歌舞劇團藝術事業發展的新起點。幾十年來,劇團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在全國、全省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優秀節目。其中器樂類:笛子獨奏《歡樂的土家寨》獲全國民族器樂比賽創作三等獎;長陽南曲:《夜闖龍虎灘》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南方片)演出獲創作、表演二等獎;《昭君別鄉》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創作、表演一等獎;《土家吊腳樓》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等等。在湖北省百花書會上,長陽南曲《白虎劍》、《巴山女》、《白胡子唱老》等作品還先後獲得了一等獎。舞蹈類:土家風情舞蹈《擂》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土家婚俗舞蹈《罵媒》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二等獎;土家風情舞蹈《咂酒歌》獲湖北省舞蹈比賽音樂創作金獎;《土家漢子》獲湖北省編鍾表演獎;《巴山裙鈴舞》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優秀節目創作獎。聲樂類:歌曲《爹是山裏男子漢》獲文化部通俗歌曲比賽歌詞創作一等獎;《木葉相思》獲湖北省文化廳民間音樂電視比賽二等獎;《背簍人生》獲湖北省新人新作比賽二等獎;《蘭草穀》獲湖北省編鍾音樂創作二等獎、編鍾表演獎;歌曲《清江畫廊土家妹》獲得“湖北新歌大賽暨歌頌天下湖北美”大賽十佳優秀歌曲獎、2012年還獲得湖北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屈原文藝獎”;大型民族歌舞《巴土戀歌》獲中宣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由劇團創作並首演的大型土家族婚俗舞蹈劇《土裏巴人》獲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國家文華大獎”。2008年,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夢幻土家》在湖北省文聯、省舞蹈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湖北舞蹈“金鳳獎”(職業舞蹈)評獎活動中榮獲舞劇、舞蹈詩劇目獎和單項獎類舞蹈音樂創作獎;2011年創作演出的大型民族風情歌舞《巴土戀歌》獲湖北省首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演出大獎;男子群舞《白虎神威》、組合唱《姐不招手郎不來》獲會演最佳節目獎;2012年12月,劇團排練演出的中國第一部土家族創世史詩歌舞劇《江山美人》在清江古城劇院首演受到好評。同時,劇團在參加宜昌市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文藝會演中,連續6屆獲得最佳演出獎。鄧邦國研製的D調寬音竹笛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幾十年來,劇團還培養造就了土家族歌唱家傅祖光、王丹萍,民族民間文藝家陳民洪、劉勳一、覃發池、汪安全,笛子演奏家鄧幫國等一批專業藝術拔尖人才。優秀文藝作品和人才的不斷湧現,使長陽文化工作在全國及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文化真正成為長陽的品牌,成為長陽改革開放的窗口,走向世界的橋梁。歌舞劇團良好的工作成績和在全縣“三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縣委、縣政府對劇團的事業發展十分關心和支持,從政策上傾斜,不斷為劇團的藝術生產創造條件。劇團曾先後被評為“全省雙文明單位”、全省文化先進集體、宜昌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劇團黨支部也多次被宜昌市委和長陽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近幾年來,縣歌舞劇團業務工作也受到了上級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多次榮獲省、市、縣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多屆百團上山下鄉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季活動、湖北省專業藝術院團優秀節目展演月活動、“百團千村萬場戲”巡演活動先進單位。這些榮譽和成績的取得,得益於縣委、縣政府對歌舞劇團事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得益於長陽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對劇團的養育,得益於劇團一大批鍾情於民族文藝事業的文化人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獻。

縣歌舞劇團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仍將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光榮傳統,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重人才、抓創作、出力作、出精品,走好自己的路,唱好自己的歌,再創長陽歌舞劇團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三、長陽縣民間組織

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團的優勢,長陽除建立文聯各協會以外,還先後建立了民間老藝人協會、長陽民族文化研究會、奇石協會、盆景根藝協會等群眾組織。長陽縣政府支持這些社團按照章程開展自己的活動,同時維護它們的合法權益。這些社團常年進行文化遺產挖掘搶救、文藝表演、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長陽縣政府依靠社團聯絡、團結民間藝人和文化傳人,同時,為他們解決活動中的困難。因此,這些群團組織成為長陽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開展文化活動、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是政府開展文化工作、進行文化建設的得力助手。[黃柏權、彭林緒、羅一萌:《長陽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模式的啟示》,載《中國民族報》2009年12月4日。]

1.長陽奇石協會。早在1995年,由龔發達等一批長陽文化人發起,成立了長陽奇石協會,到目前為止,組織機構日益健全,隊伍不斷壯大,會員達160餘人。在協會的推動下,一批奇石愛好者紛紛上山下河,收藏了大批清江精品石,後又帶動了幾千農民和上百城鎮居民搶救奇石資源,使清江奇石的發現、收集、整理、展示、交流活動蔚然成風。長陽奇石協會的工作貢獻如下:一是成功舉辦六屆奇石展,並進行了評審,還組織過外出考察參觀;二是鼓勵家庭收藏場館,現在已有百餘人;三是編撰出版了大型畫冊《清江石》,受到韓國、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各省的好評,還組織專家撰寫各種論文,進行賞石理論研究;四是大力宣傳清江賞石文化,擴大了清江奇石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在三峽奇石熱興起後,一大批專家把長陽清江作為他們搜尋奇石的基地。以此為契機,一批依托賞石文化而發展的奇石專業戶、專業村也在縣內悄然興起,並逐步形成了奇石采集、加工、鑒賞、收藏、買賣五位一體的文化產業鏈,為文化與經濟結合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