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2)(1 / 3)

三、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總結

“棗子開化喲細萌萌,葛藤開花喲扯大棚,桃花李花乖又乖,荷花菊花香噴噴,我愛家鄉的映山紅……”當您走進青山綠水環繞的榔坪鎮樂園中學、秀峰橋小學的校園,迎接您的是高亢、嘹亮、婉轉、親切的樂園山歌,自1999年“山歌進課堂——讓樂園的下一代都會喊山歌”項目活動開展至今,近3000名樂園學子成為樂園山歌的繼承人。

(一)“不讓樂園山歌失傳”

長陽山歌、長陽南曲、土家撒葉兒嗬並稱“長陽三件寶”。山歌,流傳於榔坪、資丘、漁峽口、火燒坪一帶。樂園是名副其實的“山歌之鄉”,20世紀60年代,不論男女老少,隨口就能喊幾句,那時的樂園是山歌的海洋,人人唱山歌、寫山歌。創作樂園山歌有國家工作人員、文人、教師,也有農民。時任樂園宣傳委員的秦尚豐,帶頭寫山歌,他創作的《豐收調》、《開創世界我工農》,由土生土長的山裏娃傅祖光唱到了北京,後被製成唱片傳唱到日本等國家,而山裏娃傅祖光因生於斯長於斯造就的一副山歌嗓子而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歌唱家。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古老多姿的長陽民族民間文化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充滿了挑戰和憂慮。長陽縣文體局的一位負責人說,三大因素的介入,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山歌的關注。一是由於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老中青傳幫帶後繼無人;二是外來文化的衝擊,西洋文化、流行音樂正滲透、取代著傳統文化;三是山歌作為生產、生活的交流手段,缺乏了以歌為媒的交流環境。現在全縣很多年輕人都不會唱,或者說根本不願唱。“不讓樂園山歌失傳”成為長陽政府、文化部門領導人及熱愛山歌人士的誌願。

1998年,時任縣文化局局長專程到樂園,與鄉政府、樂園中學、秀峰橋小學、文化站領導磋商,他提出了“讓樂園的下一代都會喊山歌”項目,確立了由政府牽頭、學校領導主抓、文化站站長為指導,縣文化局、鄉政府共同籌資的具體實施方案。落實教師,落實經費,落實時間。從1999年春至2001年,聘請了農民山歌手馬協菊到校教唱山歌,由文化站站長覃萬馥與馬協菊老師共同確立歌詞,在小學五、六年級7個班、初中一、二、三年級18個班每周開設一節山歌課,每人每學期學唱5首山歌。自此,“山歌進課堂”活動在樂園中小學正式開展。

2001年撤鄉並鎮後,榔坪鎮黨委高度重視山歌教學工作,繼續與縣文體局共同籌資,聘請土家歌手覃洪翠來校進行山歌教學。

2002年,長陽縣委、縣政府於2002年正式實施民族文化生態工程,樂園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被列為“清江傳統文化生態保護項目”,並正式建立了樂園文化生態保護區,這為學校開展山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人、財、物保障,先後有“土家歌王”馬協菊、覃洪翠、李道翠、薑翠雲、秦道菊、尹國菊到校教唱山歌,時任縣文化局局長每年到校指導山歌教學工作;長陽文化館黃傳鳳老師多次到校指導優秀“小山歌手”排練山歌;文化站站長長期堅持為山歌教學寫詞,進行技藝上的指導;2006年、2007年,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兩次來校指導,並支持經費5000元……可以說,山歌在其發祥地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門、學校空前的重視,“樂園山歌不失傳”不僅成了現實,“山歌教學”也成了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二)山歌開發魅力無窮

兩校山歌教學與開發經曆了“傳唱—搜集整理—展示—再創造”的過程。

“傳唱”:

教唱主要指三個方麵:一是直接請農村的老歌手來校直接麵向學生教唱,教師協助,一般采用老師喊一句,學生學喊一句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學;二是學校音樂教師用錄音機先錄製“老歌手”演唱的山歌,然後再用錄音機向學生傳唱;三是請“山歌手”先教學校教師,2004年,學校請秦道菊來校教老師們學習“穿號子”“一聲號”“揚歌”等曲牌的山歌,讓教師人人會喊3至5支山歌,同時培養了劉德菊、張小燕、覃洪琴、田純柳等會喊、會教山歌的教學人員。“教唱”環節應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增強師生傳承山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讓師生了解山歌,增強作為一個樂園人的幸福感;三是為農民老歌手提供了一個傳藝舞台,提升了他們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樂趣。

“搜集整理”:

2004年新課程改革全麵實施,我校抓住這一契機,於2004年9月在製定《學校課程開發指南》中把樂園山歌正式作為一門學校課程列入課表,自此,樂園山歌教學進入規範運作階段。“搜集整理”是“山歌開發”的第一環節,主要包括搜集和整理兩個階段,由學校製定“樂園山歌搜集表”,人手一份,內容包括:(1)訪問民間山歌手,介紹其生平,聽其喊山歌,搜集山歌歌詞,了解山歌發展的曆史,一方麵是學生利用假期結伴到老山歌手家中訪問,另一方麵由學校請山歌手到校進行係統介紹。(2)山歌名人追蹤,讓學生通過訪問,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山歌會、山歌手、土家歌王、歌唱家。(3)搜集圖片,通過上網瀏覽、查閱資料讓學生了解山歌產生的環境、作用、場景、了解山歌發展的情況及在海內外的影響。這一環節主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山歌的背景,增強學唱和創作山歌的興趣。“搜集”環節主要安排在2004年秋至2005年春。2006年秋至2007年春,主要利用課堂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四個方麵的整理:(1)歌詞整理,分曲牌類別整理;(2)曲譜整理;(3)“山歌手”“山歌名人”資料整理;(4)圖片整理,根據整理讓學生做筆記、寫感受。在“搜集整理”環節,共組織了一次動員會、兩次山歌手介紹現場會;共采訪山歌手17人;共搜集一聲子、兩聲子、三聲子、四聲子、五聲子、九聲子、茶調子、對聲子、揚歌、雙龍擺尾、雜號子、陽雀調、繡花調等山歌186首,初步整理出兩本山歌資料集。

“展示”:

2001年湖北電視台在樂園拍攝“千人山歌”,1200餘名中小學學生參加了現場拍攝,並於當年7月在湖北電視台播放。2002年,秀峰橋小學編排的山歌《樂園山上一樹花》參加全縣中小學生文藝會演獲優秀獎。每年六一節每班演出一個“山歌”節目,培養了一批優秀“小山歌手”。2003年,武漢電視台來校采訪,十餘名“優秀山歌手”現場拍攝。2003年,張小燕老師執教《山歌欣賞》在全縣音樂優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2004年,秀峰橋小學10名學生參演“老少四代同堂喊山歌”,參加縣慶20周年演出。2006年,黃華、鄧雪麗在全縣第七屆縣學生文藝會演中演唱山歌《四川下來個重慶門》獲二等獎。2007年,黃華、鄧雪麗的山歌節目參加省黃鶴美育節展示會。2007年,外國教授在采訪“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途經我校現場教英語課過程中,學生蔡柳炯以一支《外麵客來噠》贏得教授一行稱讚。

通過展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山歌”無窮的魅力和價值,喜愛樂園山歌的學生越來越多。

“再創造”:

再創造是建立在開發基礎上的,近幾年,學校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對“山歌的成因”“山歌的影響”“山歌的文化底蘊”“山歌欣賞”“山歌結構、內容、修辭”等進行初步的認識、了解、分析、研究,基本對樂園山歌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改舊詞填新詞進行簡單的創作,也產生了一部分較成功的作品。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