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1)(1 / 3)

第一節 傳承的實踐狀況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本章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12BMZ084)的成果之一。]

一、成立傳承保護機構

2006年根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由縣長任主任的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委員會,研究、協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2006年根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經縣人民政府同意,成立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同誌以及相關專家組成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承擔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傳承人、傳承單位和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審、鑒定和業務谘詢工作。

2006年6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該中心是隸屬縣文體局管理的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定編5人,配備了現代化的資源數據庫設備。在全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保護網絡,全方位係統地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文化體育局,胡世春同誌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任何一種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存隻能是靠人傳承傳遞、延續和發展。我縣眾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進化中,傳承人是它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這些生活在山寨的民間藝人,以超人的才智靈性,貯存著、掌握著,承載著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湛技藝,他們既是民族文化生活的寶庫,又是民族文化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處在當代起跑點上的“執棒者”和代表人物。

近半個世紀以來,長陽縣文化部門數次深入到田野調查,發現很多民間藝人在傳承、保護、延續、發展傳統文化中起著超乎常人的作用,受到一方民眾的尊重和傳頌。尋找傑出傳承人的工作成為人們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一個重點。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十大集成”工作和近些年“搶保工程”的實施,長陽縣發現和掌握了各類“非遺”資源的重點傳承人數百人之多。這些藝人的存在,就代表一種傳統文化的存在。長陽縣采取了很多措施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人進行保護。

1.建立民間藝人檔案。首先,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建檔。從2001年起,長陽縣就開始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卡,實行動態管理;2009年3月至9月,長陽縣進一步組織專班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對民間藝人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家庭現狀、技藝特長及其藝術成果等進行登記。曆時6個多月,行程4000多公裏,錄音7200分鍾,錄像4300分鍾,拍攝照片7000多幅。新增傳統項目共300多項,目前,全縣已登記在冊的山歌、南曲、吹打樂、花鼓子、土家族撒葉兒嗬、薅草鑼鼓、長陽竹枝詞、故事、繪畫、書法、民俗等藝術類別的民間藝人達3000多人,其中重點傳承人342名。除了對民間文藝方麵的傳承人建檔,長陽縣還致力於對縣域境內的刺繡、雕刻、印染、縫紉、織錦、製陶、盆景、假山、建築、彩繪、藤編、草藥、製茶、釀造、造船、各類金屬製作等民間工匠、藝人進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記,為優秀的工匠、藝人建檔,凡是還能“活態”展現的事項,都采用現代化的手段真實地記錄下來。其次,錄製優秀民間藝術專題片。對各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采用錄音、錄像的方式進行分類搜集,製作成資料片進行推介和保存。目前已錄製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間故事家孫家香》、《長陽山歌》、《長陽南曲》、《土家吹打樂》、《都鎮灣故事》、《土家族撒葉兒嗬》、《廩君傳說》、《長陽竹枝詞》、《長陽情歌》、《土家風情》等民間藝術的電視專題片。

2.表彰獎勵優秀傳承人。縣委、縣政府決定,每3年評選表彰一次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優秀傳承人和傳承基地。縣委縣政府先後3次共命名表彰了61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優秀傳承人和資丘文化站、民俗文化村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堅持向上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2011年年底,我縣共有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5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名;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名。製定民間文化傳承獎勵政策,建立傳藝獎勵基金,設立“老藝人帶徒傳藝獎”、“青年人學藝有成獎”。同時還舉辦跨地區的、多種類的“民間藝術師徒大賽”,開展民間藝術大師選拔,給優秀民間藝人評職稱。

3.特殊保護高齡民間藝人。縣政府對近90高齡的土家族女民間故事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孫家香按月發給生活補貼,並作為特殊人才將其安置到縣福利院安度晚年,以延長其藝術生命。為高齡優秀民間藝人發放生活困難補貼。凡男年滿65周歲、女年滿60周歲的縣級以上優秀傳承人,每年每人發放生活補貼1000元。從2010年起,為縣級以上傳承人每人訂市級黨報一份。

4.聯係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縣委、縣政府從2006年起建立縣級領導聯係文化人和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工作製度,縣級領導聯係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每個副縣級以上領導聯係2名以上的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並由縣委組織部建立聯係反饋卡,把這一措施作為縣委考察和考核領導幹部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開展社會教育傳承

長陽縣在民族文化建設上,注重強化和發揮民族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作用,堅持以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為龍頭,以縣藝術團體和文化館為紐帶,以社區、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為輻射點,多層次、全方位推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1.舉辦文化節慶活動和民間藝術比賽。一方麵,由政府牽頭,舉辦各類有規律性的文化節慶活動。長陽縣從1990年開始,堅持每5年舉辦一屆全縣農村文藝會演,每3年舉辦一屆全縣中小學生文藝會演,每2年舉辦一屆全縣“夷水鄉音”歌手大獎賽,每年舉辦一屆全縣書畫美術大賽。各鄉鎮從1973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鄉鎮文化節,目前各鄉鎮已舉辦鄉鎮文化節180多屆次。其中,資丘鎮已連續舉辦了34屆鄉鎮文化節是全縣堅持最久的鄉鎮。通過這些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而且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麵,通過各種形式,舉辦民間藝術比賽。一是舉辦土家族撒葉兒嗬大賽。為了弘揚土家族撒葉兒嗬這一優秀民間藝術,2004年在資丘鎮舉辦了首屆土家族撒葉兒嗬大賽。來自湖北長陽、五峰、巴東及四川、重慶等省、市兄弟縣共18支代表隊、300多人參加了比賽。這次大賽的成功舉辦,把撒葉兒嗬這一土家民間祭祀歌舞正式搬上了群眾文化舞台。二是舉辦長陽南曲、土家山歌民間藝人師徒大賽。2005年在資丘舉辦了全縣“長陽南曲”、“長陽山歌”師徒大賽,來自全縣的170多名山歌、南曲藝人參加了比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10歲,有的夫妻同台演出,有的爺孫上場比賽,場麵隆重熱烈。通過比賽,有20多名師徒分別獲得了“帶徒傳藝獎”和“學藝有成獎”。三是舉辦土家歌王擂台賽,通過比賽,在全縣選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優秀歌手。

2.宣傳推廣。一是舉辦全縣性大規模的民間藝術展示活動。在自治縣成立20周年之際,全縣各個鄉鎮及縣民俗文化村330多名民間藝人,演出了《土家吹打樂》、《長陽山歌》、《長陽南曲》、《撒葉兒嗬》、《薅草鑼鼓》、《花鼓子》、《毛古斯》、《肉連響》及《長陽巴山舞》等優秀民間藝術節目,受到了廣大群眾廣泛讚譽,將土家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做了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展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二是組織民間文藝隊伍參賽。近幾年來,先後5次組織民間文藝隊伍參加宜昌市舉辦的民間藝術大賽,其中,長陽山歌、長陽南曲、撒葉兒嗬、薅草鑼鼓、花鼓子等優秀民間藝術在大賽中多次獲獎。三是組織大型民間文化宣傳推廣活動。2005年縣人民政府在武漢舉辦了“武漢土家文化周”大型宣傳活動,讓土家原生態文化走進了都市、走進了高校,走出了一條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受到了省委、縣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四是充分利用高層次媒體和活動推介土家文化。2007年10月,中央電視台《新視聽》特別節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會在長陽縣舉辦,組織縣民間藝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態的山歌、薅草鑼鼓和土家族撒葉兒嗬,並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頻道多次播放。以此宣傳和推廣縣民族民間文化。在2007年八藝節群眾文化係列展演活動之中,長陽縣在宜昌市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展廳麵積280平方米,展覽運用實物、照片、文字、投影和民間藝人現場展演等手段,以其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土家族撒葉兒嗬、山歌、南曲、民間故事、吹打樂、薅草鑼鼓、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等,讓觀眾流連忘返,特別是民間藝人展演的原生態民間文藝更讓中外觀眾大飽眼福。五是利用現代媒體保護傳承民間文化。從2007年初開始,我縣在縣電視台開辟了“長陽故事”和“清江美文”兩個文化專題欄目,請民間藝人通過電視為廣大市民傳播民間文化(每周為市民講12個故事),開辟了一個傳承的新天地。

3.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藝術生產活躍。“十五”規劃以來,長陽縣專業、業餘文藝劇團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長期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創作,不斷打造民族藝術精品,不斷推出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常年活躍在城鄉文化舞台上,為繁榮和弘揚民族文化藝術,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縣歌舞劇團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以出人才、出作品為目標,曾先後3次帶著具有濃鬱泥土芳香的土家歌舞進京演出。近些年來,劇團創作的節目在全國、省、市各級文藝調演和比賽中獲獎100餘項。其中大型土家婚俗舞蹈《土裏巴人》獲1999年國家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湖北省屈原文學創作表演金獎;長陽南曲《昭君別鄉》、《詠梅》、《巴山女》、《白胡子唱老》分別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創作、表演金獎;大型歌舞劇《夢幻土家》受到中外觀眾的好評。畢茲卡民俗文化村藝術團從1994年創建至今共演出6000餘場,先後接待了50多個國家的友好人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遊客;1995年應邀赴中國香港演出“一炮打響、載譽歸來”,近千名民間文化愛好者在這裏培訓後,走向旅遊景區從事演藝、導遊工作,進入中小學校開展民間文化教學;創編的廣場舞蹈“巴山舞”、“土家族撒葉兒嗬”分別獲文化部第十屆、第十四屆群星獎金獎;農民兄弟創作的《花冬冬的姐》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獲獎,並唱響中央電視台和世博會舞台。

4.文獻靜態傳承。長陽縣通過多年對“非遺”資源的田野調查和資料整理,基本掌握了長陽縣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人生禮俗、民間雜技、曲藝、傳統體育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蘊藏、作品類別、分布、傳承方式以及重點傳承人的基本情況。同時,在普查的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器物,如民族服飾、民族樂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收集達500多件。文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二生命”,為了全麵、真實、完整地傳承“非遺”,長陽縣采取了積極措施。首先,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國家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級保護,建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係以來,長陽縣文化部門進行了堅持不懈的“申遺”工作,截至目前,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項,市級名錄11項,省級名錄8項,國家級名錄4項。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根據實際情況製定了保護計劃並逐步得到實施。其次,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數據庫。在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長陽縣投資50多萬元添置了資源數據庫設備,將全縣民間藝人資料和優秀民間藝術原始素材通過現代技術手段,製作成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等資料,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信息庫。此外、整理出版民族文化叢書傳承後世。長陽縣先後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種、計1000多萬字的兩套巴土文化係列叢書。目前出版了《土家源》、《長陽南曲》、《土家風情》、《土家俗諺》、《長陽竹枝詞》、《土家民間故事》、《巴人源流研究》、《土家族撒葉兒嗬》、《廩君傳說》等一批土家族曆史文化的佳作。這些叢書的出版,可以將長陽縣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文字的形式傳承後世。

5.活態傳承。長陽縣絕大部分“非遺”資源在土家族聚居地區的邊遠鄉鎮、村落流傳。作為民間文化的載體,村落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沒有這些文化載體,就談不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弘揚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提高地方的競爭能力,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村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平台,它不僅是本土文化傳承的根基,而且很多本土文化人才都是從村落裏成長和培養出來的,如長陽山歌手王愛民、王愛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覃自友、張言科,國家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孫家香等。基於以上原因,長陽縣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率先提出了在農村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縣政府組織工作專班編製了《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通過實施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到2015年左右使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瀕危品種和主要特色品種得到有效保護,長陽縣在編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源”文化工程項目規劃》中,也將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作為一項重點項目進行了詳細規劃。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傳統文化活態保護製度和保護體係,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實現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網絡化、法製化。從2002年開始,資丘、榔坪兩個鄉鎮率先建立了以保護“長陽南曲”、“撒葉兒嗬”、“長陽山歌”等重要傳統民間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2010年7月,長陽縣政府根據傳統文化各類分布特點,在全縣先後建立了7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分別為“長陽南曲”保護區、“土家撒葉兒嗬保護區”、“長陽山歌”保護區、“長陽花鼓子”、“民間故事”保護區、“民間吹打樂”保護區、“薅草鑼鼓”保護區。這些保護區有的以自然村為範圍,有的以大的村落為範圍,如資丘鎮的資丘、柿貝、楊家橋等村為長陽南曲生態保護區,榔坪樂園為山歌、撒葉兒嗬生態保護區。其中都鎮灣、資丘以鄉鎮為單位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他鄉鎮的17個行政村以村為單位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使多種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形式、自然景觀、建築、不可移動文物、傳統風俗等具有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文化因素,在適宜其生存的村寨、社區和環境中得以保持原狀,使其成為活文化。同時政府製定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獎勵政策,建立傳藝獎勵基金,設立“老藝人帶徒傳藝獎”、“青年人學藝有成獎”,舉辦跨地區的、多種類的“民間藝術師徒大賽”,開展民間藝術大師選拔活動,給優秀民間藝人評職稱。長陽縣政府通過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文化“生態場”,做到了以人為本、活態傳承,實現了整體性保護,堅持了文化的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