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1)(2 / 3)

6.建立傳承基地。首先,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長陽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1個,民族文藝團體1個,民族文化館和文化館各1個;民族體育館1個,建築麵積5248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館舍麵積2500平方米,館藏圖書8萬冊;民族博物館1個,館舍麵積2200平方米,館藏文物6000餘件;清江畫院1個,館舍200平方米,館藏西蘭卡普等各類藝術品200餘件;民族影劇院1個;農家書屋70個;社區文化活動室4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台1個;民族文化廣場1個,畢茲卡民族文化村1個。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切實加大投入,不斷加強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一部分破舊落後的民族文化設施以較高水準展現在世人麵前。占地1萬平方米,投資一千餘萬元的民族體育館,不僅功能齊全,而且是縣城標誌性的文化建築。縣圖書館投資近3百多萬元進行維修改造,其內部設施已達到國家二級圖書館標準;投資近2000萬元、占地麵積8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廣場,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投資數十萬元對畢茲卡民族文化村進行改造維修,其環境、建築和演出受到中外遊客好評。近幾年,投資數百萬元對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維修改造和新建,致使全縣初步形成了縣、鄉鎮、社區、村都有文化活動室的民族文化工作網絡。其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傳習所。幾十年以來,對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結果發現,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文化底蘊豐厚,具有競技性、娛樂性、健身性、傳承性、祭祀性、表演性、群體性、簡易性等特點,是土家族人民娛樂、健身和發展生產的重要手段,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群眾基礎。正是因為如此,2005年4月,省民宗局、省體育局聯合在長陽職教中心掛牌少教民族體育培訓基地,並以此為依托,輻射到全縣中小學。2008年,縣民宗局、縣文體局、縣教育局聯合在磨市中學、大堰中學、高家嶺小學、鴨子口牛坪小學掛牌設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競技培訓基地。幾年來,土家族傳統體育與競技項目,如武術、踢毽子、抵杜、毽球、陀騾、蹴球、板鞋、高蹺等,得到了傳承、普及。在《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長陽“土家源”文化工程項目規劃報告》中,對非物質文化傳習所進行了規劃,擬在都鎮灣、榔坪、漁峽口、賀家坪、資丘等鄉鎮和畢茲卡民俗文化村建立傳習所。傳習所是隸屬縣文化體育局管理的財政全額預算的事業單位,內部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活動區、傳承培訓區、藏品保管區、管理研究所等功能區域。傳習所以傳承人為主體,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場所、必要的設備器材。傳習所主要充分利用節假日、傳統節日,開展適合公眾參與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基礎文化設施在保護、傳承、展示、宣傳民族文化等方麵的積極作用,使傳習所成為“民族文化之家”、“民間藝人之家”。

7.學術研究傳承。近幾年來,長陽縣加大了與高校聯合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力度,先後有華中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音樂學院、長江大學藝術學院、三峽大學等高校在長陽縣建立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教學實踐基地。並與長陽縣聯合舉辦了一係列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活動。從2004年起,長陽縣與華中師範大學聯合進行“湖北長陽土家族民間文化保護實踐研究”的項目研究,此項目分別於2004年和2006年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07年7月,長陽縣和華中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及中國台灣等地區的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2008年4月,由宜昌市委宣傳部、三峽大學、宜昌市文化局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長陽南曲學術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給研討會發來了賀電。2008年7月中旬,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華中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長陽縣聯合舉辦“湖北長陽土家族民間文化保護實踐研究”課題學術研究會。幾年來,通過召開學術研討會,出版學術專著,運用與文化遺產學相關的理論方法,以多學科分工協作的方式,從不同側麵對長陽縣20多年以來民族文化保護實踐展開了曆史研究和現狀調查,為今後民族文化的保護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途徑。

四、推廣學校教育傳承

自國家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2006年6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保護條例》)實施以來,長陽縣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全縣中小學按照《保護條例》的規定和縣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執行《保護條例》實施意見的精神,紛紛把本地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作為中小學的文化活動項目引進校園或作為教學內容引進課堂教學,這些舉措既豐富了中小學校的教學內容,又為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開辟了新途徑。截至2012年年底,長陽縣有小學425所,其中寄宿製小學156所、教學點172個,教學班1159個,學生34017名,教師1942名。全縣有初中31所,46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802人,教職工1833名。截至2013年4月,長陽縣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個,省級9個,市級11個,縣級31個;縣級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個,都鎮灣、資丘兩個鎮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鄉。

長陽不僅是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最多的縣,而且是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全省開展“民間文化進校園、民間藝人上講台”傳承工作最早的地區。

1.成立活動領導小組。2006年6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後,縣民宗局、縣教育局、縣文化局成立了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長陽縣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各級中小學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製定了實施方案。

2.開展示範活動和傳承基地建設。2007年以來,縣民宗局、縣教育局、縣文體局聯合,先後在樂園秀峰橋小學、縣職教中心等學校組織開展了民間文化進校園示範活動。2013年,縣民宗局、縣教育局、縣文體局按照省民宗委的安排部署,將都鎮灣鎮小學、縣職教中心申報為省首批民間文化進校園傳承基地,每年給予部分經費予以重點支持。

3.編寫校本教材。2012年,都鎮灣鎮小學根據學生年齡、年級的不同,編寫了一套6冊的民間故事校本教材,由縣文化部門解決2萬元的印刷經費。樂園各學校均把長陽山歌作為重點傳授項目。都鎮灣鎮各中小學把民間故事的傳承納入教學議程。漁峽口鎮雙龍、縣實驗小學、龍舟坪鎮花坪小學等,編寫了民間文化地方教材,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麵取得了可觀成效。

4.因地製宜、因校製宜開展教學。長陽縣民族民間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如資丘區域以長陽南曲、撒葉兒嗬為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榔坪區域則以山歌等為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各地在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中,既注重縣域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又側重當地特色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初步具備了“一校一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模式。例如資丘鎮在要求各中小學生要學跳土家族撒葉兒嗬的同時,還要求在校學生都要會彈唱長陽南曲3至5首;榔坪鎮各學校均把長陽山歌作為重點傳授項目。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以來,少年兒童能在校園裏感受本民族的文化,能在課堂上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極大地增強了青少年兒童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認同感並自覺學習,促進了少數民族少年兒童學生的全麵發展,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進了民族團結。各中小學在把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等引入校園的同時,還將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民間競賽項目和兒童遊戲活動引入體育課和課外活動之中,如打陀螺、騎高腳馬等。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既有較高的娛樂觀賞價值,又是非常獨特的健身運動,學生在進行這些體育運動的同時,不僅增強了自身體質,促進了健康,而且也使一些傳統的、優秀的、瀕危的民間體育項目得到保護和弘揚。

5.開展競賽活動,引入激勵機製。2009年10月,舉辦了首屆全縣中小學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比賽設有竹竿舞、打陀螺、三人板鞋、高蹺競速、蹴球5個項目,共有17個代表隊參賽。鴨子口鄉劉坪小學、磨市鎮高家嶺小學、大堰鄉中心學校、都鎮灣中心學校等學校也立足實際,辦出了各自的特色。為檢驗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情況,2012年10月,在全縣第九屆中小學生運動會項目設置上安排了三人板鞋、高蹺競速、翹旱船等三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到目前為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為各學校體育課的重要內容,很多學校的學生均會跳長陽巴山舞、會唱3至5首山歌。據不完全統計,資丘鎮中小學中會彈唱長陽南曲的學生達60餘人,會跳撒葉兒嗬的達200多人,樂園秀峰橋學校會喊山歌的有40多人。高家堰鎮小學的學生參與成人打薅草鑼鼓。通過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傳承了民族文化,活動取得了可喜成績。2009年10月,在“宜昌市第八屆青少年科技節大賽”中,我縣共有44件作品獲獎,其中14件作品獲一等獎。2010年我縣代表宜昌市組隊參加了湖北省第二屆中小學“大家唱、大家跳”藝術教育集中展演,獲優秀組織獎,津洋口小學的校園集體舞獲二等獎、合唱獲三等獎。在2011年全省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中,長陽參賽選手毛南會榮獲金牌。2010年11月組隊代表宜昌參加第十二屆省運會蹴球、陀螺項目比賽,獲得女子陀螺團體冠軍、女子單打第二、男子團體第三和蹴球男單第二、第三名;2011年10月代表省參加全國第九屆民運會男子高蹺競速、高蹺競速4×100米和蹴球比賽,獲得男子高蹺競速100米、200米項目兩個第一,男子雙蹴第一,高蹺競速4×100米第二,男女混合雙蹴第三,為省贏得了榮譽。2010年6月,縣組織技能實作演示項目“西蘭卡普編織”和學生部分書畫作品參加了由國家民委、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全國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育成果展演活動,“西蘭卡普編織”獲民族地區技能展演一等獎,兩件書畫作品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6.聘請民間文化傳承人為兼職教師。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榔坪鎮樂園在縣文化部門指導下,在中小學開始進行民間優秀文化進課堂的實驗,把山歌引入小學課堂,采用“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即用原始的山歌唱腔,填上新詞,由當地農民歌手在講台上教唱。與此同時,縣文化館、歌舞團、縣文藝創作室新創作多首山歌,如《開創世界我工農》、《豐收調》、《多種經濟一束花》、《一股清泉水》等,由專業人員在課堂、在田頭為學生、農民教唱。80年代以來,資丘文化站將長陽南曲納入小學音樂課教程。90年代以後,縣域多名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民間文化傳承人被多所中小學聘為兼職教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張言科,通過多年在學校教學實踐,編寫了《撒葉兒嗬傳承教材》,省級傳承人覃遠新、覃好群、劉為芬、馬學菊等,根據各自代表性項目,在學校傳授長陽南曲、長陽山歌、長陽花鼓子、民間故事等。尤其是都鎮灣鎮小學,定期把民間藝人請到學校傳授民間故事,舉辦故事擂台賽,走訪藝人家庭,學生與藝人建立了師徒關係。多年來,民間文化進校園(課堂)、民間藝人上講台的傳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了學校滿意、家長支持、學生願學、社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