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護計劃
1.保護內容
(1)建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文獻檔案室,在縣保護中心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
(2)實施“長陽薅草鑼鼓”傳承計劃。
①繼續開展評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優秀傳承人活動,對傳承人予以表彰和經濟獎勵。對高齡的長陽薅草鑼鼓藝人給予一定傳承補貼,以解決其生活困難,確保其藝術生命得於延長。
②對長陽薅草鑼鼓流傳重點區域實行重點保護。對保護和傳承工作成績突出的鄉(鎮)、村落給予扶持和獎勵。
③在縣內各中、小學的地方教材中,開設“長陽薅草鑼鼓”課程。
④舉辦全縣中、小學“長陽薅草鑼鼓”比賽。
⑤編印《長陽薅草鑼鼓》專著和刻錄“長陽薅草鑼鼓”光盤。在三峽長陽網設置“長陽薅草鑼鼓”固定欄目。
(3)每年舉辦一次“長陽薅草鑼鼓”培訓班;舉辦全縣“長陽薅草鑼鼓”藝人比賽。
(4)舉辦中國土家族薅草鑼鼓擂台賽。
(5)出版《長陽土家族歌謠》大型畫冊。
(6)舉辦湘、鄂邊土家族歌謠學術研討會。
2.五年計劃
3.保障措施
(1)為了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自治縣人民政府製定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1日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會批準,2006年6月10日起頒布施行。
(2)2006年6月,縣委、縣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宣傳、貫徹《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實施意見,成立了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委員會,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和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縣保護中心具體實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護、傳承等日常工作。
(3)從2006年起,縣人民政府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專項資金。
4.經費預算及其依據說明
(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4月,長陽山歌、長陽南曲、都鎮灣故事和長陽薅草鑼鼓四個項目被列入首批省級保護名錄。2009年6月,我縣的土家吹打樂、長陽花鼓子被列入省級第二批保護名錄。2011年,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圓滿完成。經過上級審批,長陽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廩君傳說》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長陽縣共有省級名錄8項,分別為土家撒葉兒嗬、長陽山歌、長陽南曲、都鎮灣故事、長陽薅草鑼鼓、長陽吹打樂、長陽花鼓子、廩君傳說。
示例一 長陽南曲
一、項目說明
1.分布區域
長陽南曲主要分布於清江流域的長陽及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和宜昌等地。
2.曆史淵源
長陽南曲,古稱南曲,亦稱絲弦。1962年省、市、縣文化部門對長陽南曲進行係統挖掘、整理、出版,並搬上舞台演出後,定為現名。長陽南曲發源於何地、發端於何時,已無從考證。
據長陽資丘鎮的田世雍、田開池、向大畢等南曲藝人講,皆師從龔複讓(約1736-1795年),長陽人。龔複讓精於琴棋書畫,常往返於長陽的資丘、沙市和宜昌一帶經商,並經常在長陽資丘彈唱南曲和收徒傳藝。因而被藝人們尊為“長陽南曲的第一代宗師”。
資丘南曲藝人覃秉令(1889-1966年)在1962年回憶,他唱的北調《悲秋》,是在清朝光緒末年、宣統初年(1909年)由其叔父覃森階所授,他有一把為南曲伴奏的家傳小三弦,傳到他手上已曆四代,約有145年之久。長陽漁峽口南曲藝人黃傳珍(1903-1992年)說:“我是跟父親學唱南曲的,我父親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他20歲師從於資丘楊家橋的向大畢,而向大畢又是在資丘師從龔複讓學的,我現在用的這把三弦,就是向大畢親手做的,已有130多年了。”
3.基本內容
長陽南曲素有“絲弦雅樂”之美譽。它唱詞文雅、唱腔優美,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長陽南曲傳統曲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已搜集掌握的曲目約150個,它的基本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取材於小說、戲本的段子。
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長阪救主》、《關公辭曹》、《東吳招親》、《孔明拜燈》等;取材於《水滸傳》及《水滸後傳》的《打漁殺家》、《武鬆殺嫂》、《宋江殺妻》等;取材於《西廂記》的《紅娘遞柬》等;取材於《玉簪記》的《趕潘》、《雲樓會》、《必正盜詩》等;取材於《琵琶記》的《掃鬆》、《伯喈思鄉》等;取材於《荊釵記》的《錢玉蓮投江》、《王十朋祭江》;取材於《破窯記》的《蒙正祝灶》、《蒙正趕齋》;取材於《和戒記》的《昭君和番》;取材於《白蛇傳》的《斷橋》;取材於《東周列國誌》的《伍子胥寄子》等等。此外,還有取自《論語》的《四子侍坐》。在這類曲目中,尤以表現古代英雄人物馳騁沙場、金戈鐵馬為題材的戲段子居多,如《長阪救主》之類的曲目,為其他湖北地方小曲所罕見。這類段子,大都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由第三人稱的表唱開始,進入角色的敘唱或對唱,再以表唱結束。
第二類: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段子。
例如《皮金頂燈》、《螳螂娶親》、《數燈》、《數塔》等。
第三類:應酬、戲戒的段子。
這類段子的內容,多為在娶媳嫁女、生日祝壽、生孩子、做滿月等場合下的應酬文,如有《賀新婚》、《八仙慶壽》、《弄璋曲》、《弄瓦曲》等;還有一些宣揚社會倫理道德、戲戒處世哲學的說教篇,如《酒》、《色》、《財》、《氣》、《自歎》等。
第四類:詠景、抒懷的段子。
這一類曲目的內容,多通過對此景此物的描繪,抒發人物內心情感,觸景生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例如,有寫景抒情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直抒寄懷的《問天》、《自樂》等;描景敘意的《同友樂秋》,以及直接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的《閨怨》、《長相思》等等。此外,還有的摘自聊齋故事《鳳陽土人中的詩句》,如《紗窗外》。
4.相關器具及製品等
(1)小三弦和雲板(又稱簡板、牙子)是長陽南曲的主要伴奏樂器。並可配以二胡、四胡、揚琴、月琴等絲弦樂器。
(2)1979年7月,省群藝館研究員毛俠編著《長陽南曲唱腔研究》。
(3)1999年6月,陳洪同誌編著《長陽南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5.傳承譜係
長陽南曲師承關係多是摯友相教、子從父學,無專業藝人。學唱南曲多在每年的農閑季節,學唱者一般在十二三歲就開始學彈三弦。起初南曲多在富戶人家演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群眾中傳播。南曲藝人多為土家族人,其中有農民和手工業者(篾匠、石匠、木匠、裁縫等),也有商人、醫生、教師等。
1961年11月,湖北省文化局指派其屬下曲藝工作組中的程時、蔣敬生等人與宜昌市長陽縣曲藝、音樂工作者方衡生、龔發達、高翔、陳明洪等同誌,約集南曲著名藝人王仁山、田卜棟、覃秉令、田明海、杜海卿、郭次楣等人,對流傳於長陽、五峰、宜昌等地的民間說唱南曲進行了較為全麵、係統的搜集與整理。共搜集、記錄了南曲的文學部分100餘萬字,唱腔牌子300多個,還記錄並整理了部分表演經驗和史料。
1961年至1964年,長陽縣文工團組織青年演員譚宗蘭、袁新秀、劉思安、黃慶紅、龔發達、陳明洪等人,多次登門求教,拜南曲藝人為師,向老藝人學習彈唱和演奏。可以說,長陽南曲的收集、整理與傳承,並被搬上舞台“引起轟動”,經久不衰,與這些老文化人的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
二、項目論證
1.主要特征
長陽南曲長期流傳演唱,在曲調進行、旋律裝飾特點、演唱的潤腔著色、伴奏烘托等方麵,歸納起來有以下六個基本特征。
(1)長陽南曲曲目內容豐富。長陽南曲在曲目內容上,既擁有中華民族共通的題材,如取材於我國古典小說及戲本章回的《長阪救主》、《昭君和番》、《打漁殺家》等;也有表現土家民族風情的題材,如《胖大娘過江》、《螳螂娶親》、《皮金頂燈》等。在曲牌音樂上,有著全省乃至全國通用的曲牌小調,如垂金扇、雪花飄、鳳陽調、疊斷橋等。
(2)長陽南曲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土家民間音樂養料,土家民歌中的樂彙及旋律音型,在南曲音樂中得到了體現、引申和發展。同時,也吸收了土家皮影戲的唱腔,豐富了曲種的音樂表現力。如南曲中的一枝梅、觀音掃店,就是從本地燈戲中吸取過來的。
(3)在地方語言製約下,南曲演唱行腔及曲牌旋律發展均保持了淳厚質樸的民族風味。如“當家曲牌”主調上下句,其唱詞的音節韻腳及平仄抑揚與旋律是緊貼的,體現了曲調風格與地方語言的統一。
(4)長陽南曲溫婉細膩,優美抒情。唱腔曲牌豐富,具有濃鬱的地方氣息。現存傳統唱腔曲牌共28支,絲弦10首,總的來說,以優美抒情、婉轉動聽見長。曲牌唱腔主要來源於明清俗曲,這和同它鄰近的姊妹曲種“漢灘小曲”的來源大致相同。
(5)在傳統曲目中表現人物和故事,多采用鋪敘的手法,從表現不同內容出發,既有文靜雅致的唱詞,也有通俗易懂的唱詞,可謂雅俗共賞。其文辭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運用了比喻、對仗、排比、擬人、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妙好詞。
(6)長陽南曲的演唱,一般用“平聲”(即本嗓音)而不用假嗓。藝人注重吐字,伴奏者則重視用三弦“包腔”。
(7)長陽南曲的曲目,多是短篇,且少道白。唱詞一般在50句左右,較長的段子如《秋江》、《永樂觀燈》等,有200句左右,最短的段子隻有七句左右。唱詞講究格律。不同曲牌有不同的唱詞格式,但以七字句式為主格。
2.重要價值
(1)藝術價值
長陽南曲在土家山寨定居近三百年以來,經過以土家族藝人為主體的長期流傳演唱,世代傳襲,成為土家族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在曲壇被譽為“鬱香的山花”。
①增強了民族曲藝藝術的表現力。長陽南曲屬曲牌體唱腔,曲調質樸委婉,唱腔結構龐大,音樂表現力較強。它的整個唱腔分為“南曲”和“北調”兩類,即藝人們所謂的“南腔北調”。在南曲類中,共有31個曲牌,其中,核心曲牌4個,其他曲牌27個;在北調類中,隻存有一個曲牌。此外,水葫蘆、肩背玉、哭皇天、梁山調、西江月、東樓調等曲牌,老藝人隻知其名,早已失傳。
長陽南曲中的南曲類,依其特性與功用,可分為南曲主腔曲牌、變體曲牌和作為南曲腔類的補充、輔助性的其他雜牌小調三種類型。主腔曲牌中核心曲牌有南曲頭、垛子、上下句、南曲尾。
長陽南曲曲牌連接的規律非常嚴謹規範。在“混合聯曲體”段子中,少則運用五六支曲牌,多則運用十來支曲牌。以南曲的若幹基本曲牌作為整個段子的音樂骨架,再適當地安排一支或幾支其他曲牌。
長陽南曲中的輔助曲牌也稱為雜牌小調,它在長陽南曲中起著充實音樂性能和表現內容的輔助作用。曲牌曲情多樣,它們往往穿插在核心曲牌之間使用。並與核心曲牌形成鮮明對比,因而令人感到異常新穎,甚至經過這些曲牌的運用達到音樂高潮,但又被統一規範在一種板式和一種弦式裏唱,加上與其他一些核心曲牌相聯係的因素,形成了一種統一協調的曲藝風味。
②提供了創建地方風格和民間特色的手法。由於方言語調對旋律有製約作用,“上下句”的旋律較好地體現了地方語言與曲調風格的統一。曲調唱詞的音節韻腳及平仄抑揚與旋律是緊貼的。四度(5-1,2-5)、五度(5-2)、七度(6-5)的旋律跳進,也是體現長陽地區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在長陽南曲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這種音樂語彙符合長陽地方語言規律,“上下句”的旋律進行是在這種規律製約中充分發揮和潤腔著色的,因而,以“上下句”為南曲主調,更增強了曲種的地方風格和民間特色。
③突出藝術的有機整體美和藝術感染力。寄生的唱腔委婉細膩,纏綿悱惻,百聽不厭。全曲音域為g—g2(5-5-5)兩個八度。八句唱詞,共唱108板。它的節奏平穩舒緩,字曲結合較散,字少腔多,除第五、第六兩個樂句較短,其他樂句都有悠長的拖腔,個別字如“冬”“夢”抑揚迂回竟達18拍之長,加上旋律唱腔裝飾性的潤色,使人聽起來十分雅致,餘味雋永。以演唱寄生著稱的南曲藝人覃秉令曾說:“學唱寄生無巧,一百零八板不少。”他還說:“彈得沁心,唱得如醉,聽得如癡。”這說明寄生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隨腔伴奏是長陽南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曲藝人除了重視唱腔及不同曲牌的連綴之外,還十分重視伴奏。在唱腔部分基本是隨腔伴奏。在唱段曲牌之間的過門,則往往有較多的裝飾和變奏,與唱腔的伴奏形成彼簡此繁的對比。過門還起到連接曲牌、改換唱腔、變化板式和弦式的作用。南曲的板式有兩種形式,一是三眼板,亦稱“三圓板”;一是無眼板。
(2)研究價值
長陽南曲內容豐富,唱詞雅俗共賞,具有美學、心理學等研究價值。幾百年來,在土家山寨久唱不衰,這是非常可貴的。長陽南曲是土家族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體現了民族心理與嗜好,反映了土家風情中獨特的一麵,體現出土家鄉土文化的生活況味與追求。長陽南曲的唱詞、音樂、曲牌結構、演唱技巧以及社會功能諸方麵都值得研究和探討。同時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長陽南曲的保護、傳承、創新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3)社會價值
長陽南曲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尤其是在“南曲之鄉”的資丘古鎮,逢年過節,娶媳嫁女、生日祝壽以及勞動之餘,民間藝人相邀聚會,乘興彈唱,蔚然成風。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增強了鄉鄰之間的和諧與親近,而且是我們創新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藝術源泉。
3.瀕危狀況
長陽南曲是土家族與漢族文化交流而產生的藝術結晶,近三百年以來,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長陽南曲也隨著社會經濟定位和生活方式的更新而變動著其內容和形式。在變革中,長陽南曲出現淡化、變異乃至瀕臨失傳等局麵。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土家人民生活興趣日趨廣泛,社會交往日趨頻繁,精神文化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是外來文化的衝擊,年輕人因對多種文化形式的向往,從而對長陽南曲缺乏認識;三是因長陽南曲是一種絲弦音樂,對於不懂音樂、不會使用弦樂的人來說,學習和掌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從而導致對長陽南曲興趣有減弱的趨勢;四是絕大部分青年男女加入打工族的行列,走出山寨務工,留在家中的人減少,從而使傳承人群降低,等等。加強對長陽南曲的保護,是我們當代人不可推脫的責任。
三、項目管理
1.已采取的保護措施
(1)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於2002年4月出台了《關於建立長陽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庫的實施方案》(長宣發〔2002〕8號),進一步對長陽南曲等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挖掘、收集、整理。
(2)2003年和2007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分別命名表彰了8名南曲藝人,並給予每人1000元的經濟獎勵。
(3)在長陽南曲流行的資丘、漁峽口兩個鄉鎮建立了“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出台了一些用以保護傳承人的獎勵政策和措施。2005年5月,縣人民政府在資丘鎮設立了“高齡傳承人獎勵基金”試點,為重點高齡傳承人每月發放傳承津貼60元。
(4)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民間藝人上講台”工作。資丘、漁峽口兩地的中、小學校,聘請當地長陽南曲優秀藝人為學生傳授長陽南曲。
(5)2006年7月在資丘鎮文化站建立了近120平方米的“長陽南曲宮”,為民間藝人展示、傳承提供平台。
(6)縣人民政府製定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1日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會批準,2006年6月10頒布實施。該《條例》第2條第2款明確指出“長陽南曲、山歌、薅草鑼鼓、吹打樂等傳統音樂”受條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