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普查與確認(3)(2 / 3)

2.資金投入情況

(1)1999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長陽南曲》專著,投入經費10萬元。

(2)2002年、2005年兩次舉辦長陽南曲師徒大賽,投入經費11萬元。

(3)為長陽南曲老藝人發放傳承補助、困難補助8000元。

(4)截至2008年底政府累計撥專款24萬元,用於文化部門組織專班對長陽南曲進行收集、整理以及召開南曲學術研討會。

四、保護計劃

1.保護內容

(1)在縣保護中心建立“長陽南曲”視頻資源數據庫和文獻檔案。

(2)實施“長陽南曲”傳承計劃。

①繼續開展評選南曲優秀傳承人活動,對優秀傳承人予以表彰和經濟獎勵。對高齡的南曲藝人給予一定傳承補貼,以解決生活困難,確保其藝術生命得以延長。

②對長陽南曲流傳重點區域實行重點保護,對保護和傳承工作成績突出的鄉(鎮)、村落給予扶持和獎勵。

③在縣內各中、小學的地方教材中,開設“長陽南曲”課程。

④舉辦全縣中、小學校“長陽南曲”比賽。

⑤刻錄《長陽南曲》光盤,在三峽長陽網、長陽土家族網設置“長陽南曲”固定欄目。

(3)每年舉辦一次“長陽南曲”培訓班;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縣“長陽南曲”藝人比賽。

(4)舉辦“長陽南曲”師徒大賽。

(5)出版大型畫冊《長陽南曲》。

(6)舉辦長陽南曲學術研討會。

(7)在資丘鎮建立“長陽南曲宮演藝堂”。

2.五年計劃

3.保障措施

(1)為了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自治縣人民政府製定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1日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會批準,2006年6月10日起頒布施行。

(2)2006年6月,縣委、縣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宣傳、貫徹《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實施意見,成立了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委員會,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和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縣保護中心具體實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護、傳承等日常工作。

(3)從2006年起,縣人民政府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專項資金。

(4)建立縣、鄉(鎮)、村三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網絡,具有特殊價值的村寨或者民居,設立保護小組。

(5)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申報命名機製,為傳承人建立個人檔案,鼓勵民間藝人從事民間文化傳承。

(6)建立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7)建立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

(8)依照《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中的“法律責任”內容,對給南曲等民間曲藝保護造成損失的當事人追究其法律責任。

示例二 長陽吹打樂

一、項目說明

1.分布區域

長陽吹打樂流傳廣泛,遍布全縣城鄉各地。按地理形態,長陽分為前河(清江沿岸)和後河(丹水流域)兩個區域。前河以都鎮灣、資丘、磨市一帶為集中流傳區,後河以賀家坪、榔坪、高家堰一帶為集中流傳區。

2.曆史淵源

長陽吹打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商代。1993年,長陽出土一件商代豬形青銅特磬,特磬形製和紋飾與《博古圖》所載磬如出一轍。該磬為板震動樂器,一磬三聲,其音列與長陽的三音歌音列正好相符。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長陽縣境內陸續出土5件虎鈕錞於和2套編鍾,這些青銅器分別屬於戰國早、中期,均是古代巴人的擊打樂器。這些都奠定了長陽吹打樂的音樂基礎。

1988年,在資丘鎮天池口的六朝磚室墓出土一組青銅編鈴,與現代都鎮灣鎮十五溪村民間吹打樂中的銅鈴形狀很相似。1986年,長陽出土一麵明代銅鼓,民間稱“包兒鑼”,與現代民間使用的銅鼓完全一樣。1973年,長陽出土六朝陶魂罐1件,該罐肩部的人物堆塑,表現的是抬著棺木、敲鑼打鼓送葬的情形。2006年在渡口坪村出土的隋朝畫像磚,畫像磚刻畫的是一人敲打包兒鑼的情形。由此可見,長陽吹打樂最晚在1500多年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編製的吹打樂隊。

清雍正初年實行“改土歸流”之後,廢除了“蠻不出境,漢不入峒”。民族和地區間交往日逐增多,江夏一帶漢民因戰亂和災荒,循清江而避入長陽山穀,使長陽地區民族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此使得音樂文化在族際間潛移默化地得到了相互融合和發展。正如一首長陽鑼鼓歌所唱:“南京城的鼓,北京城的鑼,雲南陝西的號子,打我們湖廣過。”據清代道光《長陽縣誌》卷三“婚冠”篇載:“親迎日,婿家俱彩轎,儀仗鼓樂……”“喪葬”篇載:“臨葬夜,諸客群擠喪次,擂大鼓唱曲。”這些史載足以證明長陽吹打樂與當地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

從師承關係推算,吹打樂在長陽民間廣泛流傳已有相當長的曆史。現在的老藝人中,有的是第七代、第八代傳人。從藝人所傳遺物推算,距今有150多年了。新中國成立後,長陽吹打樂在全縣各地得到發展。1960年至1965年間,文化部門多次組織專班深入到全縣各地收集民間器樂。1962年10月召開了全縣民間藝人大會。與會期間對長陽吹打樂進行了全麵采錄,可惜的是1966年長陽縣城遭洪水淹沒,所收集資料基本損失殆盡。1979年7月,又召開了第二次全縣民間藝人大會。1987年2月,舉辦了全縣民間吹打樂大獎賽。從1987年3月開始,對長陽吹打樂進行全麵係統的整理。1994年8月,《長陽吹打樂》專著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03年、2007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分別命名、表彰優秀長陽吹打樂重點傳承人6名。

3.基本內容

長期以來,長陽吹打樂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世代傳承。每逢婚喪嫁娶、慶典、歲時節慶、田間薅草鑼鼓等民俗事象時,都要吹吹打打,熱鬧一番,已形成了一種普遍、實用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習俗。

長陽吹打樂按樂器演奏分為吹打樂和鑼鼓樂兩種,民間俗稱“粗樂”和“細樂”。

粗樂,泛指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合演奏,民間俗稱“打家業”。按其表現作用分為喜事場合下演奏的喜鑼鼓和喪事活動中演奏的喪鑼鼓兩種。鑼鼓樂,即打擊樂器,樂器分為鼓、鑼、鈸三種。前河和後河樂器的形狀、大小、音色等各異,其中,前河的銅鼓(又稱包兒鑼)、雲鑼頗具特色。鑼鼓樂中廣泛流行的喪事曲目是“三四五”,“三”代表馬鑼,“四”代表鈸,“五”代表鑼。喜慶、行走鑼鼓樂,演奏曲目有七句半、狀元遊街、玩家業和十板鼓。十板鼓為白事專用曲。所謂“十板”是指去掉1和12頭尾兩板(段),中間部分有十板(段)。演奏擊樂有馬鑼(衣),鈸(車),大鑼(廠)。後河鑼鼓樂,演奏曲目主要是《十三太保》和《十樣錦》,不分紅、白喜事均可演奏。

細樂,是指兩支音高、形製一樣的土笛,配以雲鑼、邊鼓、梆子或拍子等合奏。

長陽吹打樂按其演奏作用分為堂調、大調、客調、菜調、笛調、喪調、綜合調7種類型。

長陽吹打樂樂譜普遍采用工尺譜記錄,即為“合四羽上尺工凡六五工上尺”,相當於簡譜的。

鑼鼓樂仍采用傳統記譜法。一般用“φ”代表鑼、鈸齊鳴;“〇”代表鈸;“う”代表鑼音有休止;“倉”代表擊鑼後有長音;“乙”、“丟”代表馬鑼;“冬”、“董”代表鼓;“昌”、“尚”代表鑼;“汪”、“匡”代表雲鑼。

長陽吹打樂曲目繁多,據初步統計,縣境內不同風格的樂曲有近千首,至今在民間演奏的曲目有五百首左右(包括同名、異宮、異調的曲目)。吹打樂中的《十幡鼓》是喪事中的專用曲,它以套曲的形式演奏,頭、尾間十首樂曲連綴而成。樂隊組合10人、12人或16人,多者32人,但最少不得少於10人。樂器有長號、嗩呐、堂鼓、邊鼓、大鑼、包兒鑼、馬鑼、勾鑼、拍子、梆子。演奏時,由長號導引,鼓、鑼齊鳴,節奏變化多樣。段落之間的鑼鼓部分,可隨需要而演奏,樂曲結構一般是以“四進門”開始,“客調”反複演奏,通過一流、二流、三流的逐步加快速度變化,形成高潮而結束。此外,民間做道場“送燈”、“上香”等儀式活動中,每吹奏一曲後,由擊樂單獨演奏,擊樂由慢到快,直至高潮,急轉收尾。整段樂曲婉轉優美,其聲勢蔚為悲壯,是長陽吹打樂中的“珍品”。

長陽吹打樂中的堂調是組合體結構,由“引子—客調—正調—客調”4個部分組成。主要適用於莊重、熱烈場麵,用於各種禮儀活動中的開始和結束樂曲,即俗稱“開台”和“收台”。其演奏速度和節拍規律:慢(散板)—中快—慢板到急板—突慢並轉板結束。堂調中的曲目有六子堂、鳳凰展翅、大開門、官調、狀元遊街等;大調中有小桃紅、漢路山、水閣涼亭等40個曲目;客調中有官調、上四六、工合四等22個曲目,菜調中有金滿鬥、千年喜、指日高升等25個曲目;笛調中有小開門、六子套、水路音等8個曲目;喪調中有菜調和十幡鼓(套曲);綜合調中有正宮、節節高等6個曲目。

4.相關器具及製品等

(1)主要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類。

吹奏樂器有:嗩呐、土笛、巴烏、長號、牛角。

打擊樂器有:

鼓類:堂鼓、把兒鼓、鼙鈸、邊鼓;

鈸類:大鈸、鐃鈸、鑔子、三子;

鑼類:土鑼、大鑼、蘇鑼、勾鑼、馬鑼、包兒鑼(又叫銅鼓)、鐺子、雲鑼;

其他類:拍子、點子、銅鈴、梆子、木魚。

土笛和巴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土笛有竹製、木製和銅製三種,孔置與嗩呐一樣,上端嵌入木楔,留有吹口,不用笛膜,豎吹,其音色柔和悅耳。巴烏一般使用樹皮卷製成喇叭狀。雲鑼的製作最為精巧,最小者直徑僅7至8厘米,最大者直徑不過10厘米,音色清高嘹亮。銅鼓形似銅鑼,沒有鼓腔部分,擊麵突出部分為敲擊點,其音色渾柔悠遠,穿透力特強。

(2)1994年,由陳洪同誌編著的長陽《土家吹打樂》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5.傳承譜係長陽吹打樂是通過師徒關係傳承的。吹打樂藝人在民間稱為“響匠師傅”和“響匠班子”。他們當中95%以上是農民(沒有婦女從藝)。各地的“響匠班子”走村串寨,往來鄉鄰,在不斷的藝術實踐和交流中,得到了傳播和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文化部門把收集、整理民間器樂當作一項工程常抓不懈。全縣登記的民間器樂藝人共3210人。

二、項目論證

1.主要特征

長陽吹打樂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藝術機製,包括樂隊器樂配備、表現形式、吹奏曲目以及吹打特技等方麵,均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十個方麵。

(1)出土文物青銅特磬可證實,長陽吹打樂的產生可追溯至殷商。後陸續出土了戰國時期的虎鈕錞於、鉦、編鍾和東漢時期的編鈴以及六朝的陶魂罐等。這些古代擊打樂器和陶器,足以向人們展示了長陽土家兒女的智慧和創造力,而且說明了長陽吹打樂具有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的特征。

(2)長陽吹打樂除為紅、白喜事、歲時節慶等多種場合演奏外,還具有為人們傳遞一些特殊信息的功能,如解放初期的打更報時、60年代鳴鑼開會。直至今日,鄉鄰間誰家有吹打樂演奏,人們就要問個明白,是否要去幫忙或送禮,這已成習俗。

(3)祖祖輩輩以來,長陽吹打樂樂器幾乎全部是本地工匠打製,以滿足民間藝人對樂器的質地、音色、音域、樂器大小、使用方便等方麵的要求,例如包兒鑼和土笛與周邊縣市區別很大。因此,無論是吹奏樂器,還是擊打樂器,除具有本地樂器風格外,還具有傳統特征。

(4)長陽吹打樂具有多樣性特征。長陽吹打樂按地域分為前河和後河兩個流派。前河吹打樂演奏班子龐大,曲目豐富,旋律高亢,粗獷豪放。後河旋律舒緩流暢,張弛有度,優美動聽。前河各個鄉鎮的吹打樂曲目,其演奏技巧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確是“鑼鼓不出鄉,各有各的腔”。同時,吹打樂曲牌在數代藝人傳承中,由於從師的水平不同而有所變異。故長陽吹打樂具有風格流派的多樣性特征。

(5)長陽吹打樂有單曲體和綜合體兩種結構形式,其曲目既有多種禮儀場合的專用曲,也有適宜多種場合下通用的樂曲,曲體結構,具有既有規律性、也有可塑性的特征。

(6)長陽吹打樂旋律流暢婉轉,音程多跳進,其旋律運動形式多為級進(上行或下行)。以徵調式樂曲為主,其次是宮、商、羽調式,旋律裝飾和潤色吸收了長陽民歌演唱風格,加強了曲調的地方風味,如“喪調”模仿人聲哭泣,某些樂曲中的打指,模仿山歌中的顫音等,具有濃鬱的地域特征。

(7)長陽吹打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民族信仰等方麵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無處不聞吹打樂。所以說,長陽吹打樂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並有著普遍性的特征。

(8)長陽吹打樂中的綜合調是運用於節日時令、喜慶、婚喪等場合的綜合性樂曲。如菜調和客調各地運用靈活,迎客、出菜可以交換演奏,個別地區的小開門紅白事都吹。所以說,長陽吹打樂中的綜合調,具有樂曲龐雜、部分曲目演奏沒有明顯規範性的特征。

(9)長陽吹打樂“細樂”中土笛演奏清俊、俏麗、細膩、優美、擅長使用“氣”的技巧,如顫音、泛音及打音、倚音、疊音、鏈音等,使旋律連貫平穩,具有濃鬱的抒情特征。

(10)長陽吹打樂在傳承的過程中,有的譜本曆史長達150多年之久,經過數代人的轉抄,板眼符號難免會有錯漏或不清。因此,除了少數藝人能視譜演奏外,絕大多數藝人是靠記憶演奏。這就說明長陽吹打樂具有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

2.重要價值

(1)藝術研究價值

①長陽吹打樂曆史悠久,蘊藏豐富。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表明,從商代至20世紀,三千餘年間,作為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從未中斷。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文化人的收集整理,采錄吹打樂樂曲近五百首,民間還未采錄的曲目無法統計,長陽吹打樂曲目之豐富可略見一斑。

②演奏形式豐富。長陽幅員廣大,地理環境有高山、半高山、丘陵和平地,由此形成了各地區人們多種多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而逐漸形成的吹打樂演奏形式也就異常豐富了,例如各地薅草鑼鼓、紅白事坐堂和行走吹打樂,無論是樂曲的組合,還是人員的編製以及演奏形式、曲目等都不盡相同。所以說,長陽吹打樂具有相統一但又有鮮明地方傳統的地域性特征。

③吹打樂旋律流暢,婉轉動聽。吹打樂的每一首樂曲流傳至今,都經過了千人演奏、萬人傳承,並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日臻完美。如《十幡鼓》,演奏班子龐大,整段樂曲婉轉優美,其聲勢蔚為悲壯,在整個鄂西地區實為少見。吹打樂中的“堂調”曲風獨特,它有散曲和套曲兩種形式,以不同樂曲演奏不同的曲牌成套,不但與民間音樂中的姊妹藝術息息相通、脈脈相承,而且集中反映了長陽民間音樂固有的基本風格,算得上是長陽吹打樂中的佼佼者。

長陽吹打樂是長陽民族文化中一束濃鬱的“山茶花”,因此,對它的曆史淵源、特征、價值等方麵,必須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同時,對長陽吹打樂的搶救與保護、傳承與利用等方麵,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2)社會功能價值

長陽吹打樂不僅作為一種民族民間文藝形式廣泛存在於全縣各地,而且,它還是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有自娛娛人、融洽群體的作用,而且有和諧社會的功能。

(3)社會實用價值

民間吹打樂同人們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麵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田間勞作、歲時節慶等,都離不開民間吹打樂這一古老而又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並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3.瀕危狀況

長陽吹打樂雖然在我縣流傳廣泛,遍及城鄉各地,但從曆史的角度看,流行的範圍在以較快速度縮小,民間藝人逐年減少。因此急需加強保護。(1)由於農村生產體製的改變,群體性生產勞動中的“薅草鑼鼓”從根本上無法再現了,致使“鑼鼓歌”中的器樂演奏逐漸消失。(2)由於年輕人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和多種文化的影響,對本土文化缺乏認識,尤其是對吹打樂認識更加淡化,無興趣學。(3)鄉民們越來越多地走出山寨讀書、打工,留在家中的人減少,特別是年輕人,在很多村寨中出現“空城”,傳承的人群自然很少。(4)樂器逐年破損、減少,導致器樂製品的逐年失傳。50年代初,收購廢舊金屬支援建設,在長陽一度出現收繳銅物器皿之風,大批銅質樂器,特別是一些曆史久遠的古銅樂器被當作廢銅毀掉,幸存者所剩無幾。民間使用的打擊樂,多數是本地工匠打製,隨著銅料的缺乏和鋁製品代替了銅製品,銅匠無事可做,導致匠人的稀少,打製器樂也成了一件難事。雖然市場上也有樂器賣,但從音色、音域、樣式等方麵與本地差異很大,民間藝人不大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