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長陽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普查與確認(2)(1 / 3)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

一、確認主體

(一)組織者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自治條例》第14條規定:“對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各單位或者公民認為符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申報條件的,可以向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推薦或者提出要求保護的申請,經評審鑒定委員會評審認定後,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列入保護範圍。對符合市、省或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條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積極組織申報。”根據該條文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主體為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各單位或者公民對符合申報條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隻能向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要求保護的申請。我國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級申報製度,對符合市、省或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條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也由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即文體局進行申報。

(二)谘詢機構(專家委員會)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第13條規定:“自治縣成立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負責同誌和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審鑒定委員會),承擔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傳承人、傳承單位和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審、鑒定和專業谘詢工作。”長陽縣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於2006年3月27日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關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說明中進一步明確評審鑒定委員會為專業性的非常設機構,其成員全部為兼職,明確了該機構的性質。2006年長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第139號文件下發《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的通知》,成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並進一步規定評審鑒定委員會承擔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傳承人、傳承單位和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評審、鑒定和業務谘詢工作。評審鑒定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該評審鑒定委員會由以下成員組成:

其委員會成員既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同誌,又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還有長期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工作、具有相當職務和經曆、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成員、文聯領導人員、群眾文化專業副研究館員等,結構合理,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評審、鑒定中進行專業的甑別,確保經確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質量。至此,長陽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評審鑒定委員會從法律層麵上升到了實踐層麵。

二、確認程序

《長陽縣土家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自治條例》第14條第1款規定:“對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各單位或者公民認為符合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申報條件的,可以向自治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推薦或者提出要求保護的申請,經評審鑒定委員會評審認定後,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列入保護範圍。”根據該條款的規定,確認的基本程序為先由相關單位或者公民向縣文化體育局推薦或者提出要求保護的申請,然後由評審鑒定委員會進行評審並對評審結果予以公示,公示結束後,再由縣政府予以審批。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的具體實踐中,分為了四個步驟:(1)推薦。各鄉鎮文化站(文廣中心)和文體部門各二級單位對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按照推薦條件進行推薦,填寫推薦表,被推薦項目所在村(或單位)及鄉鎮人民政府簽署意見後上報。(2)資格審查。在推薦的基礎上,由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對被推薦的代表作進行資格審查。(3)評審及公示。對資格審查合格的代表作材料交由縣評審鑒定委員會進行評審,將通過評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為15天。(4)審批。公示期滿後,將公示合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呈報縣人民政府審批。

三、建立保護名錄

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係,既是對本地“非遺”資源的一種資源價值確認,也是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施更好的和爭取更多的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各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都盡可能地將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向更高層次名錄進行申報,以尋求更好的保護。目前,長陽縣已建立了四級名錄體係。

(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陽縣在開展“非遺”保護的過程中,一方麵,認真開展普查工作,另一方麵,積極進行“非遺”申報。2005年,長陽縣組織強大的“申遺”工作專班開展“土家族撒葉兒嗬”的申報工作,形成了近百萬字的田野調查資料和20多個小時的聲像資料。在省、市保護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土家族撒葉兒嗬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2月,長陽山歌、薅草鑼鼓、都鎮灣故事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長陽縣已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為土家族撒葉兒嗬、長陽山歌、薅草鑼鼓、都鎮灣故事。

示例一 長陽山歌

一、項目說明

1.分布區域

長陽山歌在全縣11個鄉鎮普遍流行,而以榔坪、賀家坪、資丘、漁峽口、鴨子口、高家堰等土家族聚居區最為盛行。

2.曆史淵源

長陽是古代巴人的發祥地。巴族在中原之南,謂之南蠻。據曆史考證,土家族是巴人的後裔。在周代以前,鄂西山區以巴族為主。曆史上,巴楚人民不但性格豪爽,而且能歌善舞,以質樸粗獷的“下裏巴人”音樂聞名於世。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巴人“俗喜歌舞”。《華陽國誌·巴誌》又言:武王伐紂,“巴師勇銳……前歌後舞”。在自古流傳下來的山歌中,如創世古歌“向王天子一隻角,吹出一條清江河”、“洪水泡天歌”、“火葫蘆”、“天開地辟”等,這些古老的長陽山歌就是史書上所稱的“蠻歌巴舞”、“下裏巴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時代,巴人的後裔——土家人對山歌更是普及拓展。《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郎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蠻俗好巫,每淫祀鼓舞,必歌俚辭。”清代長陽著名詩人彭秋潭在《長陽竹枝詞》中寫道:“換工男女上山坡,處處歌聲應鼓鑼,但汝唱歌莫輕薄,那山聽到這山歌。”長陽因歌舞曆史悠久,在縣境內的地名中留下了不少的痕跡,如“歌唱坪”、“鑼鼓埫”、“發歌嶺”等。

在三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長陽山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得到革新和完善。它伴隨著土家人的生產、生活習俗世代相傳。

3.基本內容

長陽山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主要有以下幾類:

(1)創世歌:反映土家族創世、誕生,如《向王天子一隻角》。

(2)時政歌:長陽獨特的曆史環境,白蓮教起義、田思群起義、白西亭起義、大革命時的根據地、抗日戰爭鄂西會戰大捷的主戰場,所有這些都在長陽山歌中均有記錄,如《長陽出了白蓮教》等。

(3)勞動歌:如《露水號子》、《太陽冒山邊》。

(4)情歌:數量最多,往往一排排、一串串,甩出來就是幾十首。

(5)雜歌:數量多,包括風土人情、趣聞奇事、生活知識問答、搞笑逗樂等。

由於山歌是伴隨勞動的,所以一天之內內容曲牌都有一定順序,什麼時辰喊什麼歌。剛下田,一般先唱三聲號《一步到田中》、四聲號《太陽冒山邊》等。上午唱雜號子、穿號子、五句子,內容則多為古人花名,穿插一些情歌。中飯下田是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多唱大套曲《九板十三腔》、《采茶腔》,中間均有情歌、逗趣搞笑的歌穿插。太陽落山要收工,唱煞歌子和趕五句,如《日頭落了西》。

傳承方式:長陽山歌最普遍和最有特點的傳承方式是:在村落山寨,互相換工、幫工的集體勞動(多為薅草季節)中,通過田間的喊歌、對歌,相互交流、學習,日漸掌握。其中的歌師傅則善於四處趕歌場,向長輩的歌師傅求藝取藝,以麵傳心授為其特點。因此,長陽山歌的歌會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歌會不同。長陽山歌的歌會就是薅草歌會,它不是某一天,而是整個薅草季節。

4.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等

(1)薅草鑼鼓中的相關器具有小鼓、鑼、鈸、馬鑼,4人各執1件。

(2)《世界記憶工程》、《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三峽民間藝術集萃》等收錄了不少長陽山歌。

(3)1988年出版的《中國歌謠集成·湖北卷·長陽分冊》共計40萬字。

5.傳承譜係

喊山歌的不是職業藝人,不必專門學藝,它不是以師徒的方式傳承的,而是以村落、山寨形式傳承。通過田間的喊山歌、打薅草鑼鼓,相互交流、學習,逐日掌握。但長陽山歌有傳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體。

二、項目論證

1.基本特征

長陽山歌是一種山野之勞動歌曲,有兩個生存要件:(1)山野田間;(2)勞動。總體特征:節奏自由奔放,旋律高亢嘹亮,歌詞俚俗生動,歌唱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土家民族特色和濃鬱的山野氣息。

(1)歌唱形式和歌唱方法

歌唱形式:①無伴奏山歌,有獨唱、對唱、一人叫眾人合、齊唱4種形式;②有鑼鼓樂器伴奏的山歌,俗稱薅草鑼鼓,除獨唱外,其他形式均有。歌唱方法:①高腔山歌,以多用假聲喊叫式唱法為其特征,山民俗稱“掐音”、“天堂音”,行腔均在A1~G3之間,風格側重於高亢、嘹亮;②平腔山歌,多用真嗓的平和歌唱,行腔多在D1~D2之間,形式多為獨唱、對唱,風格側重於優美婉轉。

(2)旋律節奏特征

長陽山歌旋律除高亢嘹亮外,還有一種其他民歌中少見的先聲奪人的特色,其特性音調是其突出代表,如樂園山歌《秀峰山上一樹花》的叫口(起唱句)。

長陽山歌的這種特性音調,歌手又稱之為“打門錘”,它代表了長陽山歌旋律的所有典型特征。①開門見山的七度大跳,先聲奪人,山野氣息撲麵而來;②高音上常自由延長,大跳後回旋疾進下行的配以悠長自由的節奏,起伏跌宕;③

音程與長陽方言語調第三聲極為相似,富有地方韻味;④山裏人“打哦夥”的習俗在山歌特性音調中得以體現,因其常作為“叫口”與“打哦夥”效果相映生輝;⑤反映了長陽山歌常見羽調式的特征。

長陽山歌無論是高腔還是平腔,其節奏特征都是自由奔放、悠長,其長音、甩腔的長短全憑歌者的氣息長短而定。另外,長陽山歌中也有不少類似數板的節奏,這種節奏不同於戲曲中的數板那樣急、快,而是山歌特色的散節奏數板,如“急鼓溜子”,其節奏往往在山歌的中段出現,這種數板以2/4、6/8拍常見。

(3)長陽山歌的調式

①宮、商、角、徵、羽均有。②以羽、徵、宮、宮羽交替、羽徵交替為常見。③角、商調式隻在山歌中的部分旋律段落中出現。④長陽山歌調式特點最鮮明的是宮羽調式交替,首先是宮羽調式交替的山歌在長陽山歌中較常見,其次是宮羽調式交替的形式多樣,同一首歌有兩種不同的調式唱法,如樂園山歌“揚歌”《一塊苦苦菜》,有羽調式的;有宮調式的;也有一首山歌內,宮羽調式頻繁轉換的,如漁峽口山歌《推船調》,前6=後1,前1=後6,反複轉調,整首山歌調式色彩變化帶來山歌情緒的轉換。薅草山歌中徵羽交替的較多。

(4)長陽山歌的潤腔裝飾及發聲

①長音、波音、顫音潤腔裝飾。長音即在高音上喊直音,其特點是以歌手的氣息長短決定其長短。波音有小二、大二、小三、大三度。②顫音中有一種類似羊叫的咩咩腔,或似嗩呐的“嗩呐腔”。前後倚音其特色是一個骨幹音前後是一組音,如:③長陽山歌大甩腔發聲方法和潤腔是最有特點的,一個長高音過後就是慢起漸快的;波顫音,它是上口蓋高提起,而舌根壓喉頭發出來的,一般人很難掌握,需耳濡目染方可。④上挑下滑音潤腔裝飾在山歌中非常普遍。

(5)長陽山歌曲牌及曲式結構

長陽山歌曲牌豐富,有以下幾大類:①號子、聲子類,從一聲係列至九聲係列,雜號子、長聲號、趕聲子、花號子、穿號子等;②五句子,有排五句、趕五句、穿五句、花五句等;③采茶,采茶是山歌中尤其是鑼鼓山歌中的一套曲牌,有曲調各異的采茶調一百多首;④腔類,它是薅草山歌中的套曲,九板十三腔為代表(詳見《三峽民歌集》);⑤雜歌子,這一類歌一般以內容命名,數量很多,曲調各具特色。

長陽山歌的曲式也是很有特色的,最有特色的有“尾包頭”和“穿號子”兩種結構。以五句子、倒尾子為例,五句子本身是一個獨曲體,由於歌手在演唱中把結尾一句首先放在開頭作為“叫口”而形成的ABA式結構,這種因演唱而將結尾作開頭的形式(歌手有叫倒尾子的,也有叫“尾包頭”的)形成了獨特的長陽山歌曲式結構特色。“尾包頭”唱法和曲式在長陽山歌中占半數以上(請參看周曉春的《長陽山歌尾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