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脊】
屋頂正脊兩端線腳向外延伸並分叉,稱燕尾脊、燕仔尾。晉江“皇宮起”古大厝都使用燕尾脊。台灣台北亦多燕尾脊古屋。
《鯤島探源》記:“明清時代,在福建南方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中了舉人的人家,才能蓋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隻能蓋馬背型的。這個習俗傳到台灣,南部地區倒是奉行不渝,可是北部各地就不大理會這一套了,隻要有錢,不管有沒有功名,也照蓋燕尾型的房屋不誤,台北市及台北縣偏多燕尾型的古屋,即因此故。”
【螭虎窗】
螭,又稱螭虎,舊說若龍而黃,無角。古人雕刻,多仿其形以為飾。晉江祠堂或宮廟門牆的窗戶,常用青石雕刻蟠螭糾結,或用螭虎造型組成“福”、“祿”、“壽”等花字。故稱“螭虎窗”。
【鴟吻】
又稱螭吻,有一定品位的閩南古建築如宗祠、官衙屋脊兩端安放的用褐陶製作的裝飾物,狀如獸頭。《升庵外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風獅爺】
置於屋頂正中的厭勝物,有兩種,一種為獅子的形象,一種是將軍騎在獅子身上,手握寶劍或張手拉弓,一般由陶製、磚雕或泥塑,用來鎮風或鎮邪。閩南傳統民居常見。相傳有“蚩尤”、“風神”、“瓦將軍”等說法。蚩尤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能呼風喚雨。風神又稱蜚蠊、風師。或民間附會為獅,衍變為獅子的形象。台灣風俗頗同,連橫《台灣通史·風俗誌·宮室》:“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金門島曆來風沙為虐,故村頭迎風處常見立獅造型的石雕風獅爺,同為鎮風祈福之義。
【篙尺】
篙尺是閩南傳統建築施工時放樣的工具,以材質堅固的木條做成。傳統建築以梁架為主體,木作師傅居最重要的地位。房屋整體設計都是由一位大木匠師來擔任,篙尺由他來掌持,稱“執篙師傅”。唐代柳宗元《梓人傳》寫:“京兆尹將飾官署,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頭,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梓人就是“執篙師傅”,他所執的“杖”就是篙尺。閩南匠師在房屋施工前將房屋各部分如麵寬、進深及構件的尺寸等,按比例刻劃在篙尺上,施工時可以直接依據篙尺放樣。篙尺上還用墨書符號記下部分構件的名稱、位置,幾乎彙聚了房屋所有的尺寸資料。在房屋完工後,篙尺一般要橫架在下廳,長期保存。
【鏡圖】
一種紙製厭勝物。凡新屋落成,未經舉行“謝土”儀式的,倘若要在屋中做法事,動用鑼鼓,須在廳堂張貼一張鏡圖,即在一尺見方的黃紙上,周圍分別貼青、白、紅、黑邊框以示“五方”土地。中間貼彩紙剪成的剪刀、鏡、尺,表示向本宅土地借用,交割清楚,請神明鑒察之意。
【入厝】
指新屋落成擇吉日入宅。有先“謝土”(敬祀土地神)後喬遷,也有“謝土”與喬遷同時進行。過去,多先搬一窩雞母雞仔或搖籃轎車進屋,象征人丁興旺,家業發達,後陸續搬進其他家具。到了良辰吉時,戶主前導,端烘爐一個,表示淨路驅邪,全家人依輩分列隊隨後,各持家具一件入宅,並在廳堂上焚香點燭禮拜。儀式結束,戶主設宴款待攜炮燭、喜幛、賀聯及各種禮物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如遷居結合分家,各兄弟妻子的娘家必備菜刀、蒸籠、扁擔等家庭用具,並定製“紅桃龜”(米製品)前來協助女兒女婿建家立業。
【八仙桌】
傳統餐具。桌麵方形,有四隻腳,硬木製作。每邊坐二人,可坐八人。清代翟灝《通俗編》引晁補之《雞肋集·八仙案銘》雲:“此桌名,自北宋有之,而所謂八仙,乃飲中八仙也。”由此可知,以八仙命名的“八仙桌”,非明代以後民間傳說的道家八個仙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而是唐朝好飲酒賦詩的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這八個人,時有“酒八仙人”之稱。詩聖杜甫曾有《飲中八仙歌》聞世。八仙桌用途頗廣,可擺酒筵,可書寫弈棋,可置祭品祀天敬神等。
【太師椅】
這是一種在交椅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有靠背和扶手的大圈椅。出現於宋代。最初具有折疊結構,且有荷葉托首。其命名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太師秦檜有聯係。明代的太師椅則是有圓形椅圈,框架固定結構的,不同於宋。至清代,太師椅又有新創,那是一種風格穩重的屏背固定坐椅,花紋繁富,或裝嵌瓷片、大理石,且常以“獅”為飾紋,“獅”與“師”諧音,寓升官晉爵意,乃以“太師”名椅。考其形製,可知不同朝代的太師椅有著不同的含義。太師椅之名,隻是個俗稱而已。舊時晉江有些官宦之家或富商巨賈的宅第廳堂,都置有太師椅。現代家庭亦有古色古香的太師椅之設,那是一種經過改良具有現代審美情趣的太師椅。
【眠床】
供人坐臥之具。舊時晉江常見的眠床有樸素無華的“三堵眠床”;有紅漆鑲金的“七堵眠床”;有雕龍刻鳳,描花繪草,前置“踏鬥”(踏腳廂),上作牌樓的“十八堵眠床”。普通農家多用“三堵床”、“七堵床”,富裕的商家、僑家、官家才用“十八堵床”。那些“頭無瓦,腳無沙”的窮人隻有兩條長凳搭幾塊木板權作床榻了。床的曆史甚早,三千年前的商代已有“床”的甲骨文字。《詩經·小雅》:“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詩中的“床”,就是睡覺的床。我國發現最早的木製床,是河南長台關一個戰國楚墓裏出土的一張完好的漆木床。
【搖籃】
嬰兒睡具。用篾片編成狀如圓筒形的籃子,置木製籃架上,外罩以有細孔的帳布,以手輕輕搖動籃架,使嬰兒入睡。明代李翊《戒庵漫筆》:“今人眠小兒竹籃。名搖籃。”搖籃育兒,古已有之。
【席】
日常生活用品。上古沒有椅、凳等家具,古人鋪席於地,坐於席,臥於席,故有“席地而坐”的成語出現。漢代及魏晉時代,雖有坐榻、坐床,但仍保留坐席的習俗。按照“禮”的要求,有“席不正不坐”之規矩,所謂“正”就是席子的四邊要與牆平行,以示莊重。唐以降,漸向坐椅發展,且普遍流行,而“席”則專用於墊床睡臥。席的品種甚多,民間常見的有葦席、草席、篾席、竹席等數種。
【草芯】
“草芯”是閩南方言的名稱,或稱草薪。古代漢語稱“草薦”,冬天編稻草鋪在床底的叫“草薦”。《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劉公領去一間房裏,把包裹放下,看床上時席子、草薦都有。”現在,百姓生活普遍提高,草芯隻是老人的回憶,孩子已不懂草芯為何物。
【屏風】
古代室內用以擋風和屏蔽的家具,稱“屏風”。用竹、木或布帛製作。有單扇屏、多扇屏二種。屏上多用漆畫或雕鏤鳥獸蟲魚、草木花卉之類。屏風古已有之,其出現當在漢代前。《史記·孟嚐君傳》載:“孟嚐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屏風實物是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其用途,《南唐書補》注曰:“屏風之所以障風,亦所以隔形。”
【銅鏡】
古代一種生活用具,用青銅鑄製,可用以照容。此物出現於青銅器時代,沿用三千餘年,至使用玻璃鏡後才漸匿跡。照容的一麵磨光,背麵多鑄有紋飾。漢代始有吉祥語的銘文。魏晉後鏡背出現有浮雕畫像或神獸。舊時晉江民間也用銅鏡,除照容外,俗信銅鏡有鎮邪之驗,視為寶物珍藏。
【團扇】
這是一種以白綾或白絹為扇麵,兩邊對稱,形似圓月的扇,故稱團扇。漢代已流行,可作手中飾物,亦可扇風取涼,又有障麵之俗。漢班婕妤詩:“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唐王昌齡詩:“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後來出現長圓形、扁圓形、葵花形等多種變形扇,唐宋時還傳到海外。現在晉江民間尚能見到製作精美的團扇。
【折扇】
一種使用時撒開,不用時折疊起來的扇子,故稱折扇。多以竹為骨,以綢、絹、紙作麵製成,扇麵常繪有花草蟲魚或各種人物,並有題墨,富於詩情畫意。唐代前即有。宋代多作入貢禮品。清代普遍流行,後由宮中傳至民間。由於使用方便,且瀟灑、文雅,亦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愛。久傳不衰。
【燭古】
插燭的燈架。南北朝已有此物。唐代稱“燭奴”。《書言故事》雲:“燭台,曰燭奴。”晉江所謂“燭古”,疑為“燭奴”之誤。多用錫製成,大小不一,通常分上下二層,成塔狀。舊時為各家必備,用於祭祀及婚喜慶,亦為女子出嫁必備之妝奩。
【夜壺】
溺器。陶製或瓷製,狀如伏虎,故漢代劉歆撰《西京雜記》稱之為“虎子”。此物甚古,周代前即有。唐人諱虎,改“虎”為馬,易名“馬子”。又因其狀似壺,且多用於夜間,晉江民間稱之為“夜壺”,江南一些地方及台灣亦有此稱。
【米篩】
篩米棄糠之具。形圓。竹製的圍框,底用細篾片編成,有密密麻麻的小孔,用以分離物質的粗細。此物起源甚早。唐代顏師古注《急就篇》曰:“簁,所以籮去粗細也,今謂之篩。”米篩、簸箕,農家必備。
【簸箕】
簸者,播揚也。簸箕,為揚棄穀物中秕糠之工具。竹製,底密無孔。來源甚古。《戰國策·齊六》有“大冠如箕”的童謠記載。唐代鄭嵎《津陽門》有“玉缶金筐銀簸箕”的詩句。
【篩鬥】
篩狀如鬥,故名篩鬥。唇高、底深,底麵用銅絲編織,織成密密麻麻如針尖大小的細孔,有分離粗細之功,可篩各種細粉。晉江“年兜”炊糕的米粉,“普度”做餜的糯米粉,都是用“篩鬥”篩的。
【擂臼】
原始的舂米用具。源於上古,即《易·係辭》所說的“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舊時晉江鄉村可見農家有以臼盛米、以圓筒形木杵舂之使脫秕的擂臼,這是大擂臼,用大石頭鑿成,多置戶外。還有中小擂臼,用於碎殼、磨粉、研末。
【碓】
舂米用具。由擂臼演化而來。石、木製成。漢桓譚《新論》:“宓羲(伏羲氏)之製作杵舂,萬民以濟,乃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五十年代前,晉江農家舂米多用碓,現已淘汰。
【箸】
飲食用具。亦稱“筷”、“筷子”。原始人類用樹枝、竹枝夾取食物,後漸演化為木箸、竹箸。殷商時代,已有牙箸、玉箸出現。《韓非子》載:“昔者紂為象箸箕子怖。”周代用箸尚少,民仍以手捧食。到了漢代,人們始普遍用箸夾取食物。此後,箸的種類不斷增多,有木箸、竹箸、牙箸、玉箸、銅箸、鐵箸、金箸、銀箸、漆箸等等。
【鱟勺】
用鱟殼所製之勺,曰鱟勺。宋代陳叔方《穎川語小》載:“鱟,雌常先雄,其子如積珠,毀殼而產。殼甚銛利,南人卷之為勺,無餘瀝。”舊時晉江有以鱟殼製勺之俗,以安海製作的最有名。
【笊籬】
這是用竹篾或金屬絲編織而成的狀呈箕形的一種餐具。晉江人多用於撈飯,或撈取油炸物、水浸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安祿山寵莫比,賜物無數,其中就有“銀笊籬”一種,可見笊籬在唐代已流行。
【火刀火石】
舊時沒火柴,或火柴稀有,即取刀形鐵片擊石生火,引燃紙卷,以煮飯、抽煙等,鐵片稱“火刀”,石稱“火石”。此俗甚古,源於燧人氏鑽木取火。上世紀30-40年代晉江鄉間仍常見,為農家所必備,今已絕跡。
【火囪】
取暖用具。其外殼用竹篾編織,如圓形的小籠子,上有提手,內裝一陶缽供燒炭,炭燒紅後蓋上少許草灰,用時以布遮蓋,手放在布上取暖。
【水煙炊】
一種吸煙用具。煙筒用金屬製成。筒中貯水,煙經過水的過濾後吸入,吸時呼呼作響。舊時晉江城鄉有些老人也用水煙炊抽煙,但不普遍流行。
【砧】
日常切肉、切菜所用之木板墊。多選取材質堅細的樹幹,鋸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板塊,刨光為砧,大小厚薄,視需要定。《北窗瑣言》載,唐代即有此物。
【虱篦】
理發用具。古稱“枇”。晉江人之所以叫“虱篦”,疑舊時人多生虱,頭尤甚,常用篦子梳除之故。一般木製或竹製,長近半尺,中有篦梁,兩側排篦齒,齒密,利於除垢去虱。起源很早。唐代已廣泛使用。白居易《長恨歌》有“鈿頭雲篦擊節碎”句。宋《清異錄》雲:“篦誠鎖縷物也,然丈夫整鬢,婦人作眉,舍此無以代之,餘名之曰鬢師眉匠。”舊時女子出嫁妝奩必備之物。
【柴梳】
理發用具。古稱“櫛”。多用木製,故晉江俗稱“柴梳”。除此,尚有用骨角、象牙等製成的梳子。長短不一,齒疏尖利。起源早,唐宋已流行。舊時也為嫁女妝奩必備之物。
【蚊索】
晉江稱“拂塵”為“蚊索”。古代常用一種像鹿的動物之尾毛製成,故稱“拂麈”。起源甚早。魏晉時尚清談,以“拂塵”指授聽眾,頗流行。後多用馬尾、棕櫚製作,紮以短柄,用於拂拭塵土或驅趕蚊蠅。執事太監及佛門弟子亦常持此物。
【針指】
婦女縫紉用具。又稱“頂針”、“針箍”。環形如戒指,比戒指寬,銅製,表麵布滿一個個小針窩。縫紉時套入指間,倘遇難以穿透之織物,即用針指頂之。
【粗紙】
又稱“草紙”。舊時民間日常用紙。紙厚而粗糙,一般作大便用紙,也搓作引火的紙卷。現已不見。
【手推車】
亦稱“獨輪車”。古稱“鹿車”。李賢注引《風俗通》以為“鹿車窄小,載容一鹿”而得名。其形製特點是,中間隻一個車輪,隻一人推動,可坐人載物,不論大路小路山路均可使用。有學者認為,這種獨輪車就是三國蜀相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之屬。
【牛車、馬車】
牛車、馬車是一種古老的運載工具。秦漢時期即已流行。有二輪,也有四輪。初用木製車輪,後用膠輪。可用一頭牛拉,也可用二頭牛拉。車板寬,載貨多,一車能載幾十擔。上世紀70年代前晉江廣泛使用。
【轎】
古時轎叫“肩輿”。輿,車也。所謂“肩輿”,意為在肩上行走的車。以竹編成,無屏障,橫二根竹竿,由人肩抬。起源頗早。唐初盛行,時稱“擔子”。宋代始名為“轎”,且日益講究裝飾。轎有官轎、民轎之分,官轎富麗堂皇,為高官貴胄所乘坐,規製嚴格,如漢代三品以上坐四抬轎,三品以下坐二抬轎。民轎簡樸實用,為民家商家僑家所乘坐,一般多是二人抬的敝篷無頭轎、加罩布轎和篾簾四圍的涼轎、呢氈四垂的暖轎,唯嫁娶用朱漆安金,豪華典雅,由四名轎夫抬的木製花轎。
【竹排】
水上交通工具。取粗竹10餘根烤軟、塗上防腐劑,晾幹,如此反複多次,然後用藤條捆製而成。浮力強,吃水少,輕便而迅捷。此物古已有之,三國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筏乘之。舊時晉江幹流及深滬灣、圍頭灣多有架竹排載人載物或出沒風裏浪裏垂釣打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