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
渡船,即擺渡之船。舊時晉江內河航運的船隻多是篙撐槳劃的木船,有船艙,上覆竹篷,可載客運貨,如晉江下遊的溜石渡、蚶江渡和安平渡都有渡船穿行。這種船出現甚早,有一千多年曆史。唐詩中有“山雨醒別酒,關山迎渡船”句。
【路亭】
供行路者或勞作者遮陽避雨或歇腳之所。亭多建在村野路邊,故稱路亭。一般呈六角形,亭邊環以石欄,可坐。晉江亭多,三裏一亭、五裏一亭,亭亭相望,遍布四麵八方。這些亭多由華僑獨資或裏人集資建造。亭內常備清茶,免費供過客飲用,俗謂“奉茶”。
【番薯】
甘薯,俗稱番薯。《安海誌》載:“明萬曆間,安海靈水旅菲僑商,從當地夷人習種番薯,得其助,私運薯苗回國傳種,開閩南首種番薯之始。”四百年來,番薯成為晉江農家主要食糧之一。晉東南和晉西北旱地多種番薯,為這些地區的主食。晉東平原主產稻米,次產番薯,日食以薯、米相互配搭。番薯吃法多樣,蒸、煮、煨或生食均可。清光緒進士南安人吳增《番薯雜詠》有“可蒸可煮可煎湯,生食如瓜亦不妨”句。除此,生薯磨粉為“薯粉”,可做薯粉包、薯粉餜、薯粉煎,饑時用作點心。磨粉餘渣加水煮糊為“薯糊”,作正餐。生薯還可切片曝曬為“薯科”,切條為“薯纖”,農家美其名曰“曝白銀”。番薯性味甘平,營養豐富,且有藥用價值,能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對習慣性便秘、血痢、便血等症有療效。薯粉加白糖摻水煮熟食治口幹咽痛。《番薯雜詠》雲:
“薯糊我自食多時,未見病來弱不支。淡泊肥甘殊嗜好,人家各別有心脾。”由此可見,番薯在晉江農家日常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糜】
糜者,粥也。《禮·月令》:“行糜粥飲食。”又《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晉江農家日食三餐,除番薯外,就是糜。種稻產米的晉東平原水田區,多以薯、米混食,如番薯糜,薯科糜,薯纖糜等。一般農家,要在逢年過節,祀神敬祖和農耕大忙季節才吃白米飯。
【點心】
餓時略進食物,謂之點心。唐人撰《幻異誌》:“置新作燒餅於食床上,與諸客點心。”此處“點心”作動詞用。唐代前已有點心之俗。點心亦為食品之稱,即用作名詞。宋吳自牧《夢粱錄》:“有賣燒餅,蒸餅……等點心者,以趕早市,直至飯前方罷。”傳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韓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紅玉,在黃天蕩大敗南侵的金兀術,為犒勞將士,令後方趕製各種糕餅送到前線,說是“表示一點心意”。後人因取“點心”二字,作為款待客人食物的總稱。晉江人所指點心較寬泛,除糕餅類食物外,還包括鹵味、小炒及帶湯小食諸種。常時少有點心習慣,唯款待來客,侍奉老弱病者有之,如煮麵湯、麵線湯、米粉湯等。除此,農忙季節農家亦作蠔糜、菜糜、土豆(花生)糜、芋糜等普通點心送至田間給勞作者加餐。
【二十四碗】
民間喜慶筵席。凡婚娶壽誕,新屋落成之日,必設酒席宴客。舊時,置八仙桌於廳中,桌上除必備的蜜餞、小菜外,全席要上二十四碗菜,其中筋、雞、冬粉、芋丸、八寶術米飯為五大主菜,餘如豬肚、排骨、肉片和各種魚蝦海鮮均可充數,最後一道菜是“肉夾包”,即水晶包夾紅燒肉或燉豬腳肉。後來全席逐漸遞減為十八碗、十六碗、十二碗,現在一般為十碗加二碗甜食。
【辦桌】
晉江人稱設宴為“辦桌”,赴宴為“吃桌”。大凡婚喪喜慶都“辦桌”,有“娶某桌”、“生日桌”、“會親桌”、“女婿桌”、“母舅桌”、“滿月桌”、“度晬桌”等。喪事桌不上廳堂,隨便擺在門外曠地即可。喜宴設在大廳正堂,每桌坐八人、十人或十二人,忌坐九人,因方言“九”與“狗”音同。一般宴席有十二道菜或十六道菜,唯“女婿桌”及“會親桌”二十四道菜,稱“廿四味”。無論辦什麼桌,都不能上六道菜,俗傳六道菜是為臨死(刑)之人“辭生”的。座位也有講究,入席時長幼尊卑親疏對位入座。廳堂向大門左邊靠廳的第一桌為首席,左邊北第一位為大位,是外公或母舅坐的,這就是俗語說的“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上菜要先上給母舅公桌,待母舅公起來敬酒後才能開宴。上菜的次序也有規矩,第九道菜不能上心、肝、腸,避嫌“狗心狗肝”或“狗腸狗肚”;“見雞飛、見鰻趖”,就是上雞和鰻時,客人就要起立,作離席回歸狀。“吃桌”時還要懂得用筷的規則,要求八不:即不用“過山筷”(夾對麵人麵前的菜);不“亂筷”(筷子在盤裏亂翻菜);不“盯筷”(手拿筷子目光老盯著菜盤);不用“半路筷”(用筷子夾了食物又放下);不“惰筷”(停筷時筷子擱在菜盤邊沿上麵);不“撿筷”(筷子掉在地上不能撿起來再用,要向主人重要一雙);不“指筷”(手拿筷子夾菜時食指不能翹起指向他人);不“淚筷”(拿有湯的食物不能讓湯汁滴在桌上)。席間若不慎把湯匙或碗碟打落,要說“落地開花”、“歲歲(碎碎)平安”等吉語。主人為客人斟酒要注意“七分茶八分酒”的古訓。舊時最後一道菜應是“肉夾包”,那是讓大家帶回家孝敬父母的。現在這禮俗少了,改用整條的魚,叫“有頭有尾”、年年有魚(餘)。
【龍湖鱉】
鱉,俗稱甲魚。腹背皆披甲,故稱。全國各地均產,唯晉江龍湖所產之鱉,性悍,力大,生命力強,若將它掀翻在地,它一翻即起,非同類可比。而它的鱉甲裙緣有一圈淺黃色花邊,俗謂“滾金墘”,為他處所產之鱉所不曾見。鱉肉甘平,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鈣、維生素A、B1、B2等,合中藥枸杞、淮山、女貞子、熟地燉服,有滋陰補腎之功。鱉卵可治久痢,鱉甲可除骨蒸勞熱。龍湖鱉全身皆寶,為鱉中之珍稀。
【龍湖鱸】
鱸魚,銀身、細鱗,一般兩鰓,柔中帶剛,衝刺力大。自古以來,世人皆以鬆江所產四鰓鱸為上,卻不知僻處東海之濱深滬灣畔的龍湖鱸長有五鰓,為湖海交彙處之佼佼者,喜逆流衝浪。其肉益脾胃,補肝腎,營養豐富,常用於水氣、風痺、瘡瘍的輔助治療。龍湖鱸煮湯對益氣生肌,愈合傷口有奇效。合中藥五味子燉服,可治乏力、失眠。
【東石蠔】
海蠣,俗名蠔。東南沿海均產。《泉州府誌》載:“蠔)生安海東石者佳。”礪房附海石而生。每個礪房有一隻蠔肉。蠔有四鰓,唯東石蠔多了一鰓。味稍腥,但柔韌鮮美。性鹹寒,有潛陽益腎之功,能使人細肌膚,美容顏。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把它列為上品。俗信隔年老蠔文火燉食能補腎陰。東石蠔仔煎則是聞名海內外的美食。農曆二月,肥蠔肥韭菜,取生蠔一斤,薯粉二至四兩,韭菜半斤,醬油適量,和水拌勻,如泥漿,然後一勺一勺舀在平底油鍋裏兩麵煎熟,打個雞蛋同煎,再噴灑少許酒和醋,以調味去腥,食用時佐以香醋、蒜泥、辣醬等,鮮美可口,耐人咀嚼尋味。
【安海土筍凍】
星蟲,俗稱土筍,狀似小蚯蚓,亦如幼筍,故稱。色灰白,體多膠質,是營居內海灘塗的軟體小動物。廈門、同安均產,公認晉江安海所產最佳。土筍經文火熬煮,冷卻成塊,即為晶體狀“土筍凍”。製作時先用石塊將體內的土泥擠出,洗淨入鍋,加水煮至出膠,舀進一個個小瓷碗裏冷卻即成。安海西垵人製藝尤好,所製“土筍凍”入口涼潤,嚼食鮮脆,佐以蒜泥、辣醬、香醋,別有一番滋味。能生津潤燥,清熱降火,對牙痛、喉痛和風熱感冒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深滬水丸】
深滬為晉江東南濱海漁村,村民多以捕魚為業。他們所捕撈的鰻魚、馬鮫魚,經用傳統工藝去皮剔骨取肉,把肉剁成泥,放置大瓷壺裏,每斤加清粉二至四兩,配肥肉、蒜泥、鹽適量,細搓,捏成一粒粒小丸,放入滾水中煮沸,待丸子浮上水麵撈出,食之清脆、鮮美。
【衙口沙蠶】
龍蟲,俗稱沙蠶。體軟,色白,狀如蚯蚓,長短粗細亦大致相同,難辨哪是頭,哪是尾,是一種軟體動物,深藏在內海沙灘下。晉江深滬灣衙口沙灘、圍頭灣沙灘均產。退潮後,用闊板鋤挖掘。煮食前用竹筷插進蟲體,把內髒倒翻出來,清水洗淨即可。宜生煮,也可曬幹備用,不濁不膩,又鮮又脆,能清熱瀉火。
【衙口土豆】
花生,晉江人俗稱土豆。這裏指的土豆,是衙口蒸製的熟土豆。該村細沙地所產土豆,殼薄、膜白、脂肪少而蛋白多,是土豆中的優中之優。將洗淨的鮮土豆放在大鐵鍋裏,加適量水和食鹽蒸煮至熟爛,曬幹即可。蒸製簡單,功夫卻深,關鍵是火候的掌握和曝曬入甕封藏的技藝,皆實踐之功,非言傳口授可得。衙口土豆所以為人所好,就在於它鹹香酥脆而不膩口。
【陳埭土蟶】
陳埭養蟶有500年曆史。陳埭蟶的特點是體大、肉肥、存活時間長。無論燉、炒、蒸、煮均宜,入口便覺多汁、鮮美,韌而脆。
尤以水濕線麵纏裹蟶肉油炸的“虎皮蟶”最為可口,還可曬成蟶幹,作為煮米粉、麵線、香飯、鹹粥等的佐料。《本草綱目》載:蟶,味甘、性溫,可補虛治冷痢。蟶老而大者,燉服有益腎補元之功。
【靈水菜脯】
相傳,五百年前靈水二世祖引種外地碩大而細嫩的菜頭(白蘿卜)良種成功,隨後就廣為種植,收成豐碩。菜脯的製作是,先將生菜頭放在赤土埔上曝曬,曬至幹濕度適宜,置於大桶或大缸裏加鹽醃若幹日,再倒出曝曬,如此反複數次,最後裝甕,壓上稻草,用紅泥密封。三個月後出甕,質脆味香,不鹹不淡,是為佐餐佳品。曾遠銷至東南亞各國。
【石湖紅膏蟳】
蟳,海蟹的一種。生長於蚶江石湖海礁洞穴間者佳,肥大堅實,力強性悍,煮後紅膏格殼,故有紅膏蟳之稱。食用時有全蟳蒸煮,有切段油煎,能補益精氣,滋補筋骨,俗信“石湖紅膏蟳,贏過高麗參。”
【桂花蠘】
蠘,狀如梭子,稱梭子蟹。晉江圍頭灣、深滬灣海域均產。因兩螯如剪,截物淩厲,故俗謂蠘。冬末春初,蠘最肥,產量最豐。全蠘煮熟,取肉與膏,配肥膘、蔥白、冬筍絲、碎荸薺等,再和蛋攪拌,放在油鍋裏炒熟,灑酒少許。起鍋時見有黃(蛋黃)、紅(蠘膏)、白(蠘肉)三種顏色錯落其間,猶如桂花吐蕊,濃香撲鼻,鮮美誘人。
【花鮡鑽豆腐】
傳統食品。東石、安海一帶海邊灘塗、棲居一種小魚叫“跳跳魚”,因魚身上有許多小花似的白色斑點,魚尾端有個半月形花紋,故俗稱花鮡。這種小魚活蹦亂跳,動作迅捷,有穿土鑽泥的本領,不易抓到。聰明的廚師據此創作了一道叫“花鮡鑽豆腐”的佳肴。即將整塊豆腐置鍋裏,加適量水、鹽和薑絲,把花鮡置鍋中,加蓋,起火,鍋裏水熱,花鮡東撞西竄,無路可逃,便往豆腐裏鑽。幾分鍾煮熟,魚香湯濃,食之開胃健脾。
【肉粽】
傳統食品。以優質糯米為主,摻入適量粳米,洗淨,加油、醬油,再加上鹵肉、鹵蛋、蝦米、香菇、栗子等物,用棕葉、繩子包紮成一個個菱形的粽子,放進骨湯中煮熟。食時佐以辣醬、蒜泥,更覺甘美可口。
【安海捆蹄】
傳統食品。取豬前腳去骨留蹄,填入瘦肉、豬筋及適量的糖、酒、鹽、香料,以紗布包裹,細繩捆紮,置開水中蒸煮至熟撈出,拆去繩和紗布,即可食用。切成圓形薄片,佐以蒜泥、辣醬、香醋、醬油,風味極佳。
【安海食珍糕】
傳統食品。又名橘紅糕。原是安海“食珍餜炊店”的名牌產品。用優質糯米加白糖、橘皮汁蒸製而成。食之柔潤清甜,芳香爽口,無粘牙之弊。
【源和堂蜜餞】
水果的糖蜜製品。古時稱“蜜煎”。曆史悠久。唐代有蜜浸水果,宋代除蜜製,還有蔗糖幹製。北宋開封相國寺已出現“王道人蜜煎”的知名品牌。《西湖老人繁勝錄》所列南宋蜜餞製品甚多,有蜜金橘、蜜金桃、蜜李子、蜜橄欖、蜜杏、蜜棗等數十種。北京蜜餞果脯自明以來漸形成自己的特色,1913年在巴拿馬國際比賽中獲金質獎章。晉江青陽源和堂創建於民國5年,所產蜜餞製作精細,色味俱佳,馳名遐邇,聲聞海內外,為僑胞、外賓所喜愛。
【塘頭甜餜】
傳統食品。因原產石獅塘頭村而得名。用優質糯米磨粉,加白砂糖、蜜冬瓜、金橘汁、香蕉油,和水混合攪拌至濃淡適度,裝進一個個圓形金屬盒,置蒸籠蒸熟。其特點,甜而不膩,香而不濁,柔潤而不粘牙。
【田螺肉碗糕】
傳統食品。用優質粳米磨粉,加水泡成漿,攪拌至發粘牽絲,再加糖繼續攪拌,置溫度稍高的灶邊或火爐邊,促其充分發酵,後裝進一個個陶製“糕缽”,置蒸籠蒸熟。這種碗糕,糕麵笑咧,糕底光滑,糕腹氣孔細密如蜂巢。食之既嫩又脆,有嚼食田螺的感覺,故稱“田螺肉碗糕”。
【土豆卷】
傳統食品。用炊熟的糯米粉,加白砂糖,豬油輾韌壓薄,切片為皮,以炒花生(晉江俗稱“土豆”)研末拌白糖和少許蒜泥為餡,包攏成卷,稍壓扁,切成菱形或長方形塊狀即成。食之香甜酥脆可口。倘夾進用麵粉烤製的“鹹燒餅”,並加少許芫荽混食,別有滋味。
【庶羞】
“庶羞”,閩南方言讀為“薛壽”。《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唐代詩人杜甫《後出塞》詩有“班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句。晉江人指各種珍味食品為“庶羞”,也指各種各樣甜美的零食。如小孩愛吃零食叫做“愛吃庶羞”。
【糖粿】
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俗稱“七娘媽生”,家家戶戶都以糖粿供奉。糖粿,即將糯米洗淨浸透晾幹製成,加上煮熟的米漿,反複揉成米團,至光滑不粘手,然後搓成一粒粒像龍眼一樣大的丸子,中間按一個小坑,放入開水裏煮熟,浮上水麵後撈起來,食用時,把芝麻糖或花生米糖撒在那小坑裏,故稱“糖粿”,具有香甜軟潤的特點。
【鳳池糖】
“鳳池糖”是古時晉江遠銷海內外的著名特產。明初,晉江鳳池境(今池店村)人李五,早年隨長兄李觀從事海上經商,販運龍眼幹和赤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暴風雨之後,一塊濕泥土從屋頂掉落在黑糖之上,竟然奇跡般地讓黑糖變成赤黃色。他受到啟示,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黑糖變成赤砂糖”的方法:首先讓糖漏中的黑糖漬幹糖水,再用尖刀將黑糖挖了半尺深,然後用曲糖刀抹平壓實,最後取潭窟中泥土,澄清過濾成不含雜質的濃泥漿,覆蓋其上約半寸厚。半個月後,因濃泥漿的水分慢慢往下滲透,濾去糖中的黑色素,掀掉堅硬的泥蓋,黑糖便變成了赤砂糖。因為這種赤砂糖是李五發明的,世人就以其家鄉來命名,稱為“鳳池糖”。
【飲茶】
《晉江縣誌·物產誌》:“茶,清源山茶舊著名,可與鬆蘿、虎丘、龍井、陽羨角勝,然所出不多,今更希矣。雙髻、玉葉亦有名茶,總屬無幾。城中所食,來自安溪。”事實往時飲茶在晉江並未普及如今昔,而是城市少數有閑風雅者的專利。農村偶有泡茶,或為祀祖敬神,或為招待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