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棟撞厝】
晉江早期民居的一種。打好地基,架好“牆模”(一種厚木板拚成的用於打造高牆的長方形模子),然後把紅土、沙礫、殼灰填進“牆模”內,一模模夯實,一層層壘高,到了既定的高度,就架上橫梁桷枝,蓋上瓦片,安上門窗,即可住居。其基本形式是長方形一字排開,無固定開間。這種建築方式古稱“版築”,《孟子》雲:“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土角厝】
晉江早期民居的一種。所謂“土角”,就是取田土或紅黏土加水攪拌成泥漿,再將泥漿裝進一長方形木模具裏印製坯塊,曬幹即成。建屋時,把一塊塊“土角”沿地基壘積成牆,再用泥灰漿塗抹內外牆麵,架上木梁桷枝,覆蓋瓦片,即成住宅。台灣亦流行過此種“土角厝”,《台灣通史》載:“鄉村之屋……土墼為牆,久而愈固。”
【護龍厝】
在三開間或五開間的一側或兩側建造一列麵對正屋的房子叫護厝,俗稱“護龍”。護龍與正屋之間有狹長的天井可以采光。因從中庭看去整個房屋好像被一條蜿蜒的龍圍護著,所以有“護龍厝”的名稱。
【大厝】
亦叫“皇宮式大厝”。因其建築規製與宮殿廟宇同,故稱。一般為三開間,多至五開間。大門門位凹入,門楣嵌青草石或花崗岩石琢磨的匾額,中刻屋主姓氏的郡望,如李姓刻“隴西衍派”,莊姓刻“錦繡傳芳”,門兩側柱子配有對聯,並安上“伍員目”。入門處為“下廳”,廳左右各有“下房”一間。“下廳”銜接天井。天井兩邊為“走廊”與“邊房”。過了天井,就是主屋;主屋中間,為正廳(前後廳),正廳兩側各有大房、後房共四間,為主要居室。大房與邊房之間的通道辟兩個邊門通屋外。出後廳又有天井,天井兩邊多是廂房,最後一排平屋作廚房、儲藏室用。大厝外常建有“護厝”。豪宅還建有回向、花園、書軒等。此種大厝多為穿鬥式木架結構。屋頂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屋頂蓋紅瓦、瓦筒,簷口掛滴水瓦當。
【蠔殼厝】
《閩書》:“牡蠣……初生如拳石,四麵漸長,有一二丈者嶄岩如山。每一房內輒有肉一塊,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麵。……韓退之詩:‘蠔相粘為山,百十各自生。’又一種生海中,大如杯,曰草鞋蠣。又一種大蠣,房數倍,五六月有之,名曰黃蠣。”海中牡蠣多如山積,蠣房又大而堅固,海邊的人就利用它來築牆建屋。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蠔……以其殼累牆,高至五六丈不撲,殼中有一片瑩滑而圓,是曰蠔光,以砌照牆,望之若魚鱗然,雨洗愈白。”在晉江出口兩岸的村莊如仙石村、法石村,就保存著不少用蠔殼砌牆的古民居,同大多數磚石砌的房屋比較,顯得很有特色。用海裏撈來的蠔殼砌牆肯定省錢,但因蠔殼體積小,形狀不規則,砌起來顯然要比用磚頭費很多工夫,這應是蠔殼厝流行不廣的一個原因。
【番仔樓】
晉江俗稱外國為“番”,番仔樓也就是洋樓的意思。上世紀20年代,西風東漸,晉江不少華僑回家鄉投資建公路、造碼頭、辦公司、農場的同時,也引進西方的建築形式建築樓房。一般為二三層建築,其規製、外觀都明顯帶有西洋建築的風格。建築材料水泥、鋼筋、鐵窗、木板也都從海外運來。但在建築的過程中也融入不少傳統的裝飾藝術。雖稱番仔樓,卻都有中西合璧的韻味。
【石厝】
石厝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前後,是那個時期晉江民居的主要特色。時農家、僑家相繼興建石厝,多就地或就近取材,一幢幢石厝拔地而起,除門窗是木,地板是磚,餘均是石,石牆、石壁、石階和石的平頂屋蓋,其形式類似四合院。整體看來,厚實、堅牢、潔白、美觀,儼然一道岩石壘成的嶄新風景線。
【吊圓·係八卦】
升梁,晉江俗稱“吊圓”。吊圓要擇吉日良辰,置“三界桌”於廳堂中,擺酒肴及瓦刀、墨鬥於桌上,以祀諸神祇。由主掌起厝的木工師傅口誦請神辭、吉祥語,在鞭炮聲中把中脊圓徐徐升上,小心翼翼地架在脊柱上。後木工師傅把畫在紅布上的八卦圖係在脊梁正中,並放些五穀種子於八卦布裏。同時在丁梁兩側掛上“丁財袋”,即書有“添丁進財”字樣的紅布做成的袋子,還配以算盤、朱筆、剪刀尺、紅棗燈等。這是起厝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一般都搬演“嘉禮”(提線木偶戲)。俗信係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鎮宅壓邪之驗。上世紀80年代後,框架起的樓屋日多,雖無“圓”可“吊”,此俗漸簡,但仍有保留。
【溝頭瓦筒】
《漢語大詞典》釋:“瓦筒”即“筒瓦”,半圓形的瓦。晉江溝頭原是燒製瓦筒的著名專業村,規模大,規格全,產量多,質量好,造型美觀,享譽四方。長期以來,興建祖厝、祠堂、宮廟,屋頂全部使用瓦筒,民宅也一色用瓦筒修建。故有“溝頭燒瓦筒,湖中縛燭芒”的諺語流傳。
【伍員目】
閩南的宮廟、祠堂、大厝的大門楣兩側,各嵌一雕花小圓柱石,其狀如目,稱門簪,俗稱“伍員目”,俗信能鎮宅驅邪。史載,春秋楚人伍子胥(名伍員)投吳滅楚,報父兄之仇,又佐新君夫差伐越,遭太宰嚭進讒誣陷,被賜死。死前謂舍人曰:“抉吾眼懸諸吳東門,以觀越人之入滅吳也。”伍員自刎後九年,吳國果為越王勾踐滅。據傳,越兵破吳進東門,見伍員兩目如炬,不敢仰視。後人以伍員目有威懾之力,故刻石裝於門楣鎮之。
【鬥拱】
古時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與橫梁交接處加上的弓形承重結構叫“拱”,而墊在拱與拱之間的鬥形木塊叫“鬥”,鬥拱之稱由此而來。具有支承負荷作用,且造型美,彩飾新,有裝飾效果。春秋時典籍《禮·禮器》已見有關“鬥拱”的記載,那時稱“山節”,即其形如山的鬥拱。周秦普遍使用,漢魏晉時稍有改革,至明清,因承重磚牆出現,出簷距離縮小,懸挑作用減弱,鬥拱漸成為裝飾性構件。晉江的諸多廟宇、古大厝建築,都使用鬥拱。
【深井】
天井,晉江俗稱“深井”。四圍房屋圍成的露天空地,其形如井,故稱。有上加鐵罩,下鋪板石;深井底略低於地板,四邊有淺溝,下雨時水從溝涵流出。“所謂井者,屋舍受水潦之所。”古代典籍《孫子·行車》已見有關天井的記載。清梁同書《直話補正》載:“天井),唐有之矣。”可見天井之設,由來已久。
【承塵】
承塵,即天花板。舊時房屋梁棟下的一種裝飾。一般以竹、木為材料作框架,框內置許多小方格,釘以薄板或糊以彩紙,使平整、美觀,能隔熱,保溫。此外,眠床的頂蓋,晉江人也稱“承塵”,確有承塵之用。
【天窗】
晉江舊式房屋多有天窗之設,即在屋頂上設窗以采光,補充屋內光線之不足。窗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早時用海中一種叫“蠔鏡”的貝殼安於天窗,可以采光。後多改為玻璃窗,有固定的,也有木製可開關的。
【間】
開間,晉江簡稱“間”。舊式結構房屋的寬度單位。橫向兩柱之間叫一間(一開間)。一座建築的正麵由幾個“間”並聯而成,為保持中軸對稱的特點,漢代以後“間”多取奇數,即三間、五間、七間。宮廟、官署的間數比民居多,有七間、九間。一般以十一間為限,極少超過。
【閣樓】
晉江民居的一種構築形式。通常是在大厝稍高的房間上麵以杉木架起一層小樓,空間較小,可作臥室,也可貯放雜物。
【滴水】
滴水,即鑲在瓦房屋簷上的倒三角形擋瓦。宮殿廟宇及“皇宮起大厝”都有滴水之設。它有束水功能,且有裝飾作用。
【獸環】
即鋪首,一種驅邪門飾。即在大門上裝一對銅或鐵製的環。門環底座亦由銅或鐵刻鑄成虎、龜、蛇等獸頭狀,故稱獸環。起源甚古。唐之前即有。唐代詩人陸龜蒙有“金鋪零落獸環空”的詩句。
【照牆】
住宅大門外對著大門作為屏蔽用的牆壁,稱照牆,其頂端兩頭,或作二龍昂首形,或作雙鳳展翅狀,或兩端各置兩塊白石。壁麵有紅有白。向門中心作一團形或菱形圖案,中書大字“福”、“壽”或雙喜,以避衝路、衝巷、衝柱、衝厝角等,俗信可禳災鎮邪,保宅平安。
【礐廁】
即廁所、便所。《史記》:“沛公起如廁。”《漢書》:“衛青侍中,上常踞廁視之。”即此。舊時農家為廣積肥料,常在村莊內外開了許多廁坑,漚入人畜糞肥或綠肥(可漚爛的野草)。坑麵通常用石板架搭蹲位,以供方便,並用亂石在蹲位周圍堆疊短牆,以便遮蔽。為舊時十分顯眼的農村建築物。故外來人戲稱“廁所象碉堡”為“晉江三大寶”之一。
【橋梁】
《晉江縣誌·津梁誌》:“古不稱橋,梁即橋也。文王造舟為梁,後世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聯之,遠者仍以孤舟泛之。以舟聯者,不若徒杠輿梁而成;以歲戌亥月,又不若石橋之久而堅。我晉洛陽一橋為宇內推,而安平橋雖居其亞,長且過之。他如筍江、順濟,皆能於洪波巨浪之中,截險阻而奠康莊。車馬安驅,蛟龍退避,真雄觀也。”晉江自北宋即建造大型的跨海石梁橋洛陽橋,南宋時為海港貿易方便更掀起造橋熱潮,建橋40餘座,總長25公裏,最長的安平橋長達5華裏,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稱。故世稱“閩中橋梁甲天下”。而曆來造橋、修橋資金,皆出於商民的熱心捐獻。
【出磚入石】
在晉江沿海的鄉鎮,如安海、龍湖、金井、深滬,至今保存著許多出磚入石牆體的古建築——用雜石和小塊的磚頭瓦礫堆砌牆壁,在交錯豎立的雜石周圍,以橫疊的磚瓦填充圍護,石麵稍凹,磚瓦稍凸,故稱“出磚入石”。亦有稱“金包玉”的,是將紅色的磚瓦比作赤金,白色的石頭比作白玉。有稱“百子千孫”的,既喻其形製,又討個吉利。這些出磚入石牆體的古建築多建於清康熙年間。明末清初,鄭成功據漳泉沿海抗清。清廷采用堅壁清野的策略,下令沿海30裏百姓內遷,以絕鄭軍軍需補給。遷界時間長達20年之久。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收複,沿海太平,百姓遷回,房屋已盡成廢墟。於是百姓利用廢墟上的碎磚爛石作為材料,重新建造家園。所以說,出磚入石建築確實是象征著一種晉江人從苦難中崛起的精神。
【木雕】
我國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宮室的建造最早隻求範圍大,建築壯觀高大。《孟子·梁惠王》:“為巨室,必使工師求大木。”《水經注》“渭水”條:“建章宮,武帝時造,周二十餘裏,千門萬戶,其東鳳閣,高七丈五尺。”至東漢時,規模仍前弘大,而講求華麗與經久。《後漢書·梁冀傳》:“大起第宅,殫竭土木,有陰陽之室,連門奧戶,垣壁雕麗,加以銅漆,窗牖皆有青瑣扶疏,圖以雲氣仙靈,台閣相通。更相臨望。”《水經注》“濟水”條,桓帝時李剛墓:“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麟鳳之文、飛禽走獸之象,製作工麗。”但是,精美的建築雕刻,隻有王侯貴族才能享用,普通老百姓無論多富有,在房屋施加雕刻,就是違製。如《明史·輿服誌》:“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製,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栱,飾彩色。三十五年複申飭,不許造九五間數房屋,雖至一二十所隨其物力,但不得過三間。正統十二年令稍變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間少者不在禁限。”一直到明末,民居建築都少有雕飾。至清代,對庶民房屋不加限製,木雕工藝得到發展,日趨華麗繁縟。在閩南,建築木雕由小木工承擔,稱為鑿花。鑿花的工具主要是大小規製不同的鑿子。閩南古建築中,直接承受重量的梁、柱檁等大木構件,一般不作雕刻,次要承重構件如鬥、栱、瓜筒、獅座等多用淺浮雕。聯係構件如垂花、豎柴、托木、束隨、門簪等,多用透雕。籠扇、窗戶的腰堵亦多雕刻。雕刻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魚蝦水卒、吉祥圖案,具體用於某一構件則有一定規範。閩南古大厝木雕裝飾部位,多在下落凹壽及下廳、頂落步口及大廳、櫸頭間等。常見雕彩結合,有雕刻,有彩繪。
【石雕】
伍輯之《從征記》:“金鄉焦氏山北,有漢司隸校尉魯峻之塚,前有祠堂,堂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像,皆刻石記之。”閩南多產花崗石、青草石,石構建築曆史悠久。如建於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的萬安橋(洛陽橋),《閩書》記:“宋泉守三山林之奇手錄造橋二事,其一雲:‘初造時,石匠四至,各呈其藝。有獻石獅子者,其發玲瓏有條理。又一人所獻,其口開處不容指,有珠圓轉在口中,殆不可測。’”可見當時石雕工藝。晉江曆代的寺觀、祠廟、橋塔保存著大量古代的石雕藝術作品。近代的居民建築也大量使用石雕。石匠師多來自惠安縣,其雕刻技法有素平(石麵鑿平)、平花(也稱線雕,在磨光石麵刻線條來表現文字或圖案)、水磨沉花(也稱沉雕,在磨頭青石麵上鑿出點子使呈淺綠色,以深淺不同的顏色表現圖案)、剔地雕(半立體的高浮雕)、透雕(將石材鏤空,如龍柱、螭虎窗)、四麵雕(即立體的圓雕,將構件四麵皆雕出,如石獅子、石將軍)、影雕(在水磨光滑的青鬥石上鏨出淺白色細點,常用來雕刻風景畫、肖像、照片等)。民居建築石雕通常用於麵牆的櫃台腳、腰堵、窗框和窗欞,凹壽的上下堵石、大門、側門、門簪、門匾等。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魚蝦水卒、吉祥圖案、詩詞格語都是建築石雕采用的題材。
【磚雕】
晚清時期晉江宮廟、祠堂、民居常用的一種建築裝飾藝術。
用紅色方磚鏨出花鳥人物、吉祥圖案,安在牆堵上(一般在凹壽的看埕堵、對看堵)在鏨深的部位抹上白灰,紅白對照,使圖案更加分明。其吉祥圖案如麟鳳(喻吉祥)、鹿鶴(喻長壽)、梅雀(喻喜上眉梢)、蜂猴(喻馬上封侯)、牡丹(喻富貴)、蓮蓬(喻多子)等皆為後來的石雕工藝繼承吸收。
【灰塑】
用白灰加紙綿拌勻,堆塑圖案,是在晉江傳統的磚石建築常見的裝飾藝術。一般用在麵牆的水車堵,塑出立體的硬團、軟團及山石、人物造型,並施彩繪;也有在屋脊的脊堵堆塑花鳥圖案;或在山牆的歸尾部位塑出如意雲頭、燈籠、懸磬等吉祥圖案的。紅磚的底色襯托白色的圖案,相當醒目。也有先將灰泥捏塑成花鳥人物形狀,半幹時在表麵施彩,用於水車堵中做裝飾的。
【陶作】
清晚期燒製的一種用於建築裝飾的彩陶,通常稱為“交趾陶”即用黏土捏製或壓模成形,用尖刀、竹片修整、拋光,再雕刻圖案花紋,形成坯體,晾幹後用1100度左右的溫度素燒。素燒後上釉,再以800度左右的溫度燒就。產品有人物、動物、花卉、文字、吉祥物等。這種陶製品硬度欠佳,容易斷裂,且不能製作較大尺寸,大尺度的作品須分解成數塊燒製,再拚裝組合。彩陶多用於水車堵、身堵、鳥踏、門楣、照壁、脊堵等位置。
【剪粘】
剪粘是近現代流行於閩、粵、台的一種建築裝飾工藝。由泥塑與剪粘兩道工序組成,一般先以鐵絲紮成骨架,再用灰泥塑成坯,用一種特製的色彩鮮豔的薄碗剪成適用的小片,粘貼在灰泥坯上。剪粘多安於屋頂、水車堵、樓房的曬台等顯眼的位置。內容有雙龍戲珠、雙獅戲球、雙鳳牡丹、八仙坐騎、戲曲人物、花鳥、鼇魚、卷草等,造型生動,色彩豔麗。尤以宮廟最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