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首】
古代跪拜禮的一種。拜者頭著地即起,如頓號之頓,故名。上古即流行。《周禮·春官》:“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頓首之禮,最晚戰國時就有。這是地位相等或平輩相見的一種禮節。漢以降多行此禮。舊時書信往來,開頭或結尾都可用敬語“頓首”,如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的開頭是:“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結尾亦是“丘遲頓首”。
【稽首】
跪於地,頭著地稍作停留,故名“稽首”。這是下對上,晚輩對上輩所施的大禮,也就是《尚書》所說的“事君之禮”。拜者屈膝跪地,兩手支撐在地上,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古代用於臣拜君,子拜父或後人祭拜祖先。此俗後廢,以頓首代之。
【叩首】
名為叩首,實則不叩,與叩頭不同。明代周祈《名義考》雲:舉手加額為“叩首”,就是舉一手至額上向人行禮。僧道均行此禮,近代一般人亦行此禮。
【稽顙】
稽顙一詞,常見於喪家柬帖。這是居喪時拜謝賓客的禮儀。拜時以額觸地。此禮始於周代。《禮記》雲:“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如長子為父母喪,行稽顙禮;婦人為丈夫、長子喪,也行稽顙禮。近代改行鞠躬禮。
【鞠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上身稍微前傾,表示恭敬貌。此禮先秦已有。《論語·鄉黨》曰:“入公門,鞠躬如也。”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宣布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禮。
【三揖】
指三次向人行禮。周秦時代已有此俗。《儀禮》有“入三揖”的記載。此俗近代少見。
【三讓】
“三讓”者,主人迎賓入門,作揖三次才到階,再次謙讓三次,然後步階入座。這就是《禮記》所說的“主人拜迎賓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表示主客之間的相互尊重與謙讓。此禮雖古而不全廢,謙讓之風在今之迎賓禮中仍可見其傳承痕跡。
【作揖】
“作揖”即拱手。古人的見麵禮。雙手合抱胸前致意,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求教等。此俗上古已流行。《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所謂“拱”,即雙手並而打躬作揖。今人尚有拱手之禮。有說此禮是上古之人模仿帶手枷的奴隸向對方表示願作奴仆供驅使。未見載籍,錄以備考。
【握手】
雙方見麵,以手相握,表示親熱。今人仍行握手之禮。據傳,以石塊、棍棒為武器的初民,若見對方無惡意,即放下武器,伸手讓對方一摸掌心,表示友善。此種摸手習俗沿襲下來,漸成握手禮。
【以文會友】
以詩文結交朋友,故稱。上古即流行。《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時名士四十二人,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曲水流觴,一觴一詠,否則罰酒三杯。後世爭相仿效,久傳不衰。晉江曆代文人相聚,亦多以詩詞唱和為主要形式。此俗今仍盛行。
【祝酒】
祝酒常見於家宴、官宴、國宴。宴會伊始,即向賓朋致祝酒詞。此俗始於殷周,非今日有。《詩·大雅》曰:“爾酒既清,爾肴既馨,公屍燕飲,福祿來成。”這是貴族宴飲時的一種應酬。唐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通過勸酒表達一種繾綣別意。“祝酒”曆數千年至今成為一種必要的社交禮節。
【劃拳】
“劃拳”,又稱“猜拳”。酒席間的一種交際風俗。流行全國各地,晉江尤盛。一般指兩人同時出拳伸指,並同時喊出一個數字,以符合雙方伸出的手指所表示的數字之和者為勝。有劃一次決勝負的,多數劃三次決勝負,負者罰飲酒。劃拳之法多種,因地而異。此俗甚古,唐人已有“席上搏拳”的詩吟。
【送順風】
給出外遠行的人送行,晉江俗稱“送順風”。此俗古代即有。《詩經·韓奕》:“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文餞之,清酒百壺。”這是一種有酒有菜肴的餞行。古代還有以詩文送行的,如唐代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都是送別的名句。“每歲造舟通異域”的晉江人,出洋前都有親戚朋友攜些小物品送行,所送之物多是雞、雞蛋、豬腳、線麵或家鄉的土特產如鐵觀音茶、靈源茶餅、東石蚵幹、陳埭蟶幹及酒等,以此祝願出洋人一路順風,平安抵達的旅居地。
【僑批】
“僑批”就是“僑信”,就是僑居海外的晉江人寄回的家書和家費。晉江人出洋日多,以東南亞為最,而菲律賓為最中之最。當他們到了僑居地,有了落腳點,就希望給家裏傳信息,報平安或寄回錢物。初期沒有郵政和銀行,多靠經常往返海內外的老華僑傳遞,這些傳遞者被稱為“客頭”或“水客”,而所傳遞的信、款則稱為“僑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