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廿九日地藏王公生日,晉江濱海一帶信眾在祀神時要焚燒一種叫“普度馬”的紙馬或竹馬。紙馬可同金帛一起焚化,而放竹馬觀眾多就選擇曬穀埕一類寬大的場地了。竹馬用一些長短粗細不一的裝有火藥的竹管紮成,形似馬,略小於真馬。點燃火線後能幻化出千姿百態的花樣,火光點亮眼睛,口裏和屁股噴出火花,名曰“馬吐氣”、“馬拉屎”。在馬的各部位射出一支支發光箭鏃的同時,馬背上也幻化出狀如群蜂亂飛的“猴子拍蜂”和“老人走雨”、“金龜飛磨”等奇異的焰火節目。頓時,廣場上、天空中,火光、煙花、鞭炮和圍觀人群中的喝彩聲、歡叫聲沸成一片。此情此景,與其說是娛神,不如說借祀神娛人。
【重陽節】
傳統節俗。節期為農曆九月初九。古代陰陽學說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節俗始於戰國,形成於西漢,時有登高、賞菊之舉。此後,代代相沿,且增加一些新的活動內容。登高郊遊,尚為今人所樂。
【燒塔仔】
中秋節俗。八月十五前夕,小孩結夥到野外撿拾殘磚碎瓦,在庭院中或曠地上造起圓形寶塔,層層疊疊、大大小小、遍布村戶;小者二三尺高,大者高丈餘;塔中空,堆塞幹柴枯草。至夜,置小桌於塔前,點上紅燭清香,擺上月餅瓜果,燃放鞭炮煙火,而後點燃燒塔,焰焰火光與星月交輝,別有一番景象。孩子們興高采烈,歡聲笑語,倍增節日氣氛。一幅天真爛漫的兒童行樂圖,栩栩如生地展現眼前。據傳燒塔仔風俗始於元末,時因元朝統治者酷虐南人,令三家養一元兵,以監視鎮壓百姓。晉江百姓忍無可忍,遂在八月中秋,分送月餅,夾帶通知,相約在當夜以燒塔仔為號,同時起事。後遂有“三家養一元,一夜刣完全”之民謠流傳。
【冬節】
冬至,別稱冬節。此日,周代已有祀天禮儀,《周禮·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漢代正式列為令節,成為朝野共同的節日,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魏晉時,君受萬國及百僚朝賀。南北朝有拜父母以奉尊長,食赤小豆以辟疫邪之俗。到了唐宋,冬至節與歲首並重,及至明清。此俗流行晉江久遠,節期一到,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丸子,叫“冬節丸”,先敬神祀祖,而後全家聚食。同時還要取二粒紅丸粘貼在大門柱上,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故有“七夕不回家無某(妻),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族居村開祠堂祭冬,列佳肴盛筵,宰全豬全羊祭享宗祖,儀式頗隆。
【冬節丸】
冬節食俗。清顧祿《清嘉錄》:“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節朝供神品也。”晉江的冬節丸,就是這種“無餡而小”的“粉圓”。節前,家家戶戶以糯米為主摻和少量粳米在水中浸泡,磨粉,加溫水攪拌,碾壓至不粘手,然後搓成一粒粒小如珠子的“冬節丸”;有紅丸、白丸二種。傳統陰陽觀念認為,冬至陰極而陽至,陽之象圓,陰之象方,“冬節丸”圓象陽,故食之,亦取團圓意。同時捏成黍麥瓜果、雞母狗仔、金錠銀錠,象征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到了冬節日,老幼鹹集,敬神祀祖,而後全家聚食,謂之添歲。還要留少許紅丸粘於窗、粘於灶、粘於缸甕及豬廄牛廄,以酬謝諸物神祇降賜豐年。
【補冬】
立冬食俗。到了立冬這一天,家家戶戶宰豬羊雞鴨,或購買海鮮如魚、鱉、鱘等物於立冬時辰食之,據傳最能補益身體。雞鴨一般合四物(當歸、熟地、川芎、杭芍);牛羊多合黃芪、當歸、桂枝、生薑等食。進補食物因地而異,但強身增力的目的則是一致的。
【采塵】
也叫撣塵、除塵、除殘等等。采塵,即歲末大掃除,一般在臘月下旬進行。取長竿一支,末端紮春草一捆,新掃帚一把,金橘一束,舉之撣拂,將屋內灰塵、蛛網等汙垢之物采淨,同時洗刷牆壁、床廚桌椅、被褥衣物,取意除舊布新,幹幹淨淨過新年。南宋吳自牧《夢粱錄》雲:“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此俗起源甚早,代代相傳,直至今日,遍及全國各地。采塵時間,據清代顧祿《清嘉錄》載:“或有在(臘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此後,多在十二月中下旬任擇一日,采塵的規模更廣更全麵。此俗迄今猶存。
【做尾牙】
歲末祭祀習俗。每逢月之初二、十六要祭祀“土地公”,稱“做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是日,各家各戶皆備魚肉菜肴享祀土地神。商家以土地公為保護神,為求新年大吉利市,敬奉尤豐。享祀後設宴款待其夥計,並確定來年夥計的去留。此俗與四川的“倒牙”同,該地民家商鋪,平日少有酒肉,唯“倒牙”極豐盛。為什麼叫“牙”?古代官署稱牙門,如縣牙、府牙,後又寫成“衙”。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謂,節度使藏節之節堂,“每朔望之次日祭之,號‘衙日’。”用祭餘餉其衙役,想必也是完全可能的。後遂沿用於市肆。《西昌縣誌》雲:“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名‘倒牙’。民俗儉約,常食無肉,每月初二日、十六日酒肉豐腆,祭神後牙沾其潤,通名‘牙祭’。”正月二日則曰“起牙”。倒牙後,街市乃售新年各物。
【送神】
禮神習俗。俗傳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人間諸神不再受理俗事,皆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是日晚,各家備蔬果菜肴上供,同時備一張“神馬紙”焚之,讓諸神騎馬上天,謂之送神。
【貼春聯】
除夕,家家戶戶用紅紙書寫吉祥聯語貼在門柱上,謂之貼春聯。有門必貼,無論大小。穀囤、米缸等亦貼“春”,貼“福”或貼“五穀豐登”等字樣的菱形聯葉。春聯起源很早,古時叫桃符,即以桃木刻人形掛於門旁,用以鎮鬼避邪。古人以為桃木味辛氣惡,為五木之精,能懾鬼壓邪。五代十國後蜀皇帝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寫桃符板,以其對仗不工,自命筆題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我國第一副春聯。唐宋時,春聯已盛行民間,當時門戶仍掛桃符,宋朝王安石《元旦》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新桃”就是新題的“桃符詩句”。至明代貼春聯蔚然成風。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式改桃符為春聯。明太祖建都南京,除夕傳旨,命侍者公卿士庶家家門上貼春聯,取代前代的“桃符”,並微服巡察。於是貼春聯之俗蔚成風氣,遍及大江南北,相沿至今不衰。春聯之所以書寫在紅紙上,是因原來刻桃木是紅色的,紅寓吉祥意。明清以後,張貼對聯不限於春節,婚喪喜慶也用對聯,宗祠廟宇、亭台樓閣、商肆黌舍、名山勝跡等都可見對聯,其應用之廣,為各種文體之冠。晉江有所謂的白頭春聯,即對聯頂端仍留著二寸左右的白紙額頭。相傳清兵入閩,晉江人抗拒剃發,被殺者甚多,因此喪家皆貼白聯,官府不許,強製貼紅聯,並以違者殺頭相脅,人們不得已改用紅聯,頂端留白,以示抗議,後沿襲成俗。另有丁憂春聯,喪家守製期間,春聯分別用綠、水紅紙書寫,第一年用綠紙,第二年用水紅紙,聯語均為哀悼懷思之句,至第三年喪服滿才複用紅聯。
【貼紅錢】
紅錢,亦稱紅千,或紅箋。春節吉祥飾物。除夕貼春聯時,同時貼於門楣上。此俗宋時已有,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有記載。清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雲:“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於門前,與桃符相輝映。”現在晉江民間所用的長方形紅錢,長尺許,寬六七寸,周鐫圖案,中有“五穀豐登”之類吉祥語,下呈穗狀,與《燕京歲時記》的記載大體相同。
【貼門神】
新年粘貼在門上的神像,用以驅邪鎮鬼。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簡化在桃木板上畫門神像,貼在門上,再後來又簡化隻寫門神神荼、鬱壘的名字。《風俗通》載:上古時候,有一對叫“荼”和“鬱”的兄弟二人,住在度朔山上的一株大桃樹下,專門管理眾鬼。若有惡鬼害人,“荼”和“鬱”就用葦索把它綁住,拉去喂虎。俗信有神荼和鬱壘守護門戶,大小惡鬼就不敢入門為害。此後,擔當門神這角色的人漸漸多起來,凡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均可充任。傳說唐太宗病時,夜間常聽殿門外鬼叫,於是,秦瓊與尉遲敬德每夜戎裝立於門旁守衛,鬼果不敢至。於是太宗命畫工繪其二人圖形,掛於宮門左右,以鎮邪祟。又有畫傳說故事人物像的。相傳唐玄宗曾於病中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食,自稱名鍾馗,生前應武舉落第,死後決心要消滅天下妖孽。玄宗病愈,命畫工吳道子畫成圖像,除夕懸於門首,謂能驅邪。除此,成為門神的還有三國時名將關羽、張飛等。
【貼福】
新年,人家分別用大中小紅紙書寫“福”字,貼在門戶、牆壁、箱櫃、缸甕等處,意在招致福氣,百福盈門。常見有“福”字倒貼,俗謂福到。
【敬字亭】
舊時晉江城鄉建有一種叫“敬字亭”的小亭子,作為收拾和焚燒字紙之用。相傳古代倉頡造字,文昌帝君總管文事和世人功名利祿,是文字之神。隨便撕字紙,丟字紙,踐踏字紙,都是對神侮辱。於是,識字和不識字的長輩都教示兒孫們要愛惜字紙,把字紙收好,拿到敬字亭燒化。如此世代相傳,久而成俗,體現對知識的尊重。
【過年錢】
過年錢,亦稱壓勝錢、壓歲錢、守歲錢、壓祟錢等。除夕,父母伯叔諸長輩給孩子們過年的錢,稱過年錢。此俗曆時久遠,至今仍存。原是古代兒童的一種飾物,形同錢幣,上有文字或圖案,是用以壓邪的。多取銅錢百枚,串以紅繩,掛在胸前,寓長命百歲意。舊時人們認為孩子身心發育不全,易受邪侵,故於過年時以錢幣壓之,帶有迷信色彩。後來用紙幣,則用紅紙裹之,以示吉利,有長輩對下輩的關愛之意。
【過年飯】
歲節風俗,亦稱“隔年飯”。除夕,取瓷壺一個,環壺係以紅繩,撈米飯盛於壺,上置紅橘、紅棗、紅蛋和點紅的年糕、芋頭等物,插上用紅紙剪貼的春枝,擺在房中或供於廳中祖龕前,寓五穀豐盛、年年有餘、子孫興旺之意,也增添新年喜氣。此俗南北方均有。《清嘉錄》、《荊楚歲時記》等書對此均有記載。
【點通宵】
節俗。從晚上至天亮叫“通宵”,舊時晉江人借“通宵”為大紅燭的代詞。除夕至正月初五,居室夜夜點燈徹曉,名曰“點通宵”。通常用瓷碟作盤,插上紅燭燃之,窮家有用燈火碟盛油點燈的。燈不能熄,夜不能黑,有光明普照之意。
【炊糕】
年節食品。此俗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起源極早,兩千年前已有記載。《周禮·天官·籩人》雲:“羞籩之實、糗餌粉糍”。餌,糕也,搗黍為之。多用黍粉或糯米粉加糖製成,因性粘,故北方稱粘糕。粘與年諧音,糕與高諧音,有祈祝新年五穀豐登,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晉江所做的糕與此不同,不用黍粉,而用粳米粉加糖發酵,裝在一個個大中小不等的杯子裏,置蒸籠蒸熟,糕麵像花開似的裂成三、四瓣,再點上小紅印,好看極了。此物可齋天祀神敬祖先,也可饋贈親戚朋友。
【辭年】
《泉州府誌》:“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是日午備菜肴祭祀祖先,同時,擺香案於廳口祈年拜天,並攜筵碗出入大宮小廟敬奉諸神。至夜,陳酒饌於門外焚香祭路,此謂辭年。這一天,還有下輩給長輩拜祝,尊長給兒輩過年錢等,均含辭舊迎新之意的習俗。此俗宋代已有。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除夕)家長幼畢拜,已,各自拜,曰辭歲。”清代顧祿《清嘉錄》:“卑幼行禮於尊長,以別歲,俗稱辭年。”
【圍爐守歲】
年節習俗。《泉州府誌》:“除夕……設酒席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長幼圍爐歡聚,嚼食瓜果,品茶閑聊,挑燈遊戲,通宵不寐,以示挽留舊歲,迎接新年,祈求多福長壽。此俗古時已有,遍及南北方,今仍不廢。唐太宗李世民《守歲》詩雲:“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是日皇帝守歲宮中,召群臣侍宴。朝野處處有庭燎、歌舞等活動。宋代此風更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明清守歲之俗更盛。明沈榜《宛署雜記》雲:“宛俗除夕,聚坐達旦,有古惜陰之意。”圍爐守歲有守至夜半,也有守至天亮,而後放鞭炮,鳴鑼鼓,以迎新歲。此俗現仍流行,家家戶戶在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是近年一個新的主要內容。
【貼春牛圖】
所謂春牛圖,即一種繪有芒童鞭牛的圖文並重的年曆。芒童頭紮雙髻,身穿短衣短褲,手執鞭,或立牛側,或騎牛背,意為祈春。晉江所見春牛圖為清代泉州著名曆學家洪潮和及其後代印製的,以淺紅色紙一張,劃為六截,中作元日朝賀像,兩旁分十二個月,下為值歲神春牛太歲。春節前貼在牆壁顯眼處,以占新年氣候年景。自掛曆流行後,春牛圖即漸消失。
【封井】
此俗古已有之。一般是除夕傍晚,家戶把過年的水挑滿缸後,置果蔬糕餜於井欄上,焚香祭祀井神,蓋上井蓋,不再挑水,稱“封井”。農曆初一或初二,再享祀井神,開蓋汲水,稱“開井”。古人惜水如油,愛水如命,對水的崇拜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