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歲時節令(2)(2 / 3)

【雄黃酒】

五月節風習。這種酒以少許雄黃,或以菖蒲末拌雄黃入酒製成。可飲用,也可外用和噴灑被帳牆壁,意在禳瘟驅毒。雄黃味辛溫有毒,具燥濕、祛痰、殺蟲之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切細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麵頰耳鼻,並揮灑床帳間,以避蟲毒。”舊時每逢端午晉江家家戶戶亦製作雄黃酒,多用於給小兒塗抹麵頰耳朵。

【燒蒼術蟬蛻】

五月節俗。五月初五,人們從藥店買來芳香化濁去濕的中藥蒼術、蟬蛻、白芷等藥,置炭爐上,在房內焚燒,可驅蚊蟲,辟疫祛毒。全國許多地區有焚蒼術之俗,但多在除夕夜焚燒。此俗甚古,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即有燒蒼術、宣鬱氣、助陽德的記述。

【做半年】

傳統歲時風俗。農曆六月十五日謂之半年節,時家家戶戶備三牲五果敬祀天公,以求合家平安。據考,“做半年”源於清光緒年間,時京津一帶瘟疫流行,死亡者眾,傳有神仙點化,言非“做半年”不能消災,故有此俗。晉江“做半年”之俗,始於何時何因不詳,可能亦與瘟疫流行有關,後來約定俗成,意在齋天祈福。

【七月半節】

即中元節,亦稱鬼節,時為農曆七月十五日。舊時道家以此日為地官赦罪之辰,有齋醮法事、祭奠祖先等活動。《修行記》雲:“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晉江舊俗,時屆七月半節,各地豎起魂幡,掛起冥燈,貼黃榜告示普度時日,在宮廟前高搭“普度壇”,擺筵碗祀神祭鬼,牽超度亡魂,並由道士作法,主持祭儀。此俗久經演變,成為各鄉裏各境鋪輪流普度的風俗。

【起燈腳】

祭祀節俗。俗謂七月初一開鬼門,各家各戶備五味碗“犒兵”,同時點一盞書有“普度陰光”的路燈,懸掛家門口,為那些掙紮在荒郊曠野的孤魂野鬼照明引路,好到陽間享用供祭。此俗疑從盛行於宋代的“放河燈”衍化而來,與“放河燈”意同。宋吳自牧《夢粱錄》雲:“七月十五日……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古時“放河燈”在七月十五日。晉江“起燈腳”則從初一至三十日,家家戶戶夜夜點路燈,燈內點燭燈外點香,一個村有百盞至千盞之多。

【普度】

“普度”之名,意為普度眾生。晉江的“普度”由佛家的“盂蘭盆節”、“鬼節”演化而來,與廣西等地的“施孤節”相似,即通過點路燈、焚紙船、做齋醮等迷信活動,超度亡靈,拯救孤魂野鬼。

《盂蘭盆經》載:釋迦大弟子目連,因其母青提夫人惡待僧人,死後被打入地獄餓鬼道受苦。為此,目連向佛祖求助,得指點,於七月十五備百味五果盛於盂蘭盆中,供養十方僧眾,母得解脫。

盂蘭為梵語音譯,意為救倒懸。盂蘭盆即為救倒懸的器皿。此俗後來演變為民間追薦先祖亡靈的祭奠儀式。盂蘭盆節南朝時已有,唐時盛行,宋以後更有夜於水次放燈,演《目連救母》劇之舉。宋代晉江中元節官府祀神即有“俾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而歿者無厄幽沉滯之悲”的內容。明以降,倭寇為患,百姓慘遭殺害,時為祭祀陣亡的官兵和在戰火喪生的生民,中元節漸發展為極具迷信色彩的普度。後不局限於七月十五中元日,而是自七月初一“起燈腳”至三十日“倒燈腳”,全縣數百村落按日輪流,甚至延長到八月。輪到普度的村子家家戶戶要盛筵祭祀,筵設上下二席,上席敬神,下席敬鬼,還要點路燈,燒冥紙和普度馬等供鬼魂享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認識的改變,此俗漸廢,但未全消亡。

【水普】

水普是普度的另一種形式。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元節“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曰放河燈”。又於中元夜,“縛煙火作鳧雁龜魚,水火激射,至萎花蕉葉”。新橋(順濟橋)溪邊等地,則於九月十日間作盂蘭勝會,以超度溺水而死的亡魂,備辦三牲五果,佳肴美酒,糕粿龜包或演戲祭祀,同時剪紙衣,焚紙錢,放水燈於溪墘,叫做水普。城外沿溪墘各鄉水普日期由各鄉自定。

【過關限】

所謂“過關限”,就是鄉裏主事人在本村宮口、廟埕豎立一個以紅紙紮成的城門形狀的“關隘”,俗稱“關限”。屆時,關隘旁有道士手搖銅鈴,口中念念有詞,本村的孩子各揣一個蛋和“替身”走過關隘的門,並吃下紅蛋丟掉替身,這就叫過關限,據說過了關限可在新的一年能消災納福。

【倒燈腳】

祭祀節俗。亦稱“關鬼門”。時在農曆七月三十日。此日,在陽間的孤魂野鬼要回冥府,家家戶戶備菜肴“犒兵”禮送,焚化路燈,結束普度,俗謂“倒燈腳”。

【七夕】

傳統民間節日。節期農曆七月初七。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由於所在方位特別,一年中隻七月初七相遇一次。據此,先民把它演化成一個淒美動人的人神故事。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載:織女為天帝孫女,能織造雲霧綃縑之衣,天帝憐其獨處,把她嫁給河西牛郎。婚後因廢織事,為天帝拆離,每年隻準七夕相會一次。這個傳說在流傳中又有不少變異,最普遍的傳說是:人間的牛郎,與天上的織女結為夫婦,男耕女織,夫唱婦隨,生活美好。後為王母破壞,未能長相廝守,隻許七夕一會。故事起源甚早,《詩·小雅·大東》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句。漢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描述已見牛女故事的雛形。同時又出現鵲鳥搭橋渡織女的傳說。後來有據此衍化的一係列節俗活動,如漢代的穿七孔針,晉代的祈求牛女賜福,唐宋時期的乞巧等等,晉江的七娘生,拜七娘,更是別有特色。

【牛郎織女相見】

傳統節俗。七夕,人們在埕中或在戶外置幾筵,設果蔬,遙看銀河,講述牛郎織女故事。相傳當兩星靠近時,常見天空有奕奕白氣或光耀五色,乃為牛女相會之征候,時可祈求賜福。過後常有小雨,為牛女揮淚而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風土記》已有此記載。

【穿針乞巧】

七夕節俗活動。農曆七月初七夜,月下置香案,備針線、瓜果之屬,祭拜織女,以乞針藝智慧。是時,人家女子持彩線對月貫穿針孔,先穿過者,叫乞得了“巧”。此俗古老,漢代即已形成。《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魏晉南北朝時,此俗進一步完善。《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晉江舊時也有穿針乞巧之俗,旨在拜織女,乞女紅針黹。

【七娘媽生】

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在晉江又是“七娘媽”誕辰之時。晉江人奉織女(一說是與董永結為百日夫妻的織女)為世間眾孩童的保護神。初七清早,主婦們把胭脂凸粉用紅髻索紮好,拋屋瓦上,讓喜鵲銜送給織女梳妝打扮。相傳,天帝原允許牛郎與織女七日一見,不料喜鵲錯傳旨意,報說一年一會。因此人人責罵它,罵得它頭毛盡脫,責罰它在七夕清早給織女送花粉。是日,家庭主婦房門口掛上“七娘燈”,供品有七種水果,七種花卉,七小碗糖果,七色甘味,這不僅因七娘媽有七位,而且因為“七”被視為吉祥數字。祀畢,焚燒“七娘轎”或“七娘亭”,讓“七娘媽”往回天上人間時乘坐。晉江人寄希望於神,把神的世界世俗化。

【新契】

所謂新契,就是孩子在出生後的第一個七月初七,拜“七娘媽”為契母(義母)。以求“七娘媽”庇佑,讓孩子健康成長。新契儀式與七娘媽生同,但更隆重。

【洗契】

所謂洗契,即子女到了16歲(虛歲)成年那年的七月初七,與七娘媽解除契約。到時除“七娘媽生”所備供品外,還要備一頂用竹篾彩紙製成的“七娘亭”,作為享祀七娘媽的祭禮之品。同時辦酒席宴客,並以各種果品禮贈親戚朋友。此俗與浙江一帶的“禮七姑”大體同,實際是成年的禮佛儀式。

【七娘亭】

一種祀神的彩燈。用竹篾紮成一個樓亭狀的骨架,外糊色紙,上插“八仙過海”等剪紙人像,中奉七娘媽。凡子女16歲,家長必置此亭,於七月初七禮敬七娘媽。也有子女未滿16歲,在每年七夕置一個七娘亭,設牲醴拜後燒化,直到16歲成年為止。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恰在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名中秋。節俗起源甚早,西周已有“祭月”、“迎寒”之舉,兩漢魏晉又有“賞月”、“詠月”之風,唐宋增加了“拜月”、“玩月”、“吃月餅”、“觀潮”等內容,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名中秋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玩月、啖月餅是中秋佳節的主要內容。元蒙本無中秋,入主中原後也接受此俗。明清兩代朝野大過中秋節,各種活動蔚為大觀。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如圓月意。還有拜月、聽香、放孔明燈等節俗活動。現在,中秋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傳統節日,祖國大陸、台灣及海外華人都在此夕賞月、啖月餅,共祝“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拜月娘】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月圓,晉江早有拜月之俗。月下擺香案,置月餅瓜果於案上,焚香禱拜。拜月者多為少女、兒童。孩子們還對月唱起歌謠“拜月娘,拜月姐;好頭毛,好嘴齒;吃赤肉,塞齒;吃肥肉,油滋滋。”

【賞月】

賞月,亦稱玩月。相傳此俗始於漢代,漢武帝造俯月台,名“眺蟾”。此俗唐初尤盛,唐玄宗建有“賞月台”,且有遊月宮的傳說。宋元明清賞月之風遍及朝野,長盛不衰。中秋夜,人無富貴貧賤之別,都有賞月之興。唐代,晉江第一個登科進士歐陽詹《玩月詩》雲:“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傳說明代翰林黃誌清,在故鄉安海為其妻邱應儀小姐建“聽月樓”,夫妻賞月於其上。邱小姐賦《聽月》詩雲:“夜靜樓高接太清,倚欄聽得十分明。摩空輗軏冰輪轉,搗藥鏗鏘玉杵鳴。曲唱霓裳音細細,斧侵丹桂韻丁丁。忽然一陣天風鼓,吹下嫦娥笑語聲。”晉江曆代騷人墨客,留下許多中秋賞月的詩作。至於不會做詩的平民百姓,也於門前屋後、瓜棚竹籬、桑間陌上、山邊水際步月玩月,不失月夕取樂之趣。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大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吃月餅】

中秋節食俗。餅如中秋圓月,故稱月餅。據傳此俗始於唐,唐高祖李淵把吐蕃商人晉獻的圓餅,在中秋夜分贈群臣道:“應將圓餅邀蟾蜍。”於是君臣月下賞餅,成為美談。宋以後,中秋啖月餅盛行民間,千餘年來已成節俗。明清啖月餅之風甚盛,且月餅品種日益繁多,花色日趨多樣。此俗至今猶存,盛於往昔。市上各種包裝精美的月餅,成為節日的饋贈品。

【吃番薯芋】

中秋節食俗。是日中午,家家戶戶蒸番薯芋,炒米粉,禮敬神明,祭祀公媽,然後全家老少共進午餐。俗謂“吃番薯芋,才有好頭路”(閩南話“好頭路”即好職業,好生意)。又雲:“番薯肉黃,是金;芋頭肉白,是銀”,寓堆金積銀、生財致富之意。

【博狀元餅】

中秋節俗活動。博狀元餅由來不詳,說法不一,多屬附會。此活動最晚明代已有。博餅時間為中秋節夜,所博月餅大小不等,共63個,其中有狀元餅、探花餅、榜眼餅各一,會元餅四,進士餅八,舉人餅十六,秀才餅三十二。博時,每人輪流用骰子六顆擲入碗中,各視其點數,以博取各類科名的月餅。奪得狀元餅者,眾人鼓掌喝彩放鞭炮,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中秋點塔】

僑鄉節俗。每逢中秋節夜晚,無論星月皎潔,還是風雨淒迷,永寧僑村一帶,村人高舉火把,登上濱海的寶蓋山,在獨立山頭的姑嫂塔周圍,把一支支火把從塔的底層一直插到塔的最高一層,整個塔頓時火光灼灼,烈焰熊熊,經久不滅,照徹夜空,近看像一株高大的火樹,遠看像一個燃燒不熄的火球。此俗始於何時不詳,據生於晚清的老人說,此舉意在使去國離鄉、漂洋過海、遠羈殊方異域的天涯遊子,能在中秋夜看到故鄉的山,故鄉的塔,想到故鄉人佳節思親,盼望歸舟,不再重演姑嫂抱石築塔、登塔望夫、墜海身殉的曆史悲劇。

【放孔明燈】

中秋節或其他喜慶節日夜,晉江有放“孔明燈”之俗。燈的製作方法是,先用竹篾紮成一個半球形的高大的骨架,然後用一種韌性的紙把它糊成一個密封的大紙罩,紙罩的下麵用鉛線織成底架子,架上點燃油枝,球內漸漸生發上升力,徐徐騰空而起,有如一顆新星,在遙遠的天際與眾星朗月交輝。

【放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