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
迎春舊俗。立春日,郡縣長官(郡守、知縣),用長24寸的柳條(名為春鞭),鞭打泥塑的春牛,擊三下,後把柳枝交給吏、民輪流擊之,直至擊碎,以此振奮春牛,勸農勤耕。此俗最早見於《隋書·禮儀誌》,曆代沿襲不廢。晉江為泉州首邑,至清末還有迎春、鞭春牛的儀式。入民國,此俗漸廢。
【搶春】
迎春舊俗。鞭春牛完,人們爭搶擊碎的春牛土,謂之“搶春”。此俗甚早,唐代即見於佚名的《土牛賦》。舊時晉江舉行“鞭春牛”儀式後,亦有“搶春”活動。泥塑春牛遊街時,彩旗前導,兵勇護衛,官員後隨。進入“搶春”程序,常因爭搶傷人。據說能把春牛土搶回家就能納福消災,故萬眾爭搶。
【搭寮看山】
寮者,小屋也。農作物收獲季節,為防賊偷盜或野獸損毀,村民在山邊田頭搭寮防守。寮很簡單,兩條長椅,四五塊床板,搭一張鋪子,鋪上麵罩個半圓筒形竹編,可禦風擋雨。備有鳥槍、長刀,半夜巡山,作禦賊防身用。看山前要“犒兵”,以求神佑;收獲後也要“犒兵”,以謝神助。此俗雖雜有迷信色彩,但在當時對保護農作物的收成卻起著一定的作用。
【吃割稻飯】
水田區春秋二季稻子成熟,正是搶收搶播的大忙季節,家戶大人小孩都落田割稻,也常有鄰人互相幫工。午膳送到田間,菜肴豐富,新米飯、鮮菜湯,還有自家種的瓜、自家產的蛋、自家磨的豆腐和魚肉等,這就是“割稻飯”,比平日算是一頓好菜。若是豐年,加上豐收的喜悅,人人精神抖擻,田間陌上歡歌笑語。
【土礱】
舊時民間礧穀器具。土礱的體形與石磨有些相似,以竹編作圍,上下兩層,各填上赤土,密密鍥進竹木為齒,稱“土礱齒”,可磨穀去粗糠。旁邊配一“丁”字形的推手,稱“礱鉤”,末端置一小鐵柱。使用時以礱鉤上鐵柱扣住土礱的木柄,雙手挨礱打圈,使穀殼和米粒分離,揚去穀殼(粗糠),再將糙米置於石碓裏舂成白米。
【戽桶】
戽水之具,在一種特製的木桶兩側上下各穿一繩,使用者兩人相對,左右手各執一繩,共以俯仰之勢,牽繩引桶,把水戽上高處。宋人沈與求詩:“水戽聯翩接渚涯”。
【戽櫸】
戽水之具,竹製,狀如鬥笠,有長柄可持,淺水戽水用。
【水車】
一種提水工具。又稱翻車、龍骨水車。相傳是東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畢嵐發明的。木製,車身狹長,內有安葉片的龍骨鏈條。用人力或牛力轉動轉盤,帶動鏈條,可以把水提到高處。《天工開物》載:“車身長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內用龍骨栓串板,關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畝,而牛則倍之。”晉江一地都用人力(兩人或四人)踩踏轉盤車水。
【風鼓】
《漢語大詞典》稱“風鼓”為揚穀器。即“利用風力揚除糠秕(粗糠和冇粟)的一種農業機械”。風鼓是用杉木製成高五尺多,長六尺多,中部上麵有一個上大下小四方形的漏鬥裝穀子,右邊有一個圓形的木箱,內裝可用手搖動十字形的四把風扇,當鬥中穀粒慢慢掉落時,經鼓動的大風一吹,粗糠或冇粟就被揚出風鼓外,飽滿的糙米或穀粒就順利地落在竹籃中。現在已被電力鼓風機所取代,用途更廣。
【桔槔】
汲水之具,往時晉江不近溪塘之地多開水井,井邊立石柱,上架長竹,一端懸汲水之桶,一端懸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提水。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就使用這種工具,傳說是伊尹發明的。《莊子》:桔槔,“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稻草人】
農耕風俗。流行於晉東南水田區。稻穀成熟期,農民用稻草紮成人形,披一條破衣,戴一頂破笠,雙手平舉,一手拿扇,一手舉旗,把它綁在竹木棍上,插在稻田中央,風來扇搖旗飄,使麻雀不敢飛來啄食穀子。
【造船】
晉江有很長的海岸線。先民們早就“習於水鬥,便於用舟”。
沿海村人多以捕魚為業。船是漁民的生產工具和安全保障。晉江造船曆史悠久,假如《西山雜誌》記載可信,最早可追溯到唐以前。唐天寶間東石富商林鑾從渤泥(今加裏曼丹)運來木材造成海船百艘,由此可以推斷晉江人造船網罟當是更早的事了。捕魚的船以中小型為多,在本地建造,東石、深滬造船業曆來都很發達,直到1949年後,晉江海運社還有三個造船工地。造船是大事,漁民很講究祭奠禮儀。要請星相師擇吉日,並設香案,擺上果酒敬拜祖師爺魯班,祈求造船順利。同時還要祭拜天地和龍王,祭告畢才能起工。千百年來,漁民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傳承著一套神秘的造船習俗。
【豎龍骨】
豎龍骨是造船的一個重要工序,一般都用整根的大杉木製成,因它是船的主心骨,必須經風浪衝擊,若大船一根杉木不夠,才用兩根接成。所謂豎龍骨,就是把製作好的船底的脊梁骨安放在地上。漁民視龍骨為船的靈魂,特別重視。要在龍骨前麵縛一棕片,意為“頭棕”,即出海豐收獲頭名。尾部紮一紅布,意為“尾紅”,象征漁業紅紅火火。同時在龍骨各節接榫處塞進白銀(或銅錢)、五穀、米等物,據說以錢開道能逢凶化吉。豎龍骨要擇良辰吉日,船主要備三牲、酒禮祀神、燃放鞭炮,還要給造船師傅送紅包,並宴請之,目的在於使師傅釘好龍骨,確保日後行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