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道教神話故事選粹【50】
楊麗娜 輯錄
一、武夷山“龍穴”仙話
在嵐穀鄉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神奇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方地界有一位姓楊的道士,不安心於觀堂的清修生活,終年雲遊四方,隨身攜帶著老父的骨灰匣,欲尋個天下一等的“風水寶地”,擬將先父的骨灰埋入,以求自己和家人得到蔭庇,飛黃騰達。
楊道士聽說江南一帶山高水秀,藏龍臥虎,頗有靈異之所,於是從中原一路而下,往東南方向遊山玩水,並處處留心觀察尋訪。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途中種種艱辛暫且不表。話說一日楊道士來到江西南部,但見武夷山脈連亙如浪,屹立雲天,好不驚訝——心中思忖此景中原何曾得見!他精神陡長,提氣輕履,飛奔上山,過分水嶺,按山壟走勢,尋尋覓覓進入了福建地界。
楊道士當下認真起來,放慢了腳步,走走看看,停停走走,仔細觀望山壟走向,似乎有一團紫氣在前方遠遠的天際,但又總是尋不到紫氣凝聚之地,他就這樣跌跌撞撞,捕風捉影地奔忙了兩日,不知不覺過了角亭進了大王峰地域,但見峰巒回環,溪水盤繞,一派神秘祥瑞氣象,似乎籠罩於紫氣祥雲之下,楊道士心中一驚,感到重大發現就在眼前!他在山中東突西奔,卻越來越困惑,像進入八卦陣一般,不辨東北東西,山壟眾多,時斷時連,如群龍彙聚,令人眼花繚亂,他感到從來不曾遇到過如此詭異的山水,他實在太累了,又饑渴難耐,於是來到溪邊飲水喘息。說來巧合,他恰恰是坐在水光石對麵的勒馬岩下,這正是武夷“洞天門”的地界,是行家看山尋源的最佳當口。他偶一抬頭,看到玉女峰與鐵板嶂之間溪水浩蕩,天寬地闊,宛如天門洞開,心中大驚,猛然想起當年師傅秘傳的“人山尋龍法”。其法曰:“入山先觀水口,如出西北,乾方必合寅戍火局,非丙龍即乙龍”!他知道自己多年苦苦尋覓的天下一等的龍穴就在附近……
楊道士正在如癡如醉,忽然水浪聲聲,隻見竹筏悠悠,竹篙輕點,一銀須長者從上遊飄然而下。楊道士入山已久,難遇路人,加之饑腸轆轆,正欲乞食,於是趨前拱手相喚。老人慈眉善目,親切祥和,係舟上岸,拿出幹糧對坐禮讓。吃著幹糧,二人東一句西一句地閑扯起來。見老者質樸率真,楊道士心中暗喜,於是向老者詢問山中物事。看似隨意,實則有心。不一會兒,從老人口中探知:老人姓趙,多年以打魚為生,雖說是不起眼的活計,但老人生活富足,因為老人打魚尋得一個秘密去處,那裏有兩個水漩渦,每天隻要向其中一個撒下漁網,便滿網魚蝦,早早到市上出售,中午便可回家休息。明日向另一漩渦撒網,亦是滿舟魚歸,日日如此,長年累月魚蝦不絕。楊道士久在道門,絕非等閑之輩,哪容得如此明顯的點撥。楊道士立刻明白那兩個水漩渦的玄奧!那就是當年師傅聽師祖所得。“天下最絕妙的龍脈之龍首的兩個鼻孔”,是“氣門”之所在!楊道士驚呆了!多少年來,許多高道僅僅聽說過此事,但卻無人奢望得見,想不到竟然真有此事!楊道士強作平靜,假裝好奇心,要去幫老人打魚。老人一下子反應過來,知道自己言多語失,怕秘密公開,鄉民都來打魚,斷了自己財路,於是再不開口,默然離去。
楊道士哪肯罷休,趕上死死拉住老人衣袖,軟磨硬泡,趙老漢愈發生疑,堅持不肯。最終楊道士也知道自己操之過急,欲速不達。百般無奈之下,隻得坦白相告,說那是兩穴天下難得的風水寶地,如能得之,則脫胎換骨,榮華無限。答應兩人各占一穴,兩家結永世之交……趙老漢聽後十分詫異,猶豫再三,最終勉強答應下來。趙老漢回到家中告知老伴兒,兩夫婦到山上祖墳,焚香跪拜再三,告知列祖列宗,恭恭敬敬取出先考骨骸,用上好的匣子以細軟包裹……
次日清晨,趙、楊二人乘筏朔溪而上,一路無話,轉瞬來到四曲大藏峰下的臥龍潭,經趙老漢指點,但見兩個明澈的水漩渦在晨曦下,紫氣蒸騰,波光炫目,好生神異!楊道士目瞪口呆,他知道這兩個龍穴左為“龍穴”,右為“輔穴”,生怕趙老漢搶了龍穴,故意平淡地說“這兩個龍穴,左邊是財穴,右邊是官穴——大大的官穴,你先選一個吧!”趙老漢是厚道人,爽快地回答:“我不認識幾個字,當什麼官兒,隻要不過窮日子就很感謝老天爺了!”不容分說“噗通”一聲,就把紅布匣子丟進左邊的水渦裏。楊道士大吃一驚,連連跺腳,後悔不跌,隻怪自己!天意如此,別無選擇,無奈地將背囊中的骨灰匣解下,投入右邊的水漩渦。
說時遲那時快,二人隻覺得竹筏搖晃,魚鱉亂跳,刹那間臥龍潭底隆隆作響。日光隱沒,天空烏雲四起,電閃雷鳴,風雨驟至,二人慌亂地撐筏靠岸,跌在灘上,心驚膽戰……一時狂風大作,潭水翻波,隻見一條白龍從臥龍潭底衝天直上,騰雲而去。空中傳來一聲天人大喝:“趙家天子、楊家臣”!
二、伏羲與先天
在極其遠古的時代,宇宙隻是混沌一團,沒有天沒有地,也沒有人。混沌的宇宙漸漸地凝聚,排起一條長蛇,這條長蛇就是最古老的大神伏羲。伏羲擺動著巨大的軀體,清理著混沌的宇宙。宇宙的塵埃都被伏羲吸引到他的軀體上來了,宇宙慢慢變清了,於是有了天,伏羲有時就將身子卷成一團,宇宙的塵埃也就聚成了一團,這一團越聚越大,於是有了地。
有了天和地,伏羲在天上時,他便將身體的一部分舒展開來,這便是雲層。伏羲的身體擺動時,雲層也就翻滾起來,擺動時發出的聲音和光亮,就是雷鳴和閃電。於是就有了雨水落到地上,地上就有了溪流、湖泊和大海。自從有了地,伏羲在天上遨遊累了,就到地上來休息。
在還沒有天和地時,雲窩是伏羲常常棲息的地方。伏羲總是像雲霧一樣飄忽。伏羲降臨雲窩,雲窩便籠罩著雲霧。伏羲在雲窩樹了一個屏障,於是雲窩有了隱屏峰。伏羲向隱屏峰的峰腰一指,峰腰就有了一個大洞,這洞廣數丈,伏羲的精靈就化為人首蛇身的形狀,在洞裏棲息。以後天與地分開了,雲窩便留在地上。
直到現在,伏羲還常常到雲窩來棲息,因而雲窩常有雲霧聚散。當雲窩雲霧籠罩時,伏羲便來了;當雲窩雲消霧散時,伏羲便走了。
隱屏峰腰這山洞,有兩個洞名,一名伏羲洞,這洞是伏羲創建的,又從古至今是伏羲棲息的地方,當然叫伏羲洞。又叫先天洞,先天,局勢比天還早,就是說,還沒有天時,就有了這個洞。那時,伏羲在洞中歇息著,還忙著籌劃呢。他籌劃著將兩儀(陰陽)分開,讓宇宙有天、有地、有人。想著想著,他隨手用石塊排列起來,也就排成了陰陽八卦了。伏羲作的這先天八卦圖至今還在這一洞內。
三、伏羲與一字
遠古的時候,武夷山人居住在九曲溪南。那時候,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林,河穀幹巴巴的,沒有溪水。白天,太陽像火一樣烤著武夷山,山上的石頭都烤紅了。人們熱了,沒有地方躲藏,人們渴了,沒有水喝。夜晚,太陽落山了,寒風刺骨,大地冰冷,人們又凍僵了。
這時,天上的大神來到人間,他降臨到武夷山的靈岩,用手指指了三下,靈岩的岩麓有了三個洞穴,洞穴可以遮陽避風,太陽曬不到,寒風吹不進,洞中無寒無暑,人們以洞為家,得到了溫暖。
靈岩下的這洞穴,人們就叫伏羲洞。
伏羲為什麼要在靈岩下創建三個洞穴呢?原來伏羲用“三”來生萬物。“三”是多的意思。他讓天上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有太陽、月亮、星星,還有雲霧、雨、雪等等;他讓地上也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有人,還有森林、花草、飛禽、走獸等等。有了萬物,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解決。
那時候,沒有文字,人們要記事,隻好用繩子打結,可繩結打得多了,擱的時間久了,也弄不清楚結繩記事的具體內容了。
伏羲想,人是萬物之靈,光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是不夠的,要教他們識字。伏羲白天很忙,忙著繁衍萬物。人們白天也很忙,忙著解決吃穿。要教人們識字,隻有在晚上了。
夜幕垂空時,伏羲便降臨靈岩,他在這裏的一個洞穴裏教人們識字。最簡單的字是“一”,伏羲教人們識字是從“一”開始的。伏羲舉起一隻手指說:“一隻手指就是‘一'”。洞裏黑漆漆的,人們看不見伏羲舉起的一根手指,可每個人都有手指,也就知道‘一'的意思。
“‘一'字怎麼寫呢?”伏羲說著,用手指在洞裏向空中畫了一橫,“一字就是一橫”。
黑洞洞的洞裏,誰也看不見伏羲的比劃,誰也不知道橫是什麼樣子,也就不知道一字該怎麼寫。
伏羲想,洞裏這麼黑,洞外月亮是明晃晃的,要是有一線天光進洞就好了,對了,劈開山崖,月亮的光亮不就可以照進山洞來了嗎。
伏羲向上一躥,這個洞便成了通天洞。伏羲上天來到了玉京山,從倉庫裏提了一把白玉斧,回到靈岩,站在岩巔一斧劈下去,隻聽得山崩地裂一聲巨響,山崖被劈成一條大裂縫,月光從裂縫中照進洞裏。
伏羲又回到山洞,教人們識“一”字。
人們從一字開始,認識了文字。從此,人們把這個景點叫做“一線天”,把兩山崖的一線天光叫做“一字天”。
四、伏羲與二儀
武夷山一線天的東南,有一座山峰,叫三才峰。三才峰下的石門岩上刻有“伏羲洞”三個大字。這處伏羲洞有兩個洞穴,一個洞穴高大的像城門,名叫石門岩,岩頂向下濺落的飛泉,如向下撒傾的萬鬥明珠,這幽美的勝景,古人稱為“石門飛泉之勝”。另一處洞穴也是洞泉相依,卻又別有風姿,這處洞穴十分深長,泉水在洞底流淌。初入洞時,洞深寬高,越往裏麵,洞的地勢越高,洞身也漸漸狹小,洞的高處有個出口,隻容一人探出,出口處有一處飛泉,水簾般地撒落在洞口,景致幽深,這洞叫螺螄洞。
這處伏羲洞怎麼有兩處洞穴呢?遠古的時候,宇宙是混沌的,自從有了伏羲這一大神後,伏羲就想創造世界了。他破解了宇宙混沌這一千古之謎。原來,陰陽混合在一起,宇宙隻有單一的混沌了,他動手將二儀(陰陽)分開,清的為陽在上,都裝入一個高大的像城門一樣的洞穴中去。伏羲每天出去擺動著他巨大的軀體,口銜清的,身附濁的。一萬年後,宇宙就不再混沌了。伏羲就把裝在大洞穴中的清氣放出去,就成了天,再將小洞穴中的濁塵聚成一團,化成了地。
有了天和地,伏羲再將天上的二儀和地上的二儀分開。天上陽的,歸入白晝,將陽氣聚成了太陽;地上陰的,歸入了黑夜,將陰氣聚成了太陰,也就是月亮。那些小小的陰氣,也就聚成了星星。地上的陰陽也分開,陰的,化為母的;陽的,化為公的。
伏羲自己穿梭奔忙在天地之間,撮合著陰陽,繁衍著生命。當伏羲化為清氣時,就從地上騰起,於是地麵上有了霧,空中有了雲。當地麵幹涸時,伏羲又化為濁氣從空中降下,於是有了雨雪,滋潤著大地,這樣經過了億萬年,地上化生萬物,萬物之靈,叫做人。人也分為陰陽,陽的為男人,陰的為女人。
三才峰的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伏羲在這裏創造了天地人以後,就在三才峰下的這兩個洞穴裏,傳授本領給人。
他在石門岩中,教人識天文,從鬥轉星移,日出日落,來認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讓人懂得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伏羲又在螺螄洞教人漁臘,讓人掌握采藤結網捕撈和削骨磨石為箭射擊。
伏羲至今還和我們在一起,還在滔滔不絕地教導我們。那汩汩的流水聲就是伏羲的聲音,而濺起的水珠,都閃爍著伏羲的智慧。
五、彭祖與武夷山
武夷山,古稱荊南山,這裏原為洪荒之地。相傳,到殷末時,彭祖已活了整整七百六十七歲,殷紂王見他如此高壽,且兩眼炯炯有神,渾身充滿活力,一點也不見衰老。於是派采女向他求取養生之道和長生不老秘訣,商紂王得取後,便起加害彭祖之心,彭祖預算到紂王會害他後,便離京雲遊天下,一路艱辛,輾轉數千裏,來到荊南山,隱居在幔亭峰下,生二子彭武彭夷,茹芝飲瀑,遁跡養生。兒子成人的一天,彭祖脫掉袍衫,挽好褲腿,紮緊腰帶,穿上草鞋,帶著兩個兒子就往山裏去了,他們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做了九九八十一個美夢,繪出了整治荊南山的藍圖。父子三人腰紮刀斧,肩扛山鋤,在山上安營紮寨,劈山搬岩,引水改道,栽樹種禾,做奇弄巧,使荊南山開始了人類活動。白發白眉白須的彭祖,成了這山的開山始祖。
彭祖父子三人辛勤勞作,荊南山一天天改變著麵貌。孝順的兒子不忍心老父再上山勞累,便力勸彭祖歇息下來,此時的彭祖也有了返回蜀地彭山頤養天年的想法。臨走時,他給兩個兒子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鋤頭和一彎弓箭,囑咐兒子要日夜不停開山治水。兄弟2人不忘父托,起早貪黑,奮力開山疏水不止,經年累月,不知吃了多少苦,經曆了多少磨難,終於開辟出了山北、山南、九曲溪,造就了九十九座岩,豎了三十六座峰,鑿了七十二個洞,開了一條九曲十八彎的溪,栽下許多花草樹木、壟壟岩茶、稻穀和果樹,養了稚鳳麋鹿,蓄了獅虎龍蛇,終於把這裏的山山水水裝點成了人間仙境,使這裏的百姓過上了雞犬相聞、安寧幸福的日子。
彭武、彭夷死後,人們為報答他們的恩情,為了紀念這對開山有功的兄弟,便以兄弟2人的名字重新命名此山,稱荊南山為武夷山了。
六、龍景潤百姓
李良佐到武夷山修持,南唐元宗李璟為禦弟修建了會仙觀。會仙觀建在武夷天柱峰山麓,李良佐在會仙觀棲居,每天登上天柱峰山巔,在投龍洞旁修煉丹功。
有一天,李良佐煉好丹功,正要下山回觀,忽然聽到草叢中有滋滋響聲,循聲望去,草叢中有一條金色小蛇。這小蛇身上傷痕累累,流出的鮮血把周圍的小草染得斑斑殷紅。小蛇見到李良佐來到身旁,抬頭示意,向他求援。李良佐見小蛇可憐,輕輕捧起,放在袖中,帶會仙觀。到了觀裏,李良佐采來醫傷藥草,小心地幫小蛇洗淨傷口,敷上草藥,又擠來牛奶,哺養小蛇,在李良佐的精心照料下,小蛇傷口迅速愈合,渾身金燦燦,越加可愛了。
李良佐把這條小蛇稱為小龍,時刻帶在身旁,忙碌時,讓小龍伏在袖中,空閑時便從袖中取出小龍把玩。小龍對李良佐唯命是從。李良佐說:“小龍,出來。”小蛇就從袖中竄了出來。李良佐說:“上肩。”小蛇就從李良佐的手臂纏繞著上了肩膀。李良佐說:“親親。”小蛇就會吐出蛇芯在李良佐麵頰上舔舔。小蛇還對李良佐的手勢心領神會,李良佐手指一打圈,小蛇就盤成一團。李良佐手掌一揚,小蛇就向前飛躥。李良佐手向袖口一招,小蛇就遊進袖中。武夷鄉親們看了蛇的表演,對小蛇這樣通人性十分驚訝,李良佐對小蛇更是愛不釋手。
三年以後,一天清晨,李良佐一邊品著武夷香茶,一邊又招出小蛇。小蛇從袖中遊出以後,不等李良佐開口示意,便向李良佐拜了三拜。李良佐從小蛇目光中看出小蛇正在向自己懇求什麼,李良佐輕輕地撫摸蛇頭,慰藉它。小蛇突然說起話來:“恩師,你取名叫我小龍,不錯,我是小龍。三年前在雲天之上,我被大雕所傷,你救治了我,收養我,恩重如山。你的恩情我當終身相報,隻是我身為龍種,應該遨遊在海闊天空,為百姓廣布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