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道教古宮觀及遺址【49】
樂裕賢 俞建安 執筆
黃勝科 李崇英 重勘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內道教宮觀、庵堂,據各代《武夷山誌》記載,累計近百處,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秦漢時期,武夷山鄉人及企求仙道者,往往選擇高崖洞穴修煉,居穴天成,稱之為“仙窟洞府”。晉唐時期,道士在山洞中構建觀院,將人工斧鑿和自然洞穴融為一體,洞內觀院居高而築,外垣木牆、內置木樓、上覆巨岩、庵室典雅、境界幽深、無寒無暑、風雨不侵。唐以後觀院建築有一定規模,大都設於平川和洲渚間。宋、明兩代道教宮觀、庵堂見於文字記載的達數十座,這些宮觀、庵堂大多崔嵬宏大、莊重雄偉,有的還成為全國聞名的“名山巨構”。
一、天寶殿 二、武夷觀 三、會仙觀四、衝佑觀 五、衝佑萬年宮
坐落在大王峰東麓的武夷宮。漢武帝時曾遣使設壇祭祀武夷君,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始在九曲溪一曲洲渚間創建屋宇,稱天寶殿,用以祭祀武夷君。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909—925年在位)賜錢增建,更名為武夷觀,主祭武夷君,兼祀武夷諸仙。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璟為禦弟李良佐辭榮入道,至武夷山修煉,賜額將武夷觀改為會仙觀,將觀址由一曲洲渚移建大王峰東麓,並將方園一百二十華裏劃入道觀管理。
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宋真宗崇道,禦書“衝佑”匾額,賜給道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下詔“宏廣觀基、增修屋宇”,增建了三清殿、漢祀亭、拜章台、玉皇閣、禦書閣、觀妙堂、橘隱堂、法堂、東西廊廡、歲寒軒、竹間軒以及偏殿、附屬庵堂、山門、牌坊、亭榭等屋宇三百餘間,占地麵積達數十畝,成為當時全國六大名觀之一。紹聖二年(1095年),宋哲宗下旨擴建宮觀,並改會仙觀為衝佑觀。元符元年(1098年),宋哲宗又下旨賜錢八十萬、田十頃。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由被宋理宗封為“金門羽客”的著名道士江師隆(?—約1245年)主持擴建,又增廣殿宇,增建清虛、存心、靜廉、靜隱、真隱、深靜等六堂和持正、存正、中和、正善、賓雲、清隱等六院,宮觀煥然一新。
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稱衝佑萬年宮。明代又改稱為衝元觀。明正統四年(1439年)七月遭受水災,隨之又遇兵燹,宮觀頹敗。天順至成化間(1457—1487年)屢有增修,但規模已不如從前。弘治十八年(1505年),道士詹文皓募捐增修。嘉靖四年(1525年)又受火災,第二年由衝元觀提點詹本初主持修複擴建,依次鼎新擴建了玉皇閣、十三仙殿、三清殿、法堂、山門、兩廊等建築,曆時兩年餘,重新恢複舊貌,再煥“名山巨構”光彩。整個宮觀的結構是:正中前方是牌坊,依次是洞天門、望仙橋、拜章台、二門、漢祀亭、三清殿、賓雲亭、玉皇閣和法堂,另有東西二廊、東西二道院和持正院、賓雲院、中和院、存正院、正善院、清隱院以及其他的堂、祠、軒、廡等。洞天門上懸“升真元化洞天”匾,門旁有坊,上懸宋代學者遊九言大書的“武夷山”三字。二門上懸“敕賜衝佑觀”匾。漢祀亭、拜章台是明朝每年中秋節祭祀武夷君之所。法堂右供祀李良佐為開山之祖,後人又將江師隆和詹本初迎入法堂分置李良佐的左右,以感謝二人重修衝佑觀(衝元觀)之功。清代供彭祖父子三人。
自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起至天啟末年(1627年)止這70年間,衝元觀兩側又增建了奉祀先賢祠堂九座。清代又增建了殷公祠和群賢祠,使這片地區形成一處巨大的宮觀建築群,後人故將這片地區統稱為武夷宮。
清以後,由於道教衰微,武夷山道教也受到影響,雖偶有增修,但宮觀難免頹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黨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在武夷宮興建贛粵閩湘鄂“剿匪”軍東路軍陣亡將士墓,拆毀了絕大多數宮觀建築,僅留萬年宮、三清殿及少部分單體建築。
1949年以後,宮觀內道教活動漸趨停止,民國時期建的將士墓及建築全都被拆毀,僅有地方史籍的文字記載。“文化大革命”中,道教活動完全中斷,神像全被砸毀,觀室被占用做茶葉收購站。景區開發後,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前身)於1988年拆除原留下的萬年宮木結構建築,並按宋代建築風格,於1988年至1990年重建,為混合結構,仍稱萬年宮。規模為一主殿,兩側為廊,前有大門,四周圍以牆,占地麵積2270平方米,建築麵積885平方米,當時造價137.5萬元。建好後布置為朱熹紀念館。2001年,武夷精舍建好後,朱熹紀念館遷入武夷精舍,萬年宮布置為武夷山曆代名人館。萬年宮院內有兩棵桂花樹,樹齡800餘年,相傳為朱熹所栽,現稱為宋桂。
六、三清殿
坐落在武夷宮中心位置,重簷樓閣式建築,原屬衝佑萬年宮的主要組成部分。建築莊重軒麗、氣勢雄偉。布局為二進院落,前山門為廊廳,廊廳至正殿留約2500平方米空地,空地沿中軸以條石砌甬道,甬道兩旁建碑亭各一座,亭內立柳永、辛棄疾詩碑。正殿為樓層建築,麵闊五楹,進深三間,原供奉“玉清、上清、太清”神像。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1893—1987)在武夷宮設蘇皖臨時聯合政治學院,將此殿辟為講堂。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黨省政府主持修整並改為中山堂。
景區開發後,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前身)於1985年對主殿、亭子進行了維修和改造,並重建了永樂觀,恢複原稱三清殿。現圍牆內有一主殿、兩個亭子和作為廊廳的永樂觀建築,均為木結構建築,占地麵積4591平方米,建築麵積分別為609平方米、93平方米、71平方米。其餘空地除道路外均綠化。在門廊前,1983年重建了一座8米高的石牌坊,牌坊額上書“漸入佳境”,並有楹聯三對。維修、改造後的三清殿,暫作為武夷山國際蘭亭學院和名家讚名山陳列室。2004年9月,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將三清殿布置為柳永紀念館。
七、觀妙堂
衝佑觀附建,位於現茶觀後半部。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專供知名學者、官宦留宿之所。北宋戶部侍郎李彌遜(1085—1153)曾在此留連,並題詩於壁,詩曰:“人間何地寄衰翁,偶到神山一葦中;可是仙居謝逋客,船頭無處避剛風。溪口回舟未忍移,淨坊聽雨坐題詩;餘齡倘有尋真路,試與披雲問鳳兒。”朱熹對其詩極為讚賞,特請匠人把它刻在壁上,並書跋一同刻壁。
八、橘隱堂
衝佑觀附建,位於現茶觀前半部。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為著名道士陳洪範建,堂的周圍遍種橘樹,自命為橘隱,白玉蟾為堂書匾。白玉蟾對橘隱堂特別感興趣,並為之書《橘隱堂記》,記文中有:“橘成林,橘成林,一畝白雲空翠深。空翠深,中有仙翁抱一琴,人誰知此心。”可以想見,這橘隱堂環境的幽美、韻趣無窮。
九、清虛堂
衝佑觀附建。具體位置無考。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專為著名道士居止之所。白玉蟾常留宿此間,朱熹亦曾在此留宿。白玉蟾在留宿時題詩道:“月移花影來窗外,風引鬆聲到枕邊。長劍舞餘烹茗試,新詩吟罷抱琴眠。酒醅初發青螺髓,香篆常燒紫馬鞭。九曲溪頭衝佑觀,清虛堂裏有神仙。”朱熹也題詩說:“陰靄除已盡,山深夜還冷。獨臥清虛堂,不眠思耿耿。”其清靜幽絕,讓人心動。
十、會真觀 十一、仙宮廟 十二、仙君廟
會真觀坐落在武夷宮原衝佑觀東側,初時是鄉人為紀念幔亭招宴而設的祠社,名為同亭,取同宴幔亭之義。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禦賜匾額“會真”,故改建為會真觀,又稱會真廟,主祀魏王子騫和他的從神潘遇。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道士裴洞清和鄉民裴貴甫、楊伯留等主持,募捐重建,增建仙宮廟、仙君廟和文昌閣等,計屋宇三十餘間,規模寬宏壯麗。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崇安縣令林一煥,迎請仙人徐熙春遺蛻到觀祈雨,得應,又增建會仙樓。清以後,該觀與衝佑萬年宮融為一體,統稱武夷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陽至崇安公路從此經過,拆毀大量建築。景區開發後,此處建風雲聚會及升真驛等建築。
十三、萬春庵
坐落在大王峰東南麓禪岩之下,又名常清庵。始建於北宋間,曆代有修葺,清代中葉頹廢。20世紀80年代將舊址辟為萬春園景點。
十四、止止庵 十五、熙頤居
止止庵坐落在大王峰南麓、水光石後。這是一處三麵峰抱一麵水環的山間穀地,較武夷山其他眾多的穀地更加精致而神秘,道家一貫視為修道最佳勝地。相傳秦代,武夷仙人皇太姥、張湛、魚道超、魚道遠在此結廬修道。爾後又有晉代的婁師鍾,唐代的薛邴隱修於此。南宋初有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接踵來此煉氣養真,並命其居處為“止止”。南宋名臣李綱(1085—1140)曾到此造訪三李,並與其共究“夢雪”之兆(李綱來武夷山之前,曾夢見大雪天遊一處山水,後他來到武夷山時,有似曾相識之感,才回憶起曾夢見此山),於此建吏隱亭。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字美中,崇安人,世代簪纓,為人胸懷磊落,時人稱之為英傑),出重資修建庵堂,名止止庵,並延請白玉蟾到此主持。為該庵發展的鼎盛時期。
白玉蟾,字如晦,號瓊琯,又號雲外子、瓊山道人、武夷翁、武夷散人等,他俗名葛長庚,祖籍閩清,因父在瓊州任職,母隨任,故生於瓊州,師事著名道士陳楠,得異術,道法高深,成為全真教南宗五祖之一,創內丹紫陽派,被封為紫清真人,他還能詩善文,在道教中頗有影響。白玉蟾在他所撰的《止止庵記》裏說:“雲寒玉洞,煙鎖瓊林。紫檜封丹,清泉浣玉。鐵笛一聲,群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冷冷。青草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他在此庵修道終年。
止止庵環境絕佳,又有高士駐足,因此風流相繼,屢有道眾居此。其後又有道士程斯道、黃鹹中在此修真。黃鹹中,東陽人,雲遊到此,見這裏佳勝,即在此住下,後得遇仙人,活到九十餘歲,無病坐化。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道士王守端、江一真等再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年),建陽人方道明再增建屋宇。嘉靖十六年(1537年),閩巡副使李元陽捐資,在止止庵後建玉皇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崇安縣令韓士望又主持重修。隨後,江西南城遊方道士鄧行達,在此修行二十餘年後,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坐化於此。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在武夷宮設蘇皖臨時聯合政治學院時,在此設圖書室,改庵名為墨三圖書室。1950年後被拆毀。景區開發後,曾在原址上建竹製茶室,周圍鋪設草皮,其他牆基、台階保存完整,尚有“止止壺天”及“十六洞天”等刻石在。21世紀初,民間人士在原址重建止止庵,建構有:山門、易經樓、祖師殿、鍾鼓亭、白真人祠等。
熙頤居建在止止庵右側,是清代道士顧太複建。顧太複,江西人,曾中過進士,任過督學,因不滿官場黑暗,棄官隱此建居修道。遺址尚存牆基。
十六、升真觀
坐落在大王峰頂次級,舊址原有道院遺址,傳說魏王子騫與張湛、劉景及胡、李、魚氏四女等十二人在此修煉,漢時立祠觀祭祀。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夏,道姑遊道淵、江妙靜、江妙正等人,在正一道派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1244—1292)的支持下,在舊址構建升真觀。其建構有太清殿、法堂、群仙樓、通天台(禮鬥壇)以及附屬建築,規模宏大。由於工程艱巨,曆時十年至祥興二年(1279年)冬才告落成。學者熊禾曾為之撰記。觀後即宋代朝廷遣使投送金龍玉簡的投龍洞。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趙維垣集資重修,清中葉後漸廢。現遺址尚存,有天鑒池、禮鬥壇以及水池、台階、門墩等遺存。
十七、複古庵
坐落在大王峰南壁下的複古洞前,又名彭山精舍,南宋初建。白玉蟾亦曾在此修煉。元時道士金誌揚、餘複嬰曾在此修煉。金誌揚(號野庵,永嘉人)在該庵棲止直至坐化。明嘉靖中(1540年左右)曾重建。清代一度為僧淨清改為佛寺,清末因年久失修而廢,現遺址有牆垣及山門等遺物在。
十八、紫雲庵
坐落在大王峰北壁下的紫雲洞之前,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創建人潘養素。潘養素(?—1684年),福州人,建庵後在此修煉近四十年並坐化於此。繼在此修煉的是其弟子劉教龍(字虛中,原是名家子弟),亦在此修煉二十餘載,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坐化於庵中,此後漸廢,遺址現僅存殘基。
十九、一水草廬 二十、雲龍道院
坐落在幔亭峰東麓。相傳原為彭祖隱居之所,俗稱為彭祖基,歲久院圮。明萬曆初(約1573年),福建長樂人陳洙在此複建,稱一水草廬,又名雲龍居。陳洙,字百順,號一水,嘉靖壬戌科(1562年)進士,授官襄陽太守,在任期間,築堤防洪,開倉賑濟災民,頗有政績,升為雲南督學。因雲南巡撫為地方多亂,要下令捕殺一批肇事者,人數多達五百餘人,他查清要被捕殺者多數有冤情,連夜去叩見巡撫,以督學之名力爭,使五百餘人得以免死。後因得罪了宰相被罷官,於是到武夷山隱居,建一水草廬。不久,複官,草廬即廢棄。爾後道士虞啟祚擴建,稱雲龍道院,清代廢。1980年在遺址上建武夷山莊賓館,1993年又在原址豎立彭祖石像並鐫刻銘文。
二十一、靈雲庵
坐落在換骨岩(又名均峰)靈雲上洞南側,建於宋,傳為廬山之羅道人創建,羅道人在此修煉,並得道家的寶印。庵的建築規模較大,基址分兩層,占地麵積約330平方米,基址均為大塊條石壘砌,門坊、門楣均以條石構建,現遺址中留下的牆、磚、柱礎、屋瓦均屬大型建築用材,遺址中還留有石臼、石水缸等日常用具。遺址前還有一水池,長7米、寬5米,泉水終年不涸,因泉有七孔,故稱七星井。
二十二、仙女梳妝樓
坐落在換骨岩(又名均峰)東北壁雲虛洞內。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為孔、葉、莊三位女道士修煉之所。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十二月,建寧太守胡師文重建。樓依絕壁,隨崖就勢,壘整方石為門,夯牆橫亙絕壁之上,長方形布局,不施片瓦,頗具特色。樓後由低而高鑿階數十級至外洞,在洞前居高臨下,遠眺度假區一帶,視野寬闊而清爽。通第二洞須越一深深裂隙,僅設棧木而跨,奇險而具刺激。洞中有石碣兩塊。其中有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古鄷府同知李景進洞後題的七絕詩:“區區三載抗塵顏,絀直無由脫謗讒。今日捫蘿叩仙室,願將凡骨換雲岩。”
現遺址大致分三層,一、三層之間由石階相連,石階斜長34.5米;第二層在崖洞內,洞長30米、深4~5米,用木梯進出,木梯已毀。遺址上至今保存了三個較為完整的石門和部分石砌門牆,另有一個水池。
二十三、常庵
坐落在一曲溪南觀音岩和兜鍪峰之間山麓,建於南宋紹定末期(約1233年),建築雄偉寬敞,樓台亭閣俱全,占地麵積約3000平方米。創建人為南宋著名道士江師隆。
江師隆,號三白,建陽人。原為書香門第之子,風流倜儻,風姿秀拔,因父親好道,要他到武夷山學,道成,得異術能呼風喚雨。在兜鍪峰頂創庵居之。紹定初(約1228年),京城杭州錢塘江水怪作祟,禦詔赴闕,以法平怪,故朝廷禦賜號為“金門羽客”,仍奉旨督臨安諸祠觀,禮遇甚厚。後求歸武夷山,南宋理宗禦書“常庵”匾賜之,並命建州官府為其鼎建於一曲溪南觀音岩和兜鍪峰之間山麓,後坐化於庵中的林壑堂。常庵於明中期毀於火。現遺址已辟為茶地,尚留牆基及田十數畝。宋詩人徐榮叟和徐清叟均有詩雲:“曾跨金牛入帝鄉,歸裝金薤富琳琅。喚回客枕邯鄲夢,澗草岩花亦自香。”“九曲溪頭活計,三生石上精魂。杳杳閑雲何處,空山照月啼猿。”
二十四、赤霞洞天 二十五、雲寮
赤霞洞天,坐落在一曲溪南赤霞岩東南壁。宋時建,洞天構建隨崖洞之高低錯落而建,磚木結構和土木結構混用,大部分不施屋瓦,極少部蓋半截屋瓦,基台多條石鋪砌,工整而堅固,石坊門壘,半崖勒有“赤霞洞天”四字(為明代陳省書勒)。據清董天工《武夷山誌》載:赤霞洞,朱文公(即朱熹)、蔡西山(即蔡元定)所常遊。
雲寮在赤霞洞下方,與赤霞洞天創建時代相同,是女道士修煉之所。兩處廢於清中期。
現兩處遺址留有石砌牆基和人工打鑿的台階、地麵、圓形孔槽,地上散落著碎磚和木塊等,洞中還有庵門一座。
二十六、毛竹洞
坐落在一曲溪南靠背岩東南下。北宋時期樵陽人知微子到武夷山采藥,結廬於此。知微子有衝舉術,道行為世人傳頌。故江西永平人王通,慕道而來學於知微子,得飛神禦氣術,能召雷雨。被朝廷詔封為“洞明普靜真人”。南宋李綱遊此,有詩道:“洞生毛竹綠猗猗,枝幹扶疏滿洞垂;傳是群仙遊息地,蔽藏不許外人知。”
現遺址處有一水平岩洞,30米長、1米多高、2米多深,留下殘牆。洞下有一坡地,砌有牆基。側又有一洞,洞外有水簾飄下。周圍綠樹成蔭,環境極為幽靜。毛竹洞前有樹抱石、石抱樹、老鷹石等景點。
二十七、玉女庵
坐落在玉女峰東壁半腰,上依絕壁,下臨浴香潭,環峰腰由南向北橫式布置,占地約500平方米。建築頗為華麗,用材多以條石構砌門牆,鑿石為池,建築藝術獨特。創建人及創建年代失考。現僅留牆基、一段殘牆和一個人工打鑿的水池(水池長3.5米、寬1.3米、深0.8米),岩壁上還留有人工打鑿的方形、圓形孔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