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現已辟為茶地,僅存部分牆基,其“百花莊”和“功成鹵龕”二幅石刻依然如舊,後一幅石刻下方就岩打鑿一個龕位,深0.9米、高0.85米、寬0.75米。
四十七、翠虛庵
坐落在七曲溪北鍾模石前。該庵又名三敲庵。建於明末清初(約1644年),創建人支永昌。支永昌字紹先,北平(今北京)人,明崇禎間舉孝廉入官,為蜀中刺史,明亡不仕,遁入武夷先隱涵翠岩,後見此地亦幽,即於此建庵(因建時舉棋不定,曾經三次反複推敲,故名三敲庵)。晚年又移涵翠庵終老,逝後葬於天壺峰下。支永昌逝後,清康熙二年(1663年)孝廉周弁(字載俅),崇安人,雖少年登科,因性情耿直不諂,與朝官不和,棄官隱於此庵終老。該庵建構規模宏大,磚牆石門,配置齊全,占地約2500平方米。遺址現辟為茶地,然牆基及門庭基礎均保存較好,尚存數段夯土殘牆。遺址後的鍾模石下岩洞內有一墓穴,被盜,有完整棺木在,墓碑上刻“開山道人吳隱玄墓道”,其餘小字模糊不清,不知吳道人與翠虛庵是何關係?未見記載。經考古專家考證,棺木為近、現代物件。
四十八、兩岩道院
坐落在八曲溪北鼓樓坑內,原為兩岩書堂,肇建人為南宋吳世卿。吳世卿,單字適,又字公衡,崇安人,鹹淳進士,官至濠州知州,因不諳世俗,棄官隱武夷山八曲建兩岩書堂。吳世卿逝後,書堂為道士陳衝素所居並改為道院。陳衝素,字虛白,頗有道行,曾著道書《規中指南》,評述修煉內丹之密旨。後雲遊不知所終。遺址現辟為茶地,範圍約600平方米,已看不出建築的痕跡。
四十九、涵翠庵
坐落在八曲溪北的鼓樓坑涵翠岩半壁,又名活水洞。建於明萬曆間(1573—1619年),創建人謝智。
謝智,字活水,建安(今建甌市)人,十二歲即喪父母,成為孤兒。因此奉道長齋,少年曾師事於李材(李材,嘉靖進士,官刑工兩部主事、都禦史、鄖陽巡撫,萬曆間被謫官戍漳州鎮海衛,後寓居建安,曾到武夷山見羅書院講學),但不入仕,聞得武夷山八曲石岩有奇洞,特從建安遷移至此,辟洞建庵以修道,並在此終老。萬曆戊戌(1598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少司空)的董應舉常來遊,謝智逝世後,該洞成為董司空別業。明末,有北京人支永昌繼此以居。支永昌,字紹先,明崇禎舉孝廉,官蜀中刺史,明亡棄官入武夷山修道,居此庵終老(期間曾至鍾模石建翠虛庵,晚年又回此庵終老)。
涵翠庵依岩洞而建,上下三層呈橫列布局,上層為圓形名月窟,下層稱雲巢,中層為神龕和書堂,因謝智號活水,故稱此洞為活水洞。在岩洞邊沿壘石為牆,建中門、偏門各一,入口再建山門並留空地種植花木蔬菜等,內無柱無瓦,明亮寬宏。站在庵門遠眺,八曲風煙盡收眼底。明少年詩人張於壘題《曆鼓樓岩之活水洞》詩道:“山山岩穴互相依,九折羊腸倚夕暉。亂石生雲雲作石,流雲欲駐石還飛。”寫出其“阻深幽敻、絕地千尺、橫倚天際”的奇險境況。
洞長30米、深4~6米、高2.5~5米,現存山門、基礎,崖壁上勒有李材題“涵翠岩”三字和董應舉《謝洞記》大幅摩崖石刻一方,洞中還留有一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立的謝活水墓碑。
五十、石鼓道院 五十一、鼓子庵
坐落在八曲溪北的鼓子峰南壁半腰吳公洞內(吳公洞西低東高,長約130米、深7.5米,岩壁斜覆,風雨不侵)。北宋始建,名石鼓道院。開創道教神霄派的著名道士王文卿(1093—1153),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曾隱於此修煉。王文卿一名俊,字予道(一為述道),號衝和子,又稱王侍宸,建昌南豐(今江西廣豐)人。其道派為神霄派,擅長雷法,在理論與組織上,對神霄派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神霄派的創始人,為神霄派祖師,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石鼓道院建築獨特,宋代就被稱為“仙家鼓樓”。明大臣曹學佺稱之為“棧道勾連”。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受火災,嘉靖前期(約1522—1540年)道士江子靜重建,並命名為棲仙館,後改稱鼓子庵,內有迎仙亭、雲影池、拂雲石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福建巡按監察禦史邢台趙孔昭更其名為蓮子庵,並勒石於壁。明學者徐熥為庵作記,文中記:“院中道人二十餘。”可見頗具規模。清初為僧人所占,改為佛寺,順治年間(1644—1661年)還曾增修。
現道院已廢棄,僅存遺址。洞內建築依山勢分多層構建,尚有多處牆基、夯土殘牆、石台階等,洞外沿有人工打鑿的方槽,中部稍矮洞內地上就岩打鑿一方池,長2米、寬2.3米、深0.45米。遺址地上散落許多碎磚瓦、石臼、石磨等,岩壁上也有人工打鑿的方形、圓形孔槽和排水溝等。洞東端岩壁有“並蓮峰”等石刻,半崖有虹橋板3塊,半插岩壁,半懸岩外。洞西側稍下古道上還立有一石門,門匾上書“鼓子峰”三字。
五十二、和陽道院
坐落在九曲北岸的道院洲上。和陽道院又名清微太和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肇建人為道士彭日隆。道院規模宏大,僅次於武夷宮,號稱“衝佑之亞”。道院建築有:都宮門、寥陽殿、佗殿、修廡洞房、道紀堂、凝雲閣、宜晚亭、清虛堂、雲堂、齋堂、大音閣、朝元閣,還有庖庫、儲藏室、賓客館舍等一百餘間。宮內主祀玄帝、武夷十三仙。由於建築規模宏大,工程延續32年,直至延祐七年(1320年)才竣工。
彭日隆,號隱空,崇安人,原是衝佑萬年宮的道士,曾遇異人傳授雷法,能禱雨並極驗,因此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僉憲張天翼、府判母逢辰等名士都禮尊他,其徒詹氏、程氏、範氏、支氏各有家財,他們全力支持他建和陽道院,所以能建此巨構。道院建成,元代最榮耀、禦賜為一品爵的正一天師第三十八代“正一教主、三山符篆”的張與材,特別趕來為其題匾,更其名為清微太和殿,後稱清微太和宮。元著名學者虞集為之作記。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崇安發生特大洪水,道院被水衝毀,後人將其遺址名為道院洲,以作紀念。構建和陽道院時,還有件事頗具神秘色彩,這就是虞集在其《清微太和宮記》中寫的:“良材巨木在上流山穀中,水多灣磯,久莫能致。一夕,大雹雨,乘流而至,殆神助焉,乃作寥陽之殿。”
五十三、靈峰觀
坐落在九曲溪北靈峰南麓寒岩下。始建於南宋,創建人邱公。邱公初在寒岩下之洞中修道,僅結廬三間,被稱為邱公洞,得道後仙去,鄉人遂將其擴建為靈峰觀(又稱靈峰道院),觀之香火鼎盛。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東萊(1137—1181)來武夷與朱熹相晤,見此地風光幽麗,隨在道院傍辟屋講學,並為道觀改名為元都觀。元初(約1279年)鄉裏采藥人餘藥坡重建,名沿舊稱。建寧知府李真嶠遊武夷,慕名訪道觀,見稱元都觀與元朝相悖,請改“元”字為“玄”字,隨更名為玄都觀。元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1254—1322年,號雪鬆道人),亦慕其名,為玄都觀書匾,道觀大盛。明初因兵亂損壞嚴重,成化十八年(1482年),道士王道元募捐重修,清末毀於兵燹。明程銈以詩讚說:“靈峰一望白雲多,誰共幽人采芰荷。九曲探源還我事,飄飄巾舄映晴波。”
現遺址被辟為茶地,有殘基遺存。
五十四、碧雲庵
坐落在九曲溪南的仙岩半壁,建於南宋端平間(1234—1236年),創建人王遂。王遂,字去非,又字穎叔,金壇人,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官吏部主事時,遊武夷遇朝廷頒旨於九曲溪放生潭建礁祈雨,故捐資此庵以便設礁,庵旁飛來石上加建香亭(又名禱雨亭)。後王遂於淳祐三年(1243年)調任建寧太守,常來武夷遊,寫有《遊武夷》詩。該庵於清中葉荒廢,現僅留殘基。
五十五、雲岩庵
坐落在九曲溪南雲岩半壁,原為一深邃的大岩洞,高達10米、長70米、深3~5米。據清董天工《武夷山誌》載:“相傳昔為巨蟒所踞,有詹法師者驅之,仍創庵曰雲岩庵。”後陸續有遊方道士蟄居,明時道士蘭複(字信之,號虛白)在此庵坐化。清時庵香火逐漸衰微。
詹法師,生平無考,約為唐時人,為遊方道士,頗有道法,在武夷山周圍民間亦有很大影響,民間多供奉其神位,故該庵曾一度繁盛。
庵的構建絕大部分鑲嵌洞中,僅有前庭及庵門伸出洞外,庵門塊石壘砌,條石門柱,門外加建廊室,構建堅固莊重,庵內經堂神龕相共,全依洞鑿成,後部為臥室及藏經室,因洞深而陰暗,且曲折深邃,確似巨蟒所踞之所,明詩人鄭主忠遊此有詩道:“巨蟒驅教出石門,緇流從此習雷文。誰知今日遊人到,隻見空岩鎖白雲。”
該庵雖荒廢年久,但因建構堅固,至今遺址保存較好。
五十六、白雲道院
坐落在山北排峰岩南,又名白雲深處,始建於南宋,為雲遊道士郭道人建。郭道人,不知其名,自號臥雲子,原為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道士,有高深道行,南宋紹興間(1131—1162年)與其徒諸葛行正,到市中行走,有路人指著郭道人說:“此人我見他死在京師,何以又在這裏見到呢?”郭道人即和其徒說“有人認識我,此地不能居”,於是和其徒諸葛行正一起到武夷山此處隱修,並建白雲道院傳道。乾道中(約1169年)郭道人仙去,其徒洞陽子繼之。元時有三山(今福州市)道士張與玉(號霜崖)居此,張道士有異術,故多羽流與他從學,白雲道院盛極一時,崇安道士張誌道曾與之學,得其術,有人推薦到朝廷,他托病不去,在道院終老。明學者劉孔敦到此遊時,題《白雲深處》詩道:“再入煙霞第幾重,白雲隱隱罩山峰;低徊忘卻歸來路,惟聽樵歌伴晚鍾。”至清中葉,道院香火漸衰,現遺址被辟為茶地,僅留道院門基及道士墓葬等物,遺址麵積2000多平方米。
五十七、碌金庵
坐落在山北鐵郎寨西北碌金岩東麓。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創建人道士周千秋。周千秋,字喬卿,號一邱,莆田人,風雅,能文能詩,性好道,一生不仕,常與粵西方伯、萬曆進士謝在杭(名肇淛)以詩文相唱和。中晚年入武夷山建碌金庵靜修,後其子迎歸裏。由其徒何一鶚(字翔宇)繼其主持庵事。其詩清麗順達,有飄然物外之感,友人來訪常以詩贈,如《友人過訪山中詩以送之》雲:“森森灌木欲摩霄,薜荔成陰壓斷橋;有客徘徊尋石齒,逢人指點轉山腰。到來戀我溪岩靜,別去愁他道路遙;試向萬峰高處看,穿雲雙屐下迢迢。”明隱者張蚩蚩常與之來往。該庵遺址現被辟為茶地,除石砌坡岸和偶爾可見的斷磚、陶片外,不見其他建築痕跡。
五十八、凝雲道院
坐落在山北馬頭岩南麓,建於明隆慶初(約1567年),肇建人為著名道士張德恩,鄉人稱之為煉師,頗有道行。道院初建時名凝雲庵,為古典園林式建築群,占地麵積6600餘平方米,建築群布局錯落有致,寬宏典雅。主建構有凝雲閣、橘隱堂、息機窩、修真殿、鳴球亭、湧翠台、經堂、別室等,附屬建築有香積廚、香客膳宿設施。道院茂林修竹掩映左右,桃杏梅桂次第迭開。院中有蓮花池,岩巔泉水飛注池中,池中蓮花映日,人稱之“小蓬萊”。明學者吳中立(隆慶五年進士)遊該庵時題詩道:“一徑桃花繞竹林,石樓高結萬山陰。人間自有桃源路,不用漁郎別處尋。”並將此詩勒於道院後之岩壁,現尚依稀可辨。清代改為凝雲道院,林則徐曾為道院題匾。
凝雲道院清至民國一度盛勢,1949年後道士還俗,道院一度為民用,20世紀80年代後陸續遷出居民,1998年申報世遺時被拆除,現僅留下幾堵殘垣斷壁。遺址南側有一突立的岩石,上刻“高岡獨立”四字。遺址前古道下方有一方形古井,長寬各2米,深1.2米,四時不涸,至今仍能飲用,名聖水泉。
五十九、神通道院
坐落在山北大坑口南側神通岩東麓。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創建人道士熊羽飛。熊羽飛道行高深,創道院後即閉關辟穀煉真,後坐化留遺蛻不腐,後人將其裝金,成為武夷山清、民國時期眾多善男信女膜拜的“肉身”仙像。民國時期曾增修擴大院宇,“文革”期間毀損。
遺址東西長36米,南北寬18米,現已辟為茶園,但還可看出中部留有一個長方形天井;南端靠牆有一個就石打鑿的水池,池內長3米、寬0.87米、深0.9米,池壁厚0.2米;水池旁有就石打鑿的平坦地麵,中間有一條排水槽。遺址上還有殘存的石砌牆基、台階和散落的門托、拄礎、條料等石料,其中一方條料大概是門額,雕有八卦陰陽魚圖。另外還有兩段土夯殘牆。
六十、養恬庵
坐落在山北杜轄岩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為道士程始陽、隱士吳中立二人共創。庵的構製分上洞、下洞二組。上洞稱為小有洞,是一處憑崖據險而建的修道起居之所,主建為靜環室,室的左傍建雲水草樓和飛天閣,室的右傍建呂仙亭,亭中供呂仙並設石棋台和石凳等,室前依深壑建石門稱不二門,堅固險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下洞稱為會仙洞,供奉道家諸神,構建呈長條橫列布局,設有經堂、會仙樓、知客寮以及生活附建,建築全嵌於覆岩之下,不施片瓦,洞口建石門,橫額“土國在”三字。洞內有田園數畝,竹木扶疏、山泉汩汩,實為一處“仙家洞府”。吳中立勒“景陽洞天”四字於岩壁。程道士好友吳拭來訪,見此奇構慨然題詩道:“……熊岩結木末,蛇穀盤山根;天勢側崖勢,石竅開洞門。危柯似振魄,崩壁欲推轅。……澗鳥啼鬆磴,藤花落槿藩。……”
程道士俗名良初,道號始陽,又號常靜,新安(今屬安徽歙縣)人,頗有道行,世人稱為“草鞋仙”。後坐化庵中,其屍直至清時不腐。他少年入道,初學道於三茅山,後雲遊至此,見此地靈奇而止此。吳中立,字公度,號景山,福建浦城縣人,明隆慶五年(1571年)中進士,當他將放任官職時,其父突然逝世,因而歸裏守製,由此絕意仕途。製滿入武夷山遇程道士,並相攜到杜轄岩,二人誌同道合,隨共創養恬庵,名洞“景陽”即以二人之號合稱。明末清初(約1644年),崇安隱者邱四可曾入庠,後棄學隱此。曆代曾有道士繼任。清末民初(約1911年)荒廢。現遺址尚有大量屋基、斷牆及三座石門,洞內還有數方摩崖石刻等。
六十一、清微洞真觀 六十二、水簾道院
坐落在山北水簾洞內。建於南宋,創建人為道士江成真。江成真,號心隱,建陽人。少年時即來武夷山,從張岩隱學道,能祈雨而聞名,朝廷知其名,詔授道判(統管一方道士之首),晚年建清微洞真觀修煉丹藥,後坐化於觀中。
明嘉靖初(約1526年),道士楊本空複建,稱水簾道院,道院有亭宇,宇稱雙龍宇,亭名升真亭(又名洽龍亭),上有望仙台,下有浴龍池和潛龍井。嘉靖中(約1544年),崇安人王廣,幼年時墜河中,被一僧人救起,後到水簾拜楊本空為師,刻苦修煉,並遇一異人傳授法術,行走時,人在遠處看他有兩個身子。他在觀中自刻某日某時逝世,到時,沐浴更衣,與其他道人告別,端坐而逝,並留下遺蛻。福建巡按禦使樊獻科約同僚遊水簾道院,見道院在水簾之下,仰視飛泉如白龍懸注,因易道院名為白龍觀,並為之記。明玉蝶仙作《謁廣仙》詩道:“扶筇攀石磴,來謁廣仙子。滿洞空白雲,一榻瀟瀟水。邂逅養愚翁,烹茶問行止。一笑暫歸去,遙指清風裏。”
道院現已無存,遺址長約90米、深約12米,景區開發後辟為遊覽區,尚有石門、浴龍池和就崖打鑿的石龕等遺跡,崖壁上有“活源”等十餘方石刻。
六十三、深密庵
坐落在山北的蘆岫岩南麓。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春建,創建人為道士毛守中、文士鄧定宇。毛守中、鄧定宇二人皆江西人,毛守中早已入道,鄧定宇常與之遊,萬曆二十年(1592年)同來遊覽武夷山,覺得“遍探九曲及三十六峰,惟蘆岫一區,武夷無出其右;山環水繞,絕境秘藏,決意結茅以安瓢笠”。崇安教諭劉炅與二人有舊,遂以薄俸相資,佐其營創。江西他二人的許多舊友,亦都出資相助。第二年夏建築落成,有庵堂,旁有閑閑室、白雲鄉等,頗具規模,鄧定宇書匾“白雲深處”,劉炅書匾“深密庵”。其後多有雲遊道人居此。清中葉廢。現遺址已辟為茶地,尚有基礎、殘牆、斷磚、碎瓦等遺留,中部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長10米、寬6米、深1.2米,四周以石板砌成,遺址占地麵積約2000平方米。
六十四、猶龍道院
坐落在山北玉華岩(又稱白花岩)東麓的玉華洞內。玉華岩體高峨雄偉,橫亙數百米,石壁潔白,故又稱白花岩。岩體東向有一上覆下斂的巨大岩洞,寬約120米、深約20米、高約50米,名玉華洞,俗稱蝙蝠洞。洞內古時多有隱者在此修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道士汪清慧在此建猶龍道院,道院規模宏大,整個建築依崖就勢,呈長條狀布局,長64米、深18米,構建為土木建築,不施片瓦,風格獨特。明詩人丘雲霄有詩道:“石磴交迷紅葉亂,牧童遙指碧花叢;坐侵斜菊初經雨,巾掛長鬆不受風。萬井平依千嶂落,一峰寒入翠雲重;登臨不盡茱萸醉,漫引青藜東複東。”
道院衰微後,清代僧人圓中在道院舊址重構蝙蝠庵。圓中圓寂後,衣缽弟子相繼,至民國初期香火猶存。
遺址現尚留有大量牆垣及石鑿用具等遺存,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一方,因風化嚴重,僅能辨認十餘字,作者與年代已不辨。遺址北側有一石鑿水池,長1.4米、寬0.87米、深0.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