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附錄(4)(2 / 3)

二十八、靈岩庵

坐落在二曲溪南一線天靈岩洞前坪上。靈岩之下,有三洞並列,東側為伏羲洞、中間為風洞、西側為靈岩洞(又名馘妖洞),清董天工《武夷山誌》載:靈岩洞,高丈餘,廣可數丈,深稱之。又名葛仙岩,亦名馘妖洞。相傳有葛仙者祛妖於此,創庵居之,曰靈岩庵。

葛仙,意指葛洪,東晉著名道士,字雅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為著名道士葛玄的從孫,少年即好神仙之術,從葛玄弟子鄭隱學道。西晉太安元年(302年)從軍任將兵都尉,因軍功遷伏波將軍。西晉末因避亂隱於山林修道。東晉初,朝廷曾賜爵為關內侯,由於好道棄爵遁於羅浮山修道。葛洪道行高深,曾以道法雲遊天下名山大川,亦曾到武夷山駐足。清《武夷山誌》記述之葛仙,即此。

該庵遺址無存,僅有“馘妖洞”摩崖石刻佐證。靈岩洞洞寬約33米、深約22米、高約7米。

二十九、雲窩道院

又名丹樞道院,坐落在上雲窩,南宋道士陳丹樞創建。陳丹樞,宋白玉蟾《雲窩記》中說:“丹樞陳先生辟穀不粒,年已七八旬,方瞳漆發,其顏猶童,未知何許人,而終日凝神,不語不寢,動與常人異,所附身僅一破衲。”明詩人蔡廷秀有詩道:“丹爐石畔白雲窩,地僻山空少客過。門外月明風定後,一潭秋水鏡初磨。”是其環境的真實寫照。陳丹樞曾收女弟子劉妙清。道院有水月亭等建築。遺址現尚有石臼、石灶、石門等遺存。

三十、棘隱庵

坐落在雲窩道院之右,建於南宋,創建人陳丹樞之女弟子劉妙清。陳丹樞在雲窩道院修道時,東陽女道士劉妙清來拜他為師,陳丹樞給她說修道既清苦又艱難,劉妙清以“但欲覓片地可以安茅茨,無使雨我頭,無使霜我肌”表示修道決心,陳丹樞才收其為弟子。劉妙清即在雲窩道院右側建棘隱庵,取何仙姑“幽居山林間,荊棘隱此身”之句意為庵名。白玉蟾題詩讚此庵道:“苔枯綠錢老,鬆古清陰瘦。結廬臥白雲,柏子燒春晝。”明天啟六年(1626年),棘隱庵故址被改建為王文成公祠(王陽明祠)。現遺址無存。

三十一、玄元道院

坐落在五曲溪北接筍峰(亦稱小隱屏)頂。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創建人為道士汪三寶、劉端陽。道院建構飛簷單層平列,規模小巧玲瓏,具南方特色。

汪三寶,字麗陽,號疾頤,江西鉛山(一說貴溪)人。生性超脫,淡泊名利,工詩文,善書畫,與劉端陽為道友,並以詩文書畫相交。劉端陽,號古鬆,江西建昌人,生性與汪三寶相儔,故二人同遊,宿大王峰下止止庵,拜謁白玉蟾後,萌發在武夷山建道院修煉的想法,至接筍峰,見其是四麵懸崖陡壁,奇險無比,但有藤可攀登,有“丹賄萬仞,兀立齊天”的妙處,是極佳修煉處,故二人即止此建道院,閉門清修,直至終老。汪三寶遺蛻置癡頤窩,劉端陽遺蛻置南冥靖(俗稱狐狸洞)。

道院遺址現有後重建的房屋(隱屏茶屋,現廢棄),附近有承露井和仙奕亭(1980年建,但已不在原址)。癡頤窩有牆垣和門壘,南冥靖保存完好。

三十二、清真道院 三十三、隱屏仙居

清真道院,又名清微真館,坐落在五曲溪北隱屏峰(亦稱大隱屏)頂,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創建人姚體信。姚體信曾任福建糧備道,因事來崇安,崇安縣令朱璉陪他到五曲遊,登隱屏峰頂,感到此處“亭高出鳥外,客到與雲齊”,真如仙境,縣令附和並問他是否有意在此建構?他默許,故而動工興建。後朱璉調離,因此把建築事宜托付給武陵人鍾銳(鍾銳為接任朱璉職務後任)。明末道院因無人管理傾圮。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道士金象重建,名隱屏仙居。金象,字乾陽,號鶴奴,河南新安人,初在三茅山修道,後在廣東羅浮山修煉二十餘年,後來武夷山,在隱屏峰清真道院舊址建隱屏仙居。年七十歲,登峰涉險像平地一樣,性情狷潔衝靜,能詩善畫,康熙初(約1662年)坐化其中。現遺址無存。但其地保留著一片原生性常綠闊葉林,極為茂盛。

三十四、天遊觀

坐落在六曲溪北天遊峰頂,為重簷樓閣式建築,莊重而雄麗。原建有三清殿、宣經樓、竹波樓、天遊閣等。始建於宋(白玉蟾詩說:岩頭舊有煉丹台),肇建人道士劉碧雲、張希微(劉碧雲生平不詳;張希微,時號晞微先生,又號晞真)。後由法師張虛一棲居於此,並奏請敕賜“天遊觀”匾額。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道士高景愚在此修煉。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福建布政使屬官蔡潮捐資修葺廣之。嘉靖五年(1526年)衝元觀提點詹本初募捐複修。不久,福建巡按禦使樊獻科在一覽台上建仙堂亭,後改名一覽亭。天啟年間(1621—1627年)福建督學葛寅亮將一覽亭改建為天遊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崇安縣令王梓又在天遊閣後增建太虛亭、碧雲亭。觀內原有耿定力的“天遊”、沈儆炌的“憑虛禦風”、葛寅亮的“天遊閣”、韓士望的“一覽台”和張瑞圖的“最勝”、“升雲駐鶴之巔”,以及元林錫翁等名人題匾,惜現已無存。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福建省政府主持,將天遊峰統建為中正公園,將天遊觀改為紀念堂,其山門牌坊匾額“中正公園”四字為於右任手書。抗戰後,在此設立武夷山最早的氣象站。1949年後,一度作為茶葉加工廠,後廢棄,景區開發前僅留一牌坊、一亭、一崗樓和幾堵殘牆。

景區開發後,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前身)於1980年拆除殘牆重建天遊觀。重建後的天遊觀亦為重簷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麵闊五楹,進深三間,層數三層,建築占地麵積241平方米,建築麵積506平方米,並於1987年、1997年兩度維修,總投資60萬元,匾曰“遨遊霄漢”。又於1990年在其後的振衣岡建妙高山莊(磚混結構,二層,建築占地245平方米,建築麵積395平方米,當時造價29.13萬元),以待留宿遊人。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天遊觀內立彭祖和其二子彭武、彭夷神像,以紀念神話傳說中武夷拓荒的始祖。

三十五、純陽祠

坐落在天遊峰一覽台後,明天啟間(1621—1627年)建,創建人為福建督學葛寅亮在武夷山之學生。其祠原為葛寅亮之生祠,葛寅亮謙辭不要為其立祠,故改為專祀呂祖純陽(呂洞賓)祠,民國時建中正公園拆毀。遺址約位於“第一山”石刻處,現為遊覽通道,僅存一方摩崖石刻,但風化嚴重。

三十六、仙遊館

坐落在天遊峰東側振衣岡上,宋時建,該館為祀張希微(號晞真)而建。其名原稱晞真館,南宋紹興末(約1162年),因漁人在九曲溪中拾得石刻一方,上有“仙遊”二字,旁題款為“子真書”,以此為晞真囑更其名為仙遊館。仙遊館毀於清中葉。

原址於1990年建為妙高山莊,現改為武夷山大氣監測點位站和氣象站,以及員工宿舍,遺址原貌已被破壞,無法確定四至範圍。

三十七、蒼屏道院

坐落在六曲溪北蒼屏峰東南壁下,始建於南宋,創建人鄭簡堂。蒼屏峰東南壁斜覆成洞,洞深約5米、長40米。道院依崖而建,呈橫條狀布局。建構寬宏,巨石壘門,夯土為牆,建構獨特。遺址大至分為三層,上層在洞內,另二層在洞外。元人林方遊蒼屏道院留詩雲:“頡頏霞佩久蹁躚,峭壁淩層駕紫煙。天下名山無此境,世間何地更尋仙。雲迷古洞還丹室,鶴護仙家種玉田。我欲攜書來此隱,蒼屏峰下弄雲泉。”可以想見當時此處的清幽與環境之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道士金象又於舊址建茶隱寮為隱修所,清末毀於兵。遺址現存殘磚、石基等遺物。崖壁上有1940年摹刻的“打倒日寇保我中華”、“台灣少年團到此一遊”等石刻。

三十八、山當庵

又名仙山庵,坐落在三仰峰東麓的白葉窠。建於元代,創建人張誌道。張誌道,崇安人,號原中,少年才華橫溢,但無誌仕途,好研玄學,博通道家諸經典。有好事者薦之朝廷,詔之托以病不赴,特尋得此處,見四麵青峰環抱,背靠三仰高峰,環境清幽,是一勝境,特在此建庵隱居,以避入仕。他在此閉門修道終老。逝後庵將傾廢,明嘉靖間(1522—1566年),有遊方道士重修,頗具規模。明代名士吳拭遊此有詩讚道:“流泉何處來?更進十餘步。幽竹搖澗端,群芳失前路。鳥啼風滿裾,雲隔山如霧。靜言愜有得,少坐多獨遇。是以守真人,得地為至務。”現遺址被辟為茶園,尚存斷牆及石砌坡岸遺存。

三十九、開源堂

坐落在六曲溪北的小桃源內,原名三元庵,又名桃源觀。始建為佛寺,名石堂寺,建於唐初,石堂寺原在雲窩茶洞,五代後唐天成年間(926—929年)遷入小桃源南側。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大雷雨,造成山崩,佛寺被毀。元時於北側(即現址)建劉文簡祠,祀劉爚。後道士將祠改建為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明嘉靖初(約1522年),將庵改建為雲石堂,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占地麵積有1000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選此地居之。清代道士又改建為開源堂,但後又衰微破落,有多處殿堂倒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華僑胡文虎偕原海軍部長薩鎮冰來此朝山遊玩,見道觀破敗不堪,遂捐資500大洋重修。道觀建構獨特,全為木質結構,布局單列,造型古樸典雅,頗具南方建築特色,並由胡文虎題寫觀額“小桃源”。

1985年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前身)出資10萬元對道觀進行了全麵維修,作為景區對外開放的道觀。道觀處地方圓約20餘畝,道觀建築麵積634平方米。匾額書“桃源洞天”四字,兩側楹聯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頗具養生妙訣。在道觀前的山坡上,1996年由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投資23萬元雕刻老君雕像一座,高達16米、寬達11米、厚10米,由整座峰岩雕鑿而成,雕像莊重而慈祥,笑顏可掬,栩栩如生。

2003年年底,泉州紀先生感恩老君佑護,還願300萬元作為重修開源堂道觀啟動資金。2004年春,道觀進行大規模改造,將原建築拆除,在原址上重建道觀,中為大殿,兩旁有養生弘法樓、齋堂、居士樓等。建築全部用原始杉木建造。曆時兩年,占地約2000多平方米,耗資1000餘萬元。

桃源洞口仍保留一座古山門,扼桃源洞口,石砌山門,兩層山字頂門坊,石條瓦,高3.5米、寬3.3米、厚1.25米,門洞寬1.25米、高2.3米,門額石匾,正麵:“龍飛甲子年 桃源洞 孟秋吉旦立”,背麵:“透天關 王明佳書”;門聯石刻為:“喜無樵子複觀奕,怕有漁郎來問津”。

四十、天壺道院

又名天壺觀,坐落在七曲溪北天壺峰次級,宋時建,創建人不詳。道院分前後布局,山門遠立,據險扼要。入山門百餘步,再登磴道數十級至前院。前院有崖洞,寬8.5米、深11.5米、高2~3米,打鑿平整,洞前有打鑿石床(長5.5米、寬1.7米)和水槽(長1.35米、寬0.82米、深0.72米)。再前行百步至後院,後院寬大,占地約800平方米,分三層布局,院內有石鑿天池,寬2.5米、長10.5米、深0.8米,水質清冽。據清董天工《武夷山誌》載:“白玉蟾浴丹其中。”元學者杜本曾為道觀書匾。

道院明以後廢棄。道觀遺址現有山門、前院岩洞、後院天池及基址保存較好。山門位於峰半岩脊,門寬2.1米、高2.1米,木門額,已朽塌。門兩側殘牆大致呈“L”形,長約30米、厚1.1米。

四十一、碧霄道院 四十二、碧霄洞

碧霄道院,坐落在三仰峰東側俗稱老君岩下。宋時建,創建人不詳。道院規模宏大。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在此棲止過。清初毀於火,乾隆間(約1741年)名士周士芳重建,民國中再毀於兵燹。遺址寬約62米、深約22米。現被辟為茶地,有殘牆,基址尚存,地上散落許多石條、石礎、灰磚、碎瓦等。

碧霄洞在道觀後的三仰峰小仰半壁,洞口朝東北坐西南,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最高之岩洞,清董天工詩雲:“武夷何處高?碧霄近河漢”。碧霄洞是一條長形岩洞,寬30米、深21米,分兩層平列,下層稍淺,上層稍深,洞前有石砌洞門,據險而立,入洞需跨越一近十米長,深數十米之獨木橋,奇險無比。洞中有石灶、石凳、石桌等,上層岩壁上有摩崖石刻“武夷最高處”,稍低處還有一幅,已風化嚴重,僅能辨認“武夷”、“九曲”等數字。碧霄洞傳為白玉蟾煉丹處,洞外有煉丹井。清乾隆名士周士芳(別名宗懷,浙江杭州人,工詩文,善書),因與朋友來遊武夷山,到天遊觀和三仰遊,經碧霄洞,見此景色秀麗,隨生入道之心,即隱居碧霄洞,後重建碧霄道院。

四十三、知白庵

坐落在三仰峰南側之三隱台,建於明萬曆初(約1573年),創建人為道士黃合賢。黃合賢,號知白,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市南),少年即好道,曾到三茅山修道,拜閻希言(傳此人當時有三百餘歲)為師,得他傳授秘訣,年過七十,顏如童子。他見此地有“清切牆頭月,蕭疏竹外風。草床天地曠,夢上碧霄空”的詩情意境,而在此建知白庵。後朝廷有旨,應召入京,編修《道藏》,極受寵褒。回庵再修,無疾而終。明末(約1644年),道士張蚩蚩(傳為張三豐)曾在此庵棲息一段時間,後到虎嘯岩隱居(因此庵在明末毀於兵燹而遷址)。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道士虞善長重建,規模宏敞,殿、堂、樓、閣俱全。崇安縣令韓士望為庵中積翠樓題匾。清中葉再毀於兵。現遺址荒蕪,但基址、牆垣、門垣遺跡均有保存,遺址麵積約2000平方米,揭示了當年建築之宏大。遺址內發現“重建三隱台知白庵碑記”碑一塊,碑立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高220厘米、寬82厘米、厚12厘米,碑下還有60厘米高的基座。遺址西側不遠處還發現道士虞善長的一塊墓碑,全文為:“康熙乙醜(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仲秋日吉旦 羽化師善長虞先生墓 住持餘複茂立”。

四十四、仰雲庵

坐落在三仰峰南側之三隱台,與知白庵相鄰。建於明萬曆中(約1595年),始創人林一煥。林一煥,字中瑩,浙江人,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孝廉,萬曆中任崇安縣令,治政清明,好為公業,曾在衝佑觀左建徐仙樓祈雨迎仙。因好奉道,與知白庵道士交往,故主持建仰雲庵於知白庵旁。仰雲庵規製基本與知白庵相似,磚木為主,塊石為基,條石鋪階,山門石構。延續至清初,道士王文宗重修並增建屋宇。清末毀於兵。遺址麵積約400平方米,現僅留下殘桓及基址。清僧成能有詩讚道:“一室懸天半,乘雲獨去尋。靜看花解語,孤坐鶴知心。曲水晴分細,煙嵐晚共深。明朝何處客,總在數山陰。”

四十五、金雞社

坐落在七曲溪北的北廊岩麓下,建於明嘉靖中後期(約1544—1566年),創建人為道士張廷安。

張廷安,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少年入道,原棲於北廊岩後黎花架(又稱後金雞洞)處修道,得異人傳天罡五雷正法,能呼風喚雨,極有道行,嘉靖中(約1544年)曾被朝廷召入京師祈雨,十分靈驗,被封為“讚教真人”。數年後再回武夷山舊址,後建金雞社,廣收門徒,常在旱年為地方祈雨,祈祝極為靈驗,後於此坐化。

金雞社建構較大,麵溪背岩,橫向布局,截路立門,主殿供奉三清,偏殿配祀金雞神,故稱金雞社,張道人以金雞神化身自詡。金雞社占地約500平方米。明時遊人盧誠甫到此,留連忘返,題詩說:“獨眺北廊岩,愛此神仙宅。……真人茲岩棲,宴坐閱朝夕。……”清時李東來繼居並重修。李東來性落拓,但善書畫,尤喜畫竹,多有人求其畫,不予,如逢其愜意,則所畫精美,人以為寶。由此,金雞社往來者更多,香火極盛。清中葉武夷佛教興盛,道教漸漸衰微,李道人仙逝後,庵之香火漸廢。

現建築已廢,岩麓有深約15~20米、長約200米的平地,大致可分三層,東高西低,每層有石砌擋牆。東側上層灌木叢生;中部長約30米,2000年6月建有觀曲亭,亭內立有“天後宮鐵甲將軍立碑亭記序”碑,岩壁有“壽”字等三幅石刻;西側下層已辟為茶園。遺址多殘磚碎瓦,庵基地鋪方磚尚有殘留。

四十六、百花莊

坐落在七曲北岸獺控灘後,臨溪。始建於明代中期(約1500年),創建人道士黎崇真。黎崇真原為浙江天台道士,雲遊至武夷山,至此處時正百花盛開,問鄉人言此處四時花開不謝,即決意在此建居修煉,取名百花莊並刻石於猴藏岩石壁。明嘉靖舉人、太倉學正、福建閩清人王應槐與黎崇真友善,其時曾來百花莊造訪黎道人,為其景色所陶醉,寫有《百花莊放歌》:“桃花紅,李花白,春到般般鬥顏色。洞中仙主宴群仙,管領東風吹不得。三十六峰何處村,武夷便是武陵源。欲尋漁父無舟路,惟見桃花開滿園。憶昔洛陽買花人,姚黃魏紫總皆春。車馬紛紛爭富貴,何如棲隱曲溪濱。曲溪傳說多仙子,不愛繁華植桃李。羅浮擎得一枝來,種向仙家白雲裏。先春壓倒百花莊,笑殺人間紅與紫。”盡情地描繪了此處環境之優美。清乾隆間(1736—1795年),崇安學者董天星重建,更名為起雲居,增建樓閣屋宇,名樓為淩霄樓,規模宏大。現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