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解武夷山——訪《武夷活源》作者丘理真先生
周克浩
2012年5月19日到24日,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師生一行十餘人參加人文學院和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合作項目,前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研習武夷山道教文化。在參訪武夷山止止庵和桃源觀期間,《武夷活源》一書的作者丘理真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武夷山的文化內涵。丘先生研究武夷山文化二十餘年,提出武夷山景區的文化體係可以用“三三五三一”來概括。“三”,代表儒釋道三教文化同山共處。“三”代表儒釋道三家文化在武夷山均留有精華:道有“洞天仙府”,儒有“逝者如斯”,釋有“雲門三句”。“五”代表武夷山有五層文化積澱:古夷越先民文化積澱、道教文化積澱、儒教文化積澱、佛教文化積澱、民俗文化積澱。“三”指武夷山文化飽含著世界共同的三大文化現象:“石文化”、“水文化”、“生殖文化”。“一”是說武夷山的九曲溪是武夷文化的一條主線索。丘先生認為武夷核心景區內的文化可以概括為:“九曲清溪,廿裏畫廊,先民遺跡,道教洞天,理學源流,禪宗奧秘,武夷茶事,民間傳說,三大文化,一線貫穿。”
筆者有機會,專門向丘先生請教了武夷山的道教文化,擬題為“道解武夷”,現根據丘先生的演說、丘先生的文稿及相關資料,整理訪談錄如下。
周克浩(以下簡稱“周”):丘老師,您好!您長期研究武夷山文化,您出版的《武夷活源》一書,比較係統地解讀了武夷山的儒釋道文化,也為武夷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武夷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六洞天,被稱為“升真元化之洞”,武夷山本身也是一個大道場,當然裏麵還有止止庵、桃源觀等道觀,您可以總體上給我們介紹一下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嗎?
丘理真先生(以下簡稱“丘”):歡迎你們來武夷山參訪遊學。武夷山道教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原始的道教信仰和神仙傳說就已經在武夷山一帶流行。據說,武夷山的來曆就和武夷君有關,武夷君是誰呢?是神仙。從漢朝以來,曆朝曆代都有祭祀武夷君的傳統。東漢時期,道教正式建立,後曆經唐宋,武夷山道教更是興盛,武夷君等神靈多次受到朝廷的加封,武夷君等神靈也成為朝廷祈求國泰民安的偶像;來武夷山修道的道士也越來越多,如南唐李璟之弟李良佐、白玉蟾等都曾久居武夷山修道;武夷山道教宮觀也多有興修和擴建,如衝佑觀、止止庵、開源堂等等。清朝中後期以來,武夷山道教逐漸式微。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武夷山道教活動也逐漸恢複了。
周:丘老師,您提出在武夷山景區中隱藏著一座70餘平方公裏之大的道教宮觀,是一座真正的“萬年宮”,認為這是武夷山最重要的千古之謎、神秘的宗教文化奇觀、神秘的東方文化奇觀。從您繪製的《武夷山水萬年宮》一圖,我們對武夷山的山水有了一個宏觀的把握,請您具體談談武夷山水怎麼會是一座道教的萬年宮呢?
丘: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宏觀評價為“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總的來說,儒釋道三家文化在武夷山都有著很好的體現。但是,從武夷山山水的大格局來看,武夷山確是一座道教的萬年宮,通俗說就是一座巨型的道教宮觀。我在《武夷活源》這本書中有一個詳細的說明,我畫了一幅圖,叫《武夷山水萬年宮》。我把武夷山70平方公裏中心景區的各個峰、岩、景點的名稱作了標示。發現這些景點命名有著嚴密的、統一的設計,這些景點的布局恰好構成了一座大型的道教宮觀,這是一座隱形的70平方公裏之巨的道教宮觀。另外,據《武夷山誌》記載:武夷山古代隻劃分為三個景區:九曲溪一片、溪左一片、溪右一片,古代左為“陽”,右為“陰”,而隔溪對稱的地方有兩眼人工開鑿的水井。圓的叫做通仙井,方的叫做龍井。
我再舉幾個例子。比如,你看九曲溪從星村流向崇陽溪,兩邊夾著白雲岩、齊雲峰、靈峰、仙岩,這九曲溪就像九天銀河,天上星光璀璨,仙、靈飛舞。古代宮觀一般都有三個門,象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武夷山景區恰好有三個以“天門”命名的景點:洞天門、天遊門、求天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門”的命名既有“天”,又有“門”了。再比如,帝宮要求“日東月西,前幔後幛,左鍾右鼓,蘭桂飄香,左祖右社”,而這些在武夷山景區都有著很清晰的體現,你們可以細細觀察。因此我提出“武夷山是一座萬年宮”,是進入武夷山文化殿堂的第一把鑰匙。我認為這也是武夷山最重要的千古之謎。
周:武夷九曲溪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溪流”,九曲在山中繞行十九華裏,山環水抱,美麗絕倫,所謂“九曲之水清且美,一曲一徊腸”。九曲溪漂流也被人們稱為“逍遙遊”,隨著竹筏的前行,人也仿佛進入仙境,感到心曠神怡。您剛才談到九曲溪被道士模擬為九天銀河,您能再具體解釋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