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武夷山是儒釋道文化的彙聚地。武夷山景區有三教峰、三花峰、三仰峰,這個三教峰、三花峰、三仰峰有什麼意思呢?是說儒釋道三教鼎立!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三花齊放,競相媲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武夷山洞天仙府奇觀是天下“第一山”,武夷山也成為天然的道場,武夷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同時,儒家、佛教文化在武夷山也是熠熠生輝的,同樣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武夷山儒家文化代表、理學大師,文化巨擘朱夫子,一生在武夷山講學數十年,它曾自嘲“琴書四十年,幾做山中客”。武夷山一帶也被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複旦大學蔡尚思教授曾為武夷山朱熹紀念館題詩:“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很好地概括出了武夷山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朱夫子在武夷山也有著三幅著名的題刻,“逝者如斯”、“天心明月”、“小九曲”。這個“逝者如斯”,我在《武夷活源》中,作了苦心孤詣地發掘,我提出了十九種解釋。再說武夷山的佛教文化,這也是大有來頭的。這即是明朝的陳省在武夷山布置的啞謎“五曲幼溪津”,即佛教禪宗的“雲門三句”,又稱為“雲門劍”,即“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即是說要以心傳心,直指心性,當下成佛。這個“雲門三句”是由“雲窩”、“叔圭精舍”石門和“雲橋”、“雲路”、“雲關”聯合組成的,“叔圭精舍”是“雲橋”、“雲路”、“雲關”的聯結紐帶。“叔圭隱居,通鑒詳節,雲窩居徑之處著”是對“叔圭”兩字的提示。共七個部分,組成一個十分嚴整的解密線索,揭示了“雲門三句”這一謎底,這也就是陳省在五曲溪畔的題刻“五曲幼溪津”所指的迷津。這是國內罕見的禪宗文化景觀,極為珍貴。總之,武夷山道家文化的“洞天仙府”、儒家文化的“逝者如斯”、佛教文化的“雲門三句”分別是道、儒、釋文化的傑出代表,三者薈萃於一山,誠所謂三教文化,共處名山,爭奇鬥妍,同歸大道。
周:現在國家提出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武夷山是一個天然的大道場,您在書中提出“開展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發掘以白玉蟾為代表的丹道養生文化是當務之急,前景無限”。請您談談為弘揚武夷山道教文化,還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丘:道教文化是以探索自然規律與人類生存原則、修身養性方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化形態。武夷山有著豐富神奇的道教文化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教文化傳承體係。南宋時期,南宗金丹派白玉蟾在武夷山修道,在武夷山道教史上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武夷山有著悠久的道教文化傳統,要弘揚武夷山道教文化,我覺得還是有不少工作需要做的。比如要加強道教人才的培養,規範道教的管理,修建道教宮觀,做好對外的交流等。當然,武夷山也做了不少的工作。1993年,武夷山成立了“中國武夷山道文化開發研究中心”,積極弘揚道教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武夷山的道教宮觀也在積極重建之中,止止庵已基本修複完畢,桃源觀等道觀還在積極拓展之中。對外的交流也做了不少工作,國內外的一些道文化愛好者也接踵到武夷山來,考察研究武夷山道文化。我在這裏著重提出,可以開展富有特色的道教文化遊、休閑遊、養生遊,來弘揚武夷山道教文化。正所謂:“來年欲問長生訣,武夷山中養太和!”道教是喜愛自然山水,又是非常重視養生的嘛!開展道教養生遊,開發相關的養生項目,例如請道醫講些道教養生文化,開發些調養身心的旅遊路線,特別是挖掘以白玉蟾為代表的丹道養生文化等都是非常值得嚐試的,我覺得通過這種文化旅遊、養生旅遊的方式,是有助於弘揚武夷山道教文化的。
周:白玉蟾《三杯石》詩雲:“山湧千層青翡翠,溪搖萬頃碧琉璃。遊人到此醉歸去,幾個親曾到武夷?”劉白羽也說:“武夷占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確實,武夷山的山秀水美,如詩如畫,令人流連忘返。然而,除了自然風光,武夷山蘊含著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樣令人歎為觀止。您的講解生動有趣,我們大受啟發。非常感謝您!祝您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丘:謝謝!也祝你們身體健康,學業進步!緣聚武夷,品茗論道,不亦樂乎!
附記:這次參訪和學習得到了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支持和資助,帶隊老師廈門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黃永鋒教授對訪談給出具體的方案,作了具體的指導,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世界遺產監測中心俞建安主任也提供了切實的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