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好的。你們應該參加過九曲溪的漂流了。九曲溪兩岸風光秀美,移步換景,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九曲溪很早就被古人模擬為九天銀河了。我們可以先看看九曲溪的第一曲,第一曲一帶的地名叫做晴川。這個“晴”,在古代可以通假為星辰的“星”字,這個我是做過考證的,在我的書裏麵有提及。這麼說來,“晴川”也就是“星川”,也就是“銀河”的文言表述。而九曲溪的第九曲,是星村,星村也就是星星聚集的地方。這麼看來,九曲溪的一頭一尾,都是星星的聚集處,九天銀河的形象也就非常確切了。在這裏,我還要特別強調一下,你們在遊玩九曲溪的時候,在第五曲的位置,會看到“玉皇大天尊”五個大字。這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講“九五之尊”,道教的尊神——玉皇大天尊,雄踞九天最尊貴的位置,傲視八方,這更進一步凸顯了道教在武夷山的至尊地位。
周:道教有“九守”的養生原則,指守和、守仁、守簡、守易等。道教認為,人們遵循這九大原則,就能達到合於“道”的“真人”境界,可以健康長壽。我看到您在書中論述了道教“九守”與九曲的暗合關係,用您的話來說就是“九曲溪畔暗藏‘九守'”,您能具體談談這種暗合關係嗎。
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理解武夷文化是要有悟性的。九曲溪的每一曲都有景點與道教的“九守”暗合。什麼是“九守”呢?你剛才也說到了。“九守”是道教規定道教徒需要遵守的九項修持內容,即:和、神、氣、仁、簡、易、清、虛、弱。下麵我就簡要介紹一下,每一曲與“九守”的暗合關係。首先看第一曲,這裏有一個萬年宮,又叫武夷宮、衝元觀。老子說:“衝氣以為和。”衝元也就暗合了“守和”。第二曲有玉女峰,是“陰神”;兜鍪峰,是“陽神”,暗合了“守神”的意思。第三曲有宴仙壇,即是吃喝飲食的地方,“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地方暗示著“氣”,與道教“守氣”相合。第四曲有一個仙釣台,象征著仙人超然物外,無所牽掛,逍遙自得。“為仁義者不可以死亡恐,可無為累。”仙釣的情趣恰有“守仁”的意味。第五曲有接筍峰,筍即是幼竹,竹子是有節的,即是“守節”之物,節製就是要簡約,這也合於“守簡”的。第六曲有天遊峰、仙遊岩、一覽台、一覽亭,是仙人遊樂之所,有順其自然之意,這也與“守易”相合。“守易”就是要順其自然,與時偕行。第七曲,好似沒有與“守清”相合的。可是在五曲有清隱岩,本來它應在七曲的位置,卻隱藏到了五曲,是乃“隱”乎!第八曲的溪北有鼓子峰,溪南有倉廩岩。“鼓子”即是飽滿之意,“倉廩”也有飽滿的意思,這都暗合了“守盈”。第九曲的北岸以前有個和陽道院,“和陽”即是要和弱陰陽二氣,即所謂的“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與“守弱”是相合的。當然了,要理解九曲與道教“九守”相合,是需要身心融入武夷,要慢慢去品味的。
周:武夷山景區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比較大的山頭稱為“峰”,比較小的山頭稱為“岩”,但是武夷山景區中有一些山並不大,卻稱為“峰”,比如“文峰”;有些山比較大卻稱為“岩”,比如“曬布岩”。請問這與武夷山景區的道教文化有關係嗎?
丘:武夷山景區各個山峰,有的稱為“峰”,有的稱為“岩”,這個也與道教有關。怎麼說呢。景區有三十六峰,代表著道教的“三十六天罡”,夠得上成為“天罡”的,才夠資格稱為“峰”,其餘的則稱為“岩”、“石”、“幛”等。一般來說,凡是道教仙府的重要位置,大部分稱為“峰”,相對不重要的地方稱為“岩”。當然,這裏說的仙府指的是剛才我們談到的70平方公裏的萬年宮。舉個例子,文峰上麵有“玉皇大天尊”的石刻,位置非常重要,因此要稱為“峰”。還有,升日峰、玉華峰,分別代表著紅日東升,玉華光照,意義重大,因此也稱為“峰”。第二點,“活”的、有“靈”性的角色稱為“峰”,“無生命”的物是“岩”。比如說,大王峰、獅子峰是把守“洞府”的角色,是有靈性的,稱為“峰”。大藏峰、小藏峰代表“藏經閣”,也是有靈性的,當然是“峰”。樓閣岩代表著亭台樓閣,是物,就稱為“岩”了。仙館岩、仙榜岩都是物,也稱為“岩”。第三點是,被道士排斥的稱為“岩”,比如說,鷹嘴岩在武夷山神話故事中是被神仙趕出洞天仙府的“惡老鷹”,隻配稱“岩”了。
周:武夷山也是理學大師朱熹講學的地方。另外,景區中還有佛教的寺院,如永樂禪寺、天成禪院等。可以說武夷山是儒釋道三家彙集之地,請您談談武夷山的道教文化與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之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