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編纂的《武夷山誌》中,首當其衝的是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該書屬於《福建省誌》叢書之一,以武夷山脈福建境內的地域為範圍,對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做了係統彙編。全誌分成六篇,分別為環境、資源、名勝、文化、管理、人物,各篇又有若幹章節。最後,還附有大事年表。由於結構安排的原因,有關武夷山道教的內容雖然分散在不同部分,但仍不失其全麵性和翔實性。而且,這部誌書從不同側麵具體介紹了武夷山的各方麵情況,有助於研究者對武夷山道教的理解和認識更具有整體性和深刻性。【44】
除了以上所述幾部《武夷山誌》外,還有一些史料頗具價值,值得重視。可以將它們進行相互比照解讀。明朝徐表然還彙輯了《武夷山名勝圖繪》,這本書以圖文兼並。書首有十一幅圖,首尾兩幅雖未標明主題,但大致可以看出其所繪內容是武夷山的全景圖,其餘九幅描繪了一曲到九曲的圖景。之後,又附有大量文字,對這些武夷名勝做了一一介紹。【45】
清朝王複禮修撰的《武夷九曲誌》,主要是對武夷山九曲之地的不同景致以及古人留下的詩文進行了梳理。全誌分為兩部分,卷首包括序文、凡例、山圖、三十六峰說、九曲溪說、各曲圖說;然後,分別就每一曲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加以翔實介紹。如峰、岩、嶂、壇、台、洞、窟、石、嶺、洲、原、湖、溪、澗、池、潭、渡、井、祠、精舍、草廬、別業、書屋、山莊、倉、觀、廟、院、居、寺、殿、閣、樓、堂、軒、亭、宇、竂、門、橋、石刻、郊祀誌、製章、祝文、敕、記、銘、題辭、文、跋、辨、五古、五律、五絕、七古、七律、七絕、詩、路徑。【46】
文集類的文獻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玉蟾著作。目前較為常見的《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版本主要有收入《道藏》三家本第四冊的《修真十書》中《玉隆集》六卷,《上清集》八卷,《武夷集》八卷;收入《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海瓊白真人語錄》的收錄的《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篇章;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三一九冊的《玉隆集》六卷,《上清集》八卷,《武夷集》八卷。而《續修四庫全書》中《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的版本與《道藏》三家本的同出一源。《道德寶章》有中華書局等本。【47】朱逸輝等人以台灣1976年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內部印行的、收羅比較齊全的《宋白真人玉蟾全集》為底本,參閱蕭天石主編、台灣自由出版社出版的《白玉蟾全集》(上、下冊),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複製的《白真人集》、《玉蟾集鈔》、《太上道德寶章翼》、《玉蟾先生詩餘》等,進行點校注釋。《白玉蟾全集》現存詩詞1200首,其中詩歌1052首(歌14首、五言古80首、五言律37首、五言絕句119首、六言詩15首、七言古118首、七言律218首、七言絕句449首);詞148首,其中有滿江紅、念奴嬌、水調歌頭、沁園春等36個詞牌。該點校本共十二卷,卷首收錄了曆代刊印版本的序文,卷一至卷十一整理、注釋了上述白玉蟾詩詞。此外,還在附錄部分錄入今人寫作的多篇文章,便於讀者對於白玉蟾的進一步的了解。【48】不過,該書校注有些地方不夠細致準確,需進一步完善。
三、三點思考
就筆者所見,目前有關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研究成果,無論是曆史沿革全貌的梳理,還是道觀、道士等具體點的探討,都取得一定成績。但深入探究可以發現,這些討論仍然有許多值得進一步分析的空間。以下就幾個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作初步思考:
(一)深入挖掘資料
通過前文梳理可以看出,有關武夷山道教的資料仍然較為單薄,研究者利用的資料多趨於雷同。因此,相關資料的挖掘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文獻資料。就宮觀研究而言,由於多數道觀現已殘存不缺,文字記載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與缺憾。
(二)多學科的借鑒
如果說新資料的發現與挖掘是可遇不可求的,那麼,對現有資料的細致解讀則是可以嚐試努力的方向。目前,宗教學、曆史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都已涉足武夷山道教研究中,但深入的探討尚顯不足。以筆者較為熟悉的曆史學專業為例。對於武夷山道教曆史沿革狀況的梳理僅僅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有諸多問題需要加以討論。例如,將武夷道教置於武夷山地方社會乃至福建省地區的時空脈絡中予以審視,這樣或許能夠看到一個更為立體、多元的區域宗教形態;再如,武夷山道教研究中關於人的研究更多談到的是道士,缺少對普通信眾的考察。實際上,他們不僅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占據著整個時空範圍內很大的比重。即便是在道士研究中,也未能將其作為全麵、真實的社會人來看待。盡管不同學科各有本位,但麵對同一研究對象時,如何盡可能如實、貼切地揭示其本來麵貌,是每個學科和每位學者都要追求的真諦。這種深入的挖掘,不但有著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而且有助於武夷山旅遊業的進一步開發,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三)增強現實意義
學者在關注學術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繼續加強其與當代社會的關聯。作為我國固有的古老宗教信仰,道教自誕生以來就與現實社會有著緊密聯係。因此,它不僅在民間社會和民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有著非常深刻和久遠的影響。直到現在,仍是如此。在我們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道教這類傳統文化的研究。不斷吸收其中的精華,使它能夠更好地與現實需要結合起來,發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學者的調查,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小宮觀的數量十分可觀,它們既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形態,也是基礎。如何提升這些道觀的文化品位,從而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和人們的需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在滿足信眾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宗教本身的基本準則,不可矯枉過正。民眾的祖先崇拜和鬼魂觀念,是道教信仰的源頭。這些都是道教在民間的存在形態,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自從明朝中葉以後,道教信仰的世俗化趨勢日漸明顯。灶王爺、土地神、龍神都應包括在內。從俗神信仰到信俗活動,它們到底是如何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深究的話題。此外,學者還應該對道教目前的態勢有準確了解,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