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附錄(1)(1 / 3)

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綜述

張霞

有關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這幾方麵:興盛背景、曆史沿革、道教宮觀、神仙道士、儒釋道關係、旅遊價值、道教遺址。全麵、係統地梳理已有成果,進而發現其中的不足,並且對日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展開初步思考。另外,本文還就相關的研究資料情況加以說明。

一、研究成果

武夷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位於閩贛交界處的廣闊山係,橫跨兩省;狹義上,過去隻限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如今包括有武夷山市和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1】這裏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其中,以道教文化最為源遠流長。【2】從遠古時期的神仙傳說到曆代宮觀的不斷興修,武夷山在漫長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道教資源。與此同時,相關的研究也陸續開展,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麵:

(一)興盛背景

武夷山深厚的道教文化首先得益於它獨特的自然環境。地處閩北山區的地理位置,使其遠離中原文化和皇權中心。南北交通的不便又造就了這裏地形複雜的獨特風貌。加之,風景秀麗、山水環繞,與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當然,隻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是不夠的。武夷道教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還受到它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影響。早在上古時期,這裏就形成了曆史悠久的楚文化。其中蘊含的許多宗教因素與日後武夷山道教的興起密切關聯。另外,東南地域自古就有著濃厚的道教傳統,正是它塑造了武夷道教的特有地位。【3】因此,“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久遠而神秘的宗教文化奠定了武夷山後來三教文化同山的堅實基礎”【4】。也有學者認為,武夷山道教之所以能夠興盛,最大的動力來自曆代帝王的敕封。武夷山在曆朝曆代都備受朝廷奉敕,到宋代,這裏成為諸多儒生官員祠祿的場所。【5】正是借助皇權勢力,才使其道教得到空前發展。【6】

(二)曆史沿革

自古以來,武夷山地區就流傳著各種神話傳說。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武夷道教的源頭。古越傳說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道教思想,它們促成了武夷山道教的產生與發展。【7】如何重新認識、理解這些神話故事,引入新的學術術語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近年來新出現的學術概念,生態美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審視視角。【8】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武夷山道教始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唐玄宗冊封天下名山大川時,武夷山名列其中,被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到了宋代,武夷山道教開始走向昌盛。這一時期,道觀林立、高道輩出。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受益於此,這座“洞天福地”的道門也不斷得到承續。

(二)道教宮觀

道教宮觀是道士們進行祀神、祈禳、修煉的活動場所。作為道教名山之一,武夷山自然不會缺少道觀分布其間。對它們的過去與現狀進行全麵回顧,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加以把握。【9】武夷山曆代修建的道教宮觀有天遊觀、天壺觀、靈峰觀、會真觀、升真洞、清微洞真觀(即白龍觀、水簾道院)、清真道院、元元道院、雲窩道院、碧宵道院、獨龍道院、三隱台。【10】其中,最著名的如止止庵、衝佑觀和桃源觀。衝佑觀又稱武夷宮,是武夷山衝佑觀在明清時期的別稱。從曆史沿革和曆史文化價值角度著手,學者對這座道教名觀予以深刻剖析。它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漢武帝就曾在幔亭峰設壇祭祀仙人武夷君。到北宋時,衝佑觀得到擴建。其前身為會仙觀,是武夷山曆史上第一座道觀,也是後來武夷山所有道觀中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殿宇式道觀。衝佑觀在武夷山道教發展史上不僅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時間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即上承豐富多彩的武夷神話,下開兩宋時代武夷道教的鼎盛時期。另外,就空間上而言,衝佑觀使武夷本土神祇與中原道教神仙係統接軌,進而形成了有著濃鬱特色的武夷山道教文化。因此,它在武夷山道教史上有著裏程碑式的意義。衝佑觀也是道教神霄派和道教南宗發展的發祥地之一。北宋末年,道教出現了新道派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為主,它的創始人王文卿就隱居在武夷山修道。道教南宗的創建者白玉蟾也曾在衝佑觀和止止庵住持。此外,還有許多關於衝佑觀的曆史掌故以及曆代主管官員也已作出翔實梳理。【11】

(四)神仙道士

從先秦時期的彭祖到宋代的白玉蟾,曆史上曾在武夷山修煉的神仙和道士數不勝數。神仙方士有陶唐時代的彭祖,秦代的黃太姥、武夷君、劉少公、控鶴仙人、十三仙、潘遇,東漢時期的張垓;頗有影響的道士有晉唐時期的婁師鍾、薛邴、李鐵笛、孔、莊葉三女,五代南唐時期的李良佐,宋代的鄒錄事、吳懷玉、葛真人、詹真人、李仙、羅仙、知微子、徐熙春、陳衝素、李陶真、王文欽(卿)、黃樸、白玉蟾、郭道人、徐頃、黃鹹中、王通、江成真、江師隆、劉夢鼎、陳丹樞、陳洪範、劉妙清(女),元代的金誌陽、王與敬、彭日隆、張與玉、張克真、張誌道、林文能,明代的鍾全客、任圓智、餘象、鄧行達、虞啟祚。【12】但是,受史料等因素限製,學者的討論多集中在少數幾位。

有關彭祖的神話傳說數量頗為可觀,從而奠定了武夷山在中國神仙道文化中的顯著地位。【13】這些故事既豐富多彩又撲朔迷離,利用多種史料對它們的來源和融合情況進行考辨後發現,雖然“先秦諸子注家把種種彭祖的故事聯係在一起,全國各地也紛紛拉彭祖做親戚,但彭祖最為人所知的長壽養生的種種傳說卻主要是魏晉以後的道教學者附會上的,其附會之原因,則是《莊子》中的一些記載”。總而言之,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明清小說或野史,乃至民間傳說中屢屢出現的彭祖不過是個箭垛式的人物。【14】

同樣,也有學者探討了武夷君的來曆。【15】不過,武夷山道士研究中成果較為豐碩的還要數南宗五世傳人白玉蟾。白玉蟾16歲就出家拜師學道,先後到過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在武夷山期間,他不僅創立了紫陽派(又稱內丹派南宗),形成正式教團,而且,“他的修煉以精、氣、神為核心,摻合理學和禪理”,使道教思想和理論得到發展與豐富。既為道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又對宋元以後的道教發展產生很大影響。【16】關於白玉蟾的研究數量可觀,且主題豐富,涉及多個方麵。【17】就他和武夷山道教的關係方麵,學界既有宏觀、全麵的探討,【18】也有比較具體的討論。比如:白玉蟾在武夷山的行跡狀況,【19】白玉蟾與武夷道友的交遊活動,【20】以及他與武夷茶的關係,【21】白玉蟾“止止”說中包含的道教生態美學意味,【22】等等,學者都進行了一一論述。

(五)儒釋道關係

武夷山向來以道教聖地著稱於世,但同時也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宗教融合的色彩十分濃厚。【23】它們三者在曆史時期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如何,學者做了係統分析;【24】以武夷山民間神話傳說為例,探討儒釋道三教在民間的合流情況。【25】從武夷山茶禮俗出發,著重討論其中所包含的儒釋道三教文化。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諧;禪宗重視“坐禪修行”,佛教茶禮以茶修性;道家茶禮以茶修心,追求寧靜淡泊。儒釋道三教雖有不同,但民眾卻能兼容並蓄。武夷山茶禮俗文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相互融合、共同發展。【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