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道通諸境(3)(1 / 3)

武夷山道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

張小柳

一、道教文化旅遊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旅遊日漸成為很多人空餘時間的選擇。進入21世紀,旅遊市場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從傳統的觀光旅遊向文化體驗方向發展已成為旅遊的一種趨勢,文化旅遊成為一種時尚。旅遊的方式和內涵也由自然景觀逐漸轉向於追求文化的體驗與收獲,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是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以文化為吸引物的旅遊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迅速。

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尊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古代巫術和鬼神崇拜為基礎,吸收了黃老道、陰陽五行家和儒家讖緯學說,從而成為一種帶有濃厚的萬物有靈論和泛神論色彩的宗教。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所蘊含的深刻、廣博的思想內涵,所承載的華夏民情風俗,所表現的特殊宗教禮儀,所產生的增福延壽功能,和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永久地吸引著人們。

道教文化與旅遊活動的聯係由來已久,二者的長期結合形成了道教文化旅遊資源,成為現代旅遊資源中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國已進入小康社會。然而,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精神壓力也日趨增大,人際關係的疏離感、生活的無意義感明顯增加。精神困境喚醒了現代人對個性自由、倫理道德、休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重命貴生,尊道貴德,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精神內核恰恰適合現代人精神追求的需要。道教文化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更具有獨特的宗教旅遊魅力。開發道教文化旅遊資源既可以滿足遊客對道教文化的獵奇心理,又可以實現遊客休閑、遊覽、訪古探幽的精神需要,更可以使遊客從道教文化中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道教文化中的積極內涵,具有深厚的開發價值。

二、武夷山道教文化旅遊資源

(一)武夷山水的道教文化底蘊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親近山水,返璞歸真。當今社會,城市生活的壓力呈現多元化,工作繁重、節奏緊張。為了緩解壓力,擺脫單調生活,人們更渴望回歸自然,這與道教的精神追求不謀而合。旅遊者融入自然之中,精神得到解脫,性情和心態得到調整。道教“逍遙”、“暢神”之說,顯示了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旅遊審美觀。“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道教旅遊強調人與自然的融洽和諧,與“自然為一”,融入自然來放鬆身心、愉悅精神,體驗和感悟自然,認識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從而體悟天地人生之道,達到自我實現、自我滿足。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奇則指山,秀則喻水。“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泛舟九曲溪時留下的千古絕唱。武夷山的山之奇,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地形地貌之奇。武夷地貌,燦若丹霞;峰峻身陡,氣魄非凡。其二,道教文化之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武夷山是道教名山、仙山。道教稱神仙所居之地為洞天福地。武夷山屬於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又名“武夷洞天”。

“六六”是指武夷三十六峰。“三十六”在道教理論中是指道教的宇宙創始論。“天界說”中的三十六天是宇宙模式。“三十六天”是按照九宮法推演而成的,天地有東南西北四麵,每麵各有九天,共三十六天,天界說中稱,三十六天形成東南西北後,也就形成了宇宙。武夷山道士以三十六峰象征三十六天,把武夷山道教的活動範圍定位在天界之中,儼然是一個仙家生活的天庭。基於此,道士們開始依照“道語”為他們的仙府命名。如天鑒池、通天台、仙鶴岩、登仙石、仙桃澗、仙猿石、雲龍道院、靈雲洞、仙館岩、淩霄峰、企仙台、駐真洞、宴仙岩、會仙岩、仙遊岩等,形式多樣,不勝枚舉,山、石、岩成為了道教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方式。

武夷山的水之秀集中體現在九曲溪。九曲溪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溪流。武夷奇秀山水孕育出豐富的道教。1962年,郭沫若先生遊曆武夷山,泛舟九曲溪,留下“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的千古絕唱,暗示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蘊藏在武夷山水之中。“六六三三”乃武夷山水的代稱:三三得九,指九曲溪,按照道家解釋:“三三”應是指“三玄”、“三光”。三玄,《周易》、《老子》、《莊子》三書的統稱。三光,是道教對日、月、星的統稱。“三三”兩個字連在一起,是指“三玄”如“三光”,即道教經典是道教思想發展的源泉。再者,三三得九,指九曲溪,也暗示九曲溪在天上日月星辰照耀之下,清澈明潔。

武夷山道教地位厚重、文化資源豐富、表現形式奇特。道教思想與武夷山水的融合,更增添了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神秘色彩,也使得武夷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大放異彩。在武夷山,峰巒是道教的化身,水聲是道教的音符,草木也在道教思想的輝耀下萬古長青,所有這一切都因為道教的存在而充滿神性和靈性。

(二)武夷道教宮觀文化

道教洞天福地是以山為依托的,道士建造的宮觀則為其祀神、祈禳、修煉的活動場所。被賦予神仙境地的武夷山,曆代建造的道教宮觀很多,傳有108觀之說。著名的有衝佑觀、止止庵、天上宮和桃源觀等。此處著重僅以桃源觀為例加於說明。

桃源觀位於武夷山六曲溪畔桃源洞內,創始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會稽孔、葉、莊三女子到此結茅修煉。宋代,洞內桃樹成林,成為隱士避世之所,名儒高士陳石堂、吳正理等至此隱居修道。元代,又擴建為劉文簡祠、三元庵,主祀劉文簡、三官大帝、三皇元君(孔、葉、莊三女冠)。明代,建有三皇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宮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華僑捐資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三官殿、真武殿、功德祠被拆,隻剩一幢殿堂。1982年剩下殿堂被改建為民房。1989年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道教界收回殿堂,恢複桃源觀,有全真乾道、坤道常住,過正常宗教生活。

武夷山的道教名觀還有天壺觀、靈峰觀、升真洞、會真觀、清真道院、清微洞真觀、元元道院、雲窩道院、碧宵道院等,這些宮觀都為武夷山道教文化譜寫了輝煌的詩篇。道觀是道士們道教活動、棲真的場所,隨著歲月的流轉,道教宮觀建築具有了審美和旅遊雙重功能。道觀作為道教藝術的曆史遺存,無論是宮觀殿宇,還是神像雕塑,都為遊客提供了一處處可供觀光瞻仰的佳景勝跡。

(三)武夷道教仙真文化

武夷山乃“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山中不但神仙雲集,而且道教高士頗多。《福建省誌·武夷山誌》列舉武夷山名道43人,身份地位從皇室宗親到平民百姓,呂洞賓、白玉蟾等仙真曾在武夷山中修煉、悟道。李良佐,南唐元宗李璟弟弟,辭榮入道,在武夷修持37年,後坐化升仙,後被道士尊為開山祖。江師隆乃建陽人,精通道術。南宋紹定年間,應詔赴錢塘滅水患,皇帝敕封為“金門羽客”。後乞歸武夷山,受賜禦書“常庵”。這些仙真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修煉思想,其中之精粹,非常值得後人到此遐思、觀摩、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