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道通諸境(3)(3 / 3)

參考文獻

[1]武夷山市誌編纂委員會.武夷山市誌[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

[2]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建省誌·武夷山誌[M].北京:方誌出版社,2004.

[3]丘理真.武夷活源[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4]黃永鋒.道教飲食養生指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5]崔新.基於生態鏈的道教文化旅遊項目開發與管理研究[D].複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6]郭偉鋒.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遊價值[J].武夷學院學報,2009,(6).

[7]郭偉鋒.武夷山道教文化旅遊開發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

[8]袁銀枝.試析道教文化旅遊資源及開發價值[J].宜賓學院學報,2004,(3).

[9]鞏誌.道教與武夷茶文化[J].茶業通報.2003,(1).

注釋:

【1】當前有關武夷山道教的研究大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武夷山道教文化概述,如何敦鏵的《武夷山古代道教文化略探》(《福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貟信常的《道教第十六洞天武夷山》(《中國道教》1989年第3期)等;二、道教仙真、道教名士的史學考據,如夏濤的《白玉蟾與武夷山道教》(廈門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蘭宗榮的《白玉蟾的武夷山行跡考論》(山東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陳利華的《朱熹與道教與武夷山的情結》(《南平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等;三、武夷山地區的道觀研究,如方彥壽編著的《武夷山衝佑觀》(鷺江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何少川的《“止其所止”——訪武夷山止止庵》(《政協天地》2007年第8期)等;四、道教文化與武夷山旅遊之間的互動關係,如郭偉峰、許亦善的《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遊價值》(《武夷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崔新的《基於生態鏈的道教文化旅遊項目開發與管理研究》(複旦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等。

【2】(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23頁。

【3】(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24頁。

【4】《福建省誌·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2004年,第419頁。

【5】(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129頁。

【6】(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186頁。

【7】(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32頁。

【8】(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35頁。

【9】(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38頁。

【10】(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7年,第82頁。

【11】[德]馬克斯·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7頁。

【12】[德]馬克斯·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47頁。

【13】劉笑敢著,陳靜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頁。

【14】劉笑敢著,陳靜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頁。

【15】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1頁。

【16】[德]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頁。

【17】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88頁。

【18】功課所讀經卷整理係根據筆者在2012年5月參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對武夷山地區道教文化進行田野調時所查搜集的材料整理而得。

【19】盧國龍、汪桂平:《道教科儀研究》,北京:方誌出版社,2009年,第28頁。

【20】陳耀庭:《道教儀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4頁。

【21】[德]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頁。

【22】[英]弗雷澤:《金枝》,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6~17頁。

【23】周高德:《道教文化與生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97頁。

【24】黃永鋒:《當代道教發展態勢管見》,《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第36頁。

【25】段德智:《宗教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頁。

【26】“返魅”一詞派生於“祛魅”,所謂“祛魅”,即Disenchantment,這一概念源於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世界的祛魅”(In the modern age we are witnessing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with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he declining influence of religion.),是指對世界的一體化宗教性解釋的解體,它發生在西方國家從宗教神權社會向世俗社會的現代型轉型中。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勾畫出了社會學中“理性化”這一概念,即從一個價值為取向和行動的體製(傳統型權威和魅力型權威)轉變為一個以目的為取向和行動的體製(法律型權威)。因此衍生出學界對於現代化進程的一種表述:現代化是一種不斷祛魅化、理性化的過程。

【27】[德]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3頁。

【28】[德]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91頁。

【29】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631、634頁。

【30】蒲亨強:《中國武當道教音樂》,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年,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