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夷道茶文化
茶葉是武夷山的主要經濟作物。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曆史十分悠久。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文字記載。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稱雄國內茶壇,成為貢茶。大文學家範仲淹就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的詩句。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禦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采摘金芽帶露新,焙芳封裹貢楓宸,山靈解識君王重,山脈先回第一春”,就是詩人詠采摘禦茶的詩篇。
17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采購武夷茶經爪哇轉銷歐洲各地。幾十年後,武夷茶已發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茶的價格比浙江的珠茶還要高,為中國茶之首。19世紀20年代開始,武夷茶在亞非美一些國家中試種,至今已在30多個國家中安家落戶。進入20世紀80年代,武夷茶又風靡日本,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結了緣。《武夷茶歌》開宗明義地指出:“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這位神人便是“飄然自號武夷君”的山神。凡道教宮觀多建於名山勝境,並且與茶葉產地有密切相連。因此,在中國江南丘陵山地,凡道教宮觀林立之處,也多為栽種茶葉之地,名茶的產區,所以栽茶、製茶、品茗自然成為道士們平日之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以茶藥治病為善;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直至成為“驅鬼捉妖”的供品。中國古老的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種植發展起來。漢初,有甘露祖師吳理真雲遊至武夷山,帶去七株茶苗,植於蒙山上清峰。“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種茶”,唐代呂純陽雲遊至武夷山,留有七言古詩一首,並種植茶樹於天遊觀。
道教在“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效,以茶來助長道行內力。道教全真派掌門人馬鈺《西江月·茶》寫道:“江畔溪邊雪裏,陰陽造化希奇。黃芽瑞草出幽微,別是一番香美,用玉輕輕研細,烹煎神水相宜。仙洞啜罷赴瑤池,不讓盧仝知味。”武夷十六洞天有茶洞,名曰“碧玉幽微洞”,那裏生長的瑞草,是天賜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道茶更有精神,不嗜睡更能體悟,增添功力和道行。宮觀道士對“金丹成仙法”望而生畏,茶對修煉有利,因其教義是清靜無為,重視養生,所以道士們皆樂於用之。道士們不但以飲茶作為修行之藥,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還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供品或濟世療疾。
武夷山道教文化資源豐富,遠不止上述列出的四項,其他如摩崖文化、民間神仙傳說等等無一不蘊藏著深厚的道教文化思想,這裏不一一列出。
三、武夷山道教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
(一)利用山水資源,開發道教名山休閑度假遊
目前,我國大多數遊客仍停留在觀光遊階段,走馬觀花式的快節奏旅遊無法讓遊客深入了解觀光地深厚的曆史文化。隨著我國帶薪度假製度的實施,休閑度假遊開始進入旅遊市場。武夷山既提供了觀光遊的條件,也提供了休閑度假遊的基礎。武夷山九曲溪便是休閑遊的絕佳場所,這裏“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山水結合完美,自然環境優美。九曲溪沿岸又是道教文化中心地帶,道教建築占盡這裏的地理優勢,道教摩崖石刻承載著昔日道教文化的輝煌。利用武夷山在中國道教名山中的地位和在古代社會中的重大影響,重新樹立道教名山品牌,恢複重點道觀,發展道教名山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武夷山景區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在旅遊中,遊客親近山水,崇尚自然,逐漸養成了珍惜生命、崇尚養生的生活方式。
(二)開發道教文化研習遊
武夷山保留了豐富的曆代道教宮觀,山水之間隨處可見摩崖石刻,曆代許多名士都曾到過武夷山,並留下了許多詩篇與題刻文字,也為武夷山增添了光輝。開發道教仙真文化旅遊:仰中國道教一代宗師,做“南宗尋祖”特色旅遊。白玉蟾是中國道教一代宗師,南宗五祖之一,是武夷山道教旅遊的特色品牌。白玉蟾在武夷山長期活動過,足跡遍及景區。在武夷山發展道教“南宗尋祖遊”應著眼於三個方麵:其一,玉蟾仙跡遊。以白玉蟾在止止庵的活動足跡為中心,其他的有三仰峰的玉蟾煉丹處、一線天的讖妖石等。其二,玉蟾生平事跡遊。設立白玉蟾道教文化館,以圖片文字科技展示其生平事跡、道教思想及道教貢獻;以蠟像館、投影、動漫等形式展示白玉蟾講道、授徒的場景。其三,玉蟾文學遊。白玉蟾生平文思汪洋,“博洽群書,出言成章,文不加點,大字草書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尤妙梅竹”,他心通三教,學貫九流,擅長書畫,而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因此,搜集白玉蟾的文學作品,宣傳其文學貢獻,給遊客展示一個真實的白玉蟾。
在武夷山修建道教文化博物館,采用多種手段展示道教發展的曆史淵源、演變及對東方文化的影響,使武夷山道教文化更直觀、更貼近香客和遊客。如葛洪的煉丹理論、方法和術語是世界上製藥化學的最早規範,他是單質砷的提煉最早記載者。可陳列其工具、演示其煉丹工藝,如丹房、丹壇、丹台、丹爐鼎等工具和水煉銅法等。建立武夷山道教文化研究院,定期舉行全國性的道教文化研討會,使武夷山道教文化得到升華和完善。
(三)開發道教養生保健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於養生。因此,保健旅遊漸成為旅遊的熱點。道教的理想境界是得道成仙,進入仙境,從而使人的形體長生不老。故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修煉方法。其修煉方法,綜合了華夏傳統的仙道、養生術,有服餌、服氣、辟穀、行氣(閉息)、導引、按摩、叩齒、咽津、存思等多種形式,主要從調節身體和呼吸及外服丹藥入手,當然也重視心意的調攝,強調清靜離欲。基於武夷山清山秀水、仙家勝地,夏季氣候涼爽,環境質量好,空氣清新,融道家養生、綠色生態、森林風光、度假休閑於一體,可在武夷山設立道教養生培訓基地,吸引前來度假休、療養的較長時間的遊客參與此項活動。
除此之外,還可充分發掘彭祖的養生秘方,利用武夷山的土特產開發“彭祖宴”等符合道教養生習慣的美食。此舉既滿足了遊客對當地美食的追求,也有益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