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論武夷山道教音樂
宋蔓蔓
2012年11月上旬,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在武夷山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踐考察活動,本次活動以“武夷山道教文化”為主題,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世界遺產監測中心俞建安主任和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黃永鋒老師的帶領下,筆者一行有幸考察了武夷山多個道教遺址和景觀,對道教文化有了更加全麵、細致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的第一站——許真君廟,道長們向我們介紹了許真君的事跡和道觀的曆史沿襲情況。除此之外,道長們還現場為我們唱誦了道教的樂曲,不同的歌詞,不同的曲調,不同的風格,均展示了空曠、寧靜、純真和自在的處世態度,其中由白玉蟾祖師的詩詞譜製而成的《道情》,結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中間融入道教音樂,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啟示筆者深入探究武夷山道教音樂。
一、道教音樂的基本概況
在對武夷山道教音樂的獨特性進行闡釋之前,有必要對道教音樂的基本概況做大致的探析,諸如道教音樂的起源及發展、道教音樂的分類和特點以及道教音樂的審美意義和價值等。在共性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個性的呈現和魅力。
(一)道教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道教興起於東漢順帝年間,它雜糅古代的巫術、方士之說、神仙靈鬼之說和醫藥、導引、養生理論等多種成分而形成的,是我國本土宗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而道教音樂雖為道教體係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追溯其濫觴則比道教本身更為久遠。
道教音樂的確切起源時間已經很難考證,但有資料顯示,它的產生和“巫”有著密切的聯係。在我國古代,祭祀活動經常有巫舞和巫風,而巫舞和巫風中常伴有音樂和舞蹈,其中這些宗教儀式中的巫樂就和道教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就是巫覡祭祀儀式的承襲和發展。從東漢開始,道教音樂開始與巫覡祭祀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且有了相關的音樂理論記載。於東漢時成書的《太平經》第一次係統地記錄了道教的音樂理論:
故為陰陽者,動則有音聲。故樂動輒與音聲俱。陽者有音,故一宮、三征、五羽、七商、九角,而二四六八不名音也。刑者太陰者,無音而作,故少以陰害人。無音而作,此之謂也。
故舉樂,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樂人也。上得其意者,可以樂神靈;中得其意者,可以樂精;下得其意者,可以樂身。【29】
這些理論主張音樂可以和合陰陽,通過天地的精氣通達神明;另外,它還肯定了音樂的作用,並且認為對音樂感悟的不同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太平經》隻是記錄了道教音樂的種類和作用,尚未提到道教音樂的形式和演唱方式等。到了北魏時期,“華夏頌”、“步虛聲”最先提到了道樂的演唱形式。所謂“步虛聲”是指道人在舉行儀式時誦讀經文、辭章的腔調,相傳眾仙雲遊虛空時的歌頌之聲,因其音韻若眾仙縹緲行於虛空歌頌之音而得名。“步虛聲”強調一個“虛”字,來強調道教的虛空和超然世外的境界。除了“步虛聲”之外,還有“步虛詞”。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吸取儒佛兩家的禮法,製訂了齋戒儀範。根據陸靜修的相關記載,道士們在行齋禮時須詠頌《步虛詞》,每首辭以五言若幹句組成。從此,《步虛詞》便成為道教音樂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唐代,由於統治者重視道教,在玄宗開元年間奉道經為國學。這一時期道教音樂也相應得到了發展,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諸如:道教的音樂儀軌更加規範化、創立了道教的廟堂祭祀樂製、把道教音樂納入宮廷燕樂係統,稱作“道曲”、模仿佛教的俗講之法,建立了道教的俗講製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代,道教音樂一方麵更加規範,進入了宮廷管製的範圍之內,更好地為政治生活服務,另一方麵在某種程度上也促使了道教音樂的繁榮發展,尤其是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加入,使得道教音樂的唱詞更加優美和詩化,並且不乏哲理性。
經過唐代的繁榮發展,道教音樂在宋代穩定地向前發展。據相關記載,這一時期,道教已經有了自己的歌唱曲譜,曲譜用“聲曲折”方式記音,強調四聲,並且伴奏樂器主要是鍾磬。到了明代,曲譜更為規範化,它們逐字標記工尺譜號,用於大型的音樂儀式上。在明清之際,道教音樂呈現出俗樂化的趨勢,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昆曲和粗細十番鑼鼓均成為江南正一教道士的齋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教音樂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道教音樂的基礎。道教音樂在不斷的發展中,既維護了音誦曲調的古典雅正,又廣泛地吸收了古代宮廷音樂、琴曲音樂和民間藝術音樂的精華,從而形成了今天道教音樂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二)道教音樂的分類和特點
道教音樂主要是用來頌讚神仙、祈福禳災、超度亡靈和修持養煉等。在曲調形式上有“陽韻”和“陰韻”之分,“陽韻”多用於早壇功課和祥祈性法事,“陰韻”都用於晚壇功課和超度法師,反映了道教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既出世又入世的美學思想,情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表現召兵遣將時的磅礴氣勢,降妖驅魔時的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的歡樂輕快,讚頌神仙時的優美恬靜,祈禱養煉時的悠揚縹緲。通過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使得道教的齋醮儀式更加莊嚴、肅穆、神聖和神秘,在聲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再現,把人的情感帶入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在音樂構成方麵,道教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兩個方麵,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形式。聲樂是道教法事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分誦、讚、步虛、偈、吟詠等格式。道教音樂中的樂器包括了漢民族樂器的全部,用得較多的是鼓、鍾、磬、鈀、鐺、木魚等打擊樂,笙、管、笛、簫等吹管樂,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弦樂,這些樂器通常用於法事活動的起韻、過門、結尾以及伴奏等。
另一方麵,道教音樂雖然是宗教音樂,但卻植根於民間。道教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和民間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二者不可分割,並且相互影響。所以,道教音樂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如前麵提到的音樂構成方麵,道教音樂所使用的樂器,大多都是民間的打擊樂器,因此,道教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另外,道教音樂的曲詞、曲調也大量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進而加以宗教化、形式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武當山道教音樂包含了湖北民歌的特色,山東嶗山道曲包含了膠東民歌的特色,沈陽太清宮的東北經韻就有東北民歌的內容和特色。由於道教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必然造成它隨著地區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這就為筆者下麵闡釋武夷山道教音樂的獨特內涵和審美提供了條件。由以上對道教音樂的不同種類和特點的總結、闡釋可以看出,道教音樂植根於民間,並且具有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的特征。正因為如此,道教音樂能一直為民間所喜聞樂見,並且直通心靈,可以說,欣賞道教音樂是人們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和洗滌。更為重要的是,道教音樂通過音樂的象征作用,能夠使得人們與神靈產生一種交感,從而產生“移情”作用,感受宗教氛圍、進入神秘的宗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