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音樂的審美
現實生活中,音樂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不同的音樂,會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因此,道教音樂作為一個係統的音樂體係,勢必有著屬於它自己的審美內涵。對於道教音樂的審美價值,蒲亨強在《武當山道教音樂概述》一文中曾指出:“我們在聆聽武當道樂時,總能明顯感受到其風格韻味十分古雅奇妙,獨具一格,猶如初見一朵‘養在深山人未識'的奇葩,不禁為她那奇特風姿而讚歎不已。”【30】他以文學性的抒情語言,傳達他對道教音樂的感受,也是作者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道教音樂有如此大的魅力?又是什麼原因驅使人們去感悟欣賞道教音樂的呢?筆者參閱前輩的研究並聯係自己的審美感受試圖做出簡單的回答和概括。
首先,一個事物能產生獨特的美感與它本身勢必緊密聯係。前麵筆者談到道教音樂的一些特點,例如它演奏的方式,主要伴奏樂器等,都是植根於民間,植根於傳統樂器,所以這就和廣大民眾的審美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在審美心理上就造成一種親近感,使人們喜聞樂見。另外,在演唱形式和旋律特點上,道教音樂有著自身的特征。道教音樂的旋律體現著一種平和從容的運動形式和安詳恬靜的情感效應,它排斥生硬、突兀的旋律結構,體現出寧靜柔美的情調。另外,在曲式上,道教音樂大多是回環重複的模式,這樣的模式一方麵減少了演唱的難度,另一方麵讓人聽到道教音樂的同時就產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這樣一種曲式思維方式,使得道曲結構之間連接自然、關係融合,對比性不強,契合了道教單純、平和、自然的義理。再者,道人在演唱歌曲時,通常會在歌曲中融入呼吸感和自己的心理節奏,其實這也是道人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與現在的歌唱最大的區別就是表演性大大地削弱,不會刻意考慮發聲和表情的需要,而是更多地注意運氣和呼吸調諧。道士在演唱時,其呼吸感遵循氣功態的意念和氣息控製,運氣連貫自然,呼吸細微綿長,這樣的氣息必然造成心理節奏的舒緩適意。這樣的演唱形式更是賦予了道教音樂自由、適意、從容的美感。
道樂的形式也是造成其審美特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目前筆者掌握為數不多的道教音樂中可以總結出來道樂的一個共同特性:短小自由、平緩悠長的曲調,不急不躁、從容安定的速度和力度,而這一切造成陰柔的美感。陰柔之美,是中國古代和西方美學史上審美藝術的品類之一,他們強調衝淡、飄逸、婉約、含蓄,典雅的形態。筆者認為這一形態和道教所提倡的“以柔克剛”的理念有著暗合之處,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克,道教的美學思想體現在道教音樂的各個方麵。
二、武夷山道教音樂的獨特之美
通過以上對道教音樂特點、審美特征等的概括和總結,對道教音樂以及道教文化蘊涵有大致的了解之後,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對武夷山的感性認識,來探討和分享筆者眼中武夷山道教音樂的獨特之美。
(一)武夷山道教的整體印象
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熱愛者,之前對道教的理解單單地停留在《道德經》、《易經》、《太平經》等相關著作中對道教教義的解釋和書麵記載上,尚未有觸動心靈的真切感受。這次武夷山考察,筆者一行參觀了武夷山的許多道觀,道觀的選址、建築風格、環境氛圍等都是對道教教義和精神內涵的詮釋,而這些也加深了筆者對道教的整體感知。
許真君廟是我們考察的第一站,此道觀建築體積不大,但卻具有濃厚的道教文化特色,房屋的建築尤其是屋頂如同是鳥之兩翼,體現了道教虛空、自然、清淨的處世思想。另一方麵,該道觀周圍的環境更是清幽,道觀的對麵是一條清澈的河流,緩緩的流水,環繞周圍的山丘,襯托出此道觀的幽靜,給人以一種超然世外的感覺。道長們熱情地向我們講解該道觀的曆史和許真君的相關事跡,就在此道觀中,道長向我們演唱了道教的樂曲,展示了道教音樂的獨特魅力,促使筆者進一步去了解道教音樂。
此外,止止庵、紫雲庵、武夷宮、桃源觀等,也體現出了武夷山道教的共同特點:自然和諧、藏而不露。武夷山的洞天應和了那句俗語“似洞非洞,神仙之洞”,這些洞天在雨天的霧氣中若隱若現,似是而非。遠遠望去,雲霧繚繞,懸崖峭壁,高聳霄漢,人置於此山中,仿佛進入無人之境。武夷山的道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聆聽天籟般的道樂,產生心靈的契合與共鳴,不免感歎音樂的力量,自然的神力。
(二)武夷山道教音樂的審美內涵
《老子》二十五章、二十三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言自然”。老子所說之自然,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按照老子的看法,道的本質在於“自然”二字,任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本性的存在方式。所以,老子主張人道合乎天道,主張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人與自然大和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這一切表現在音樂上就是要順乎自然,崇尚“天成”,追求一種順乎自然、順乎“道”的“空靈”美。筆者認為武夷山道教音樂的最大特征及其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