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點尤為值得注意,即道教齋醮儀式的開展與傳統民間節日相互融合,一方麵使得民俗節日具有宗教色彩,另一方麵使得道教的宗教活動承載了更多民間化的訴求。以下是武夷山地區宮觀主要齋醮儀式的道場安排【23】:
不難看出,一些傳統節日如三元節、清明節等與道教活動彼此重合,而這一過程是宗教的精神世俗化的過程,同時也是道教儀式本身所呈現出的民間性特色。
綜上所述,武夷山當代宗教儀式中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特征,其建立在個人化的需求之上,將神聖的宗教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係。這恰恰印證黃永鋒對於中國道教的評價:
東漢中後期形成的道教,在其產生和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麵“能入”,主動貼近社會生活,從中獲取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麵“能出”,堅定持守自身特質,默默維護經久不變的宗教家園。道教這種重視變化又不忘傳統的精神氣質,是它能夠不斷適應新情況,克服新困難,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24】
道教是中國傳統宗教,與中國民間文化和日常生活具有最為緊密的關聯,作為道教文化名山的武夷山,道教儀式無疑影響了當地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化選擇。分析當代武夷山文化中的返魅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道教文化作為武夷山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又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意義和現代社會價值呢?
三
我們知道,宗教行為同宗教意識之間是一種互存互動的關係。一方麵,從宗教行為的生成機製看,宗教行為是宗教意識的外在化,是信仰主體所具有的宗教意識的外在表現(一種最為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另一方麵,從宗教行為的功能看,宗教行為又是宗教組織向信徒灌輸宗教觀念,強化信徒的宗教意識,促成宗教意識內在化的一個極其主要的手段。【25】因此,宗教儀式所呈現的文化傾向往往對於具體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本文認為,武夷山當代豐富多彩的道教儀式帶來了文化選擇的多樣性,促進了武夷山多重文化彼此交融、共同繁榮的局麵。
科技革命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們進入了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但伴隨著現代性而來的種種弊端也接踵而至,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人文精神危機、現代人的亞健康狀態等眾多現代病的出現,使得更多的人對於現代性本身進行反思。因此,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文化領域交織著現代性、後現代性以及前現代性等多重文化選擇和文化取向。武夷山地區的道教活動相對於強調“理性”、“祛魅”的現代化進程而言,無疑是具有“返魅”【26】屬性的前現代文化訴求,它不僅能夠為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提供某種意義上的文化反思,同時也能豐富多元的文化格局。類比馬克斯·韋伯對原始巫術的評價,“至少它把人們解救出了傳統的束縛,幫人們樹立起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觀,從而享受更廣闊、更自由的生活”【27】。當然,除了文化選擇上麵的價值之外,武夷山當代道教儀式所呈現的民間性訴求,同時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現代社會價值,本文主要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健康合法的宗教儀式能夠釋放現代人日常的焦慮情緒,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宗教對於信徒而言,往往具有救贖功能,“救贖宗教能夠將一個個純粹形式的儀式行為體係化到一種所謂‘皈依'(Andacht)的特殊心態裏去;在這種皈依下,儀式被當做象征神聖的事來執行”【28】。一般而言,很多道教的儀式都伴隨著信徒祈福禳災的民間性訴求,盡管並非所有祈求可以如願以償,但是這個過程本身的神聖性和皈依感卻能夠給予道教信徒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減少焦慮情緒,以一種超常態的模式,進入一種特殊的心理模式,進而滿足某種心理上的需求,頗具心理學意義。此外,道教儀式過程往往會聚集眾多道士、信徒、遊客,本身便具有一種社交屬性,在這樣的宗教聚會中,人們可以彼此信任、坦誠交流,較少了現代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孤獨感。在武夷山考察期間,就曾遇見為慶祝當地“土地娘娘”生日,很多信徒(家庭婦女尤多)聚到一起,吃飯、聊天,氣氛活躍而融洽。
第二,豐富的道教儀式促進了宗教文學、宗教音樂、宗教禮儀、宗教醫學的全麵進步。道教龐大而完整的齋醮科儀,往往涵蓋文學、音樂、煉養、禮儀於一身,是綜合性的文化呈現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因此,武夷山當代道教對於傳統道教儀式的繼承和發展,對於促進道教文學、道教音樂、道教禮儀,甚至道教醫學,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道教儀式中所誦讀的經書,不僅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同時也具有詩的韻味和詩的形式,讓它不僅成為優秀的宗教經書,同時也成為經典的文學著作。又例如,在宗教儀式中所使用的宗教音樂,促進了傳統音律的傳承,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為當代音樂創作提供借鑒和素材。
第三,頗具魅力的宗教儀式推動了旅遊產業的開發,促進了武夷山地區經濟的健康、持續、有效的發展。眾所周知,武夷山是我國的旅遊勝地,旅遊產業也成為武夷山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武夷山風景區旅遊資源的開發,武夷山地區的道觀成為一種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獨具魅力的道教儀式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此外,道教的生態、養生等理念,也為武夷山地區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在武夷山,道教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生態、環保、原生態為前提的,並不是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盲目開發。例如,在武夷山,多數道觀仍然是以本身的宗教活動為主體,並不迎合旅遊者的口味而改變道教固有的文化傳統和習俗;道教的經濟來源也遵循宗教本身的傳統,不強加商業化成分和現代營銷手段,這樣的旅遊發展模式,既綠色生態,又誠信合法,既尊重和發展了宗教文化,也產生了客觀的經濟效益。總之,武夷山地區道教旅遊資源以最本真的色彩和最生態的模式促進了武夷山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武夷山地區具有豐富的道教文化資源和曆史傳統。當代武夷山道教較好地傳承了我國道教文化的精髓,開展了形式多樣且極具民間色彩的道教儀式和文化活動,不僅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多元文化健康、和諧的發展,同時也具有深刻的現代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