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道通諸境(1)(2 / 3)

馬克斯·韋伯在研究中國宗教時認為,中國古代占據正統地位的宗教是儒教,正統宗教祭典往往“都是為了共同體的利益而舉行;而祖先的祭祀是為了氏族的利益,此兩者與個人的利益本身無關”【11】。相對而言,信仰“鬼神”的道教“在現世性,長生觀方麵,比儒教徒要更為徹底”【12】,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盡管清代道教漸趨衰落,大型祭祀慶典衰微,但民間祈禱齋醮之事仍然流行,道教的宗教觀念及修持方術逐漸深入到日常生活,與傳統的民間文化融為一體。如此一來,本來就在“成立的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民間的信仰和習俗”【13】的道教便更具有鮮明的民間性走向,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時候,人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參與的宗教儀式就是道教儀式”【14】。下麵,本文將具體結合武夷山當代道教活動,來闡釋道教儀式與民間性訴求之間的關聯。我國的道教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同派別、不同區域的具體宗教儀式也不盡相同,這種現象在福建地區表現的則更為明顯。有時,即便是同一個區域,不同的道觀之間,由於所信仰神祇的差異,也會造成具體科儀和日常禮儀的截然不同。因此,本文選取在當代武夷山地區較為普遍和流行的道教儀式為作為具體研究對象。

(一)焚香叩拜與祈福禳禍

宗教的誕生無疑與原始先民對於自然和未知的恐懼緊密相關,同時也飽含了對於安全、穩定、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正如傅勤家所言:“世界宗教,雖各歧異,而其根本之點,則實屬一致,皆避惡而趨善。”【15】道教也不例外,甚至更加明顯。叩拜焚香,是道教中最為普遍、最為常見的宗教儀式,它主要是指信徒對道教神祇行焚香叩拜之禮,進而向神禱告,以達到祈福避禍的目的。首先選三炷香,點香,麵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持齊,躬身敬禮。然後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若是道教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新香得大清淨”。上香之後,即行叩拜、禱告。在禱告過程中,要自報家門,說出自己的姓氏、法號、生辰,同時對神靈明確說出自己的願望和請求,再叩拜致謝。

通過上述儀式,可以看出,在焚香叩拜過程中,普通信徒和神靈之間具有十分明確的“祈求——回饋”關係,頗具現世意義。信徒能夠將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災難或是渴望的某種成功通過這種形式與神進行溝通,從而將宗教力量與現世生活中的民間訴求聯係起來。即馬克斯·韋伯所言:“由宗教的或者巫術的因素所引發的行動之最基本的形式,是以此世為取向的。”【16】道教作為中國古老的本土宗教,具有極強的此世性和民間色彩,這種特質無疑也是支撐道教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因此,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道教信徒來武夷山的天上宮、衝佑觀、止止庵等著名道觀進行祈禱、祭拜、還願等的宗教活動。

(二)早晚功課與悟道養生

與佛教的來世輪回觀念不同,道教十分重視此世的修煉,追求性與命的長生不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道教並非單純的重視個體的肉體生命,而是強調性命雙修,即既要修煉心性、德行,又重生態養生之道。可見,道教是十分重視個人的身心修行的。

早晚功課是宮觀道士必須進行的日常儀式,主要以誦經、念咒為主。早晚之時,道士手執黃綾封麵的刻印經折本,入殿堂,或唱或念,由高功或經師領頭,同時敲打鈴鐺、木魚等法器,氣氛莊嚴、肅穆,且“讀經的時候,要做到端身恭坐,調柔聲氣,至心誦讀,中途不得停頓”【17】。一般來說,早壇功課經主要是《太少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以及《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晚壇功課經則是《原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太上玄洞靈寶救苦妙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18】早晚功課中所涉及的經書“或以清靜為宗,或以精氣神之內修煉為本,是很凝練的道教教理教義”【19】。

通過上述對日常道教儀式形式和內容的介紹,可以看出,早晚功課對於宮觀道士修行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道士可以通過這樣日複一日的常規功課學習,提高對於道教教義和精神的理解和體悟,從而實現個人心性的修煉,獲得“道”之精髓。其次,“道士做早課時,多在卯時,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通過早課,會產生心情和氣,通脈竅利的保健功效。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正旺,邪氣遊蕩,通過晚課,能夠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20】。這樣一來,養生、健身、長壽的個人化訴求同樣通過這種日常的宗教儀式得到了滿足,可謂一舉兩得。

(三)齋醮科儀與民俗文化

齋醮儀式是道教最為重要的宗教儀式。就武夷山的宮觀而言,一般來說,隻有在進行較大的祭典或者特殊的節日之時,才會舉行規模較大的齋醮活動。齋醮科儀的具體內容複雜而有序,大致可分為設壇、上供、祝香、開壇、念咒、發爐、降神、迎駕、禮懺、讚頌、複爐、送神等環節,在此過程中需要多名道士一起配合進行。在作法過程中,奏樂、散花、踏禹步、唱步虛詞、繞香爐轉、祈禱拜神等環節依次展開,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感染力十足。特別是當盛裝的道士伴隨神聖的道教音樂,口中念著神秘的咒語,或揮舞木劍,或揮筆畫符,或縱情起舞,整個儀式的氣氛都達到高潮,正對應韋伯所言”忘我的社會形態——狂迷(orgie)——乃宗教共同體關係原初的樸素形態”【21】。正是這種樸素的宗教形態,給普通人與神靈之間進行交流和感知提供了特別的宗教氛圍和宗教體驗。

弗雷澤在分析原始巫術之時,將其歸納為“相似律”和“接觸率”兩個原則,而兩個原則共同構成了所謂的“交感巫術”,進而使“事物通過某種不為人知的交感相互聯係,進而跨越遠距離,產生互相作用,通過一種我們肉眼無法看見的‘以太'把某物體的傳動力傳到給另一物體”【22】。道教的齋醮儀式,顯然具有類似的特點,正是在這種樸素的狀態下,信徒和神靈之間跨越距離,得到了很好的溝通與交流。或祈福消災、召魂驅鬼,或超度亡靈、寄托哀思,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化情緒也得到很好的釋放與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