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中”是《周易》中的核心理念,“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便是這一核心理念的體現,這也深刻地影響了白玉蟾對“止止”的理解——“止其所止”。在滾滾紅塵中,人們往往隻知道“行”,不知道“止”,隻知道勇往直前,不知道急流勇退。作為南宗五祖的白玉蟾,能以其宗教家獨特的覺察力與體悟力,止常人所不能止。止其所止,並不是刻意的停止,而是順其自然,天地萬物有行有止,這是自然而然的,隻行不止或隻止不行都是違背事物本性的。常人不知止其所止,就是因為他們的心靈已經為塵垢所蒙蔽,但隻要工夫到位,經過一番滌除玄覽的修養,人們就能夠重新回歸其天真本性,重新體驗到止其所止的奧妙。正如白玉蟾所說:“人與山俱化,山與人俱忘。人也者,心也。山也者,心也。其心也者,不知孰為山,孰為人也。可知而不可以知知;可見而不可以見見。純真衝寂之妙,則非山非人也。其非山非人之妙,如月之在波,如風之在竹,不可得而言也。”人與外物同歸於心,灑然忘我,真是妙不可言啊!
感受止止之妙並不是人類的專利,一切眾生都可以證得止止。因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渾然一體的,一切刻意的分別都是人為的,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人心與萬物本無分別,人心可以體悟止止,飛禽走獸同樣可以體悟止止。止止雖然妙不可言,但是人類還是要用語言來描繪止止之境。飛禽走獸則不然,它們往往是在靜默中體會止止之境,就算有鳥鳴猿嘯,也是那麼的簡潔明了,沒有什麼贅言。止止是萬物眾生的本然狀態,就是在止止中才生發出鳶飛魚躍的活力。在擾攘嘈雜的現代社會中,清靜是最難得的。很多人辛辛苦苦、奔波勞碌,即使賺得金玉滿堂,終究內心不能暢然。於是他們去靜謐的郊外購置別墅,在周末自駕郊遊,殊不知這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止止之妙。為了建別墅,有多少土地被強征,有多少建材被消耗;為了自駕郊遊,有多少能源被浪費,有多少道路被擠滿。他們或許嚐到了一絲絲愜意,但這種愜意卻與止止之妙相去甚遠。止其所止本是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卻拂逆自然天性,人為地製造很多的浪費與不公平,他們施加於外在環境的一切紛擾,外界最終都會返還到他們身上。愈加不公平的社會、愈加汙染的環境、愈加紊亂的生態難道會給人帶來真正的止止之境嗎?
人類總是追求所謂更先進的東西,為了這些追求,很多人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不惜亂捕亂殺野生動物,不惜破壞生態環境。其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並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可是人類總是不斷地刺激自己的物欲,生產新型的產品,製作誘人的廣告,引導著大眾過度消費,消費那些他們本不需要的東西。汽車本來是代步工具,很多人卻追求豪華大排量以炫富;手機本是通訊工具,很多人卻追求高端品牌來顯擺。本來應該為人所用的工具卻把很多人變成了追逐它們的工具。如果我們心中常念止其所止,難道不會了悟這一切不過是浮雲嗎?《周易》的止止就是要人們動靜因時,不要一味追逐外物,而要富於刹車的智慧;《法華經》的止止就是讓人們不要去做很多無謂的、愚蠢的事,感受靜默的力量;《莊子》的止止就是要人們的內心虛靜,虛室生白,才能吉祥止止。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止止,會有不同的體會,但這些體會都是不同尋常的,都是讓人放下很多後天的習見、妄見,去簡簡單單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