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高道人物(2)(1 / 3)

“止止”探

王超

在武夷山深處的止止庵,“背倚幔亭峰,麵對虎嘯岩,左則天柱峰,右則鐵板嶂。入去不數舉武,則有朱晦庵仁智堂;出來才一喚地,則有魏王會真廟。其間有衝佑觀,修廊數百間,層樓數十所,玉笈錦囊,舉皆禦書,瓊櫝琅龕,悉儲仙蛻,大雲金身之招提,實左右乎。止止之庵側後則瀑布懸崖、萬丈雪花,前則碧流盈溪、龍湫蛟漭,上有天鑒池,可以通弱水,下有升真洞,可以透蓬萊。若武夷千岩萬壑之奇、千山萬水之勝,莫止止庵之地若也”。這就是白玉蟾在其《武夷重建止止庵記》中對止止庵神奇美妙的周圍環境的敘述。

白玉蟾(1194—1229),字如晦、紫清,號海瓊子、武夷散人。他本名葛長庚,後隨母嫁白氏,遂易姓白,傳說其母懷孕時夢見蟾蜍,因而後來取名白玉蟾。他生活於南宋時期,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瓊山。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組織了金丹派南宗教團,為南宗的實際創立者,所以南宗教中常稱其為祖師爺。他生而靈異,少即聰穎,七歲賦詩,九歲誦經。他自稱“三教之書,靡所不究”,“世間有字之書,無不經目”,卻因過於放曠而科舉不第。不合流俗的他毅然入山修道,廣拜名仙求教,繼承南宗四祖陳楠衣缽,被宋寧宗封為“紫清明道真人”。他主張性命雙修,將雷法與內丹相結合,又多才多藝,擅辭賦,工書畫,是道教史上的一位奇才。

止止庵因白玉蟾而聞名,止止庵以“止止”為名,其中緣由,白玉蟾在其《武夷重建止止庵記》中也有一段論述:

蓋“止止”者,止其所止也。《周易》艮卦,兼山之意,蓋發明止止之說,而《法華經》有“止止妙難思”之句。而《莊子》亦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為妙義,有如鑒止水、觀止月、吟六止之詩、作八止之賦,整整有人焉。止止之名,古者不徒名,止止之庵,今人不徒複興,必有得止止之深者,宅其庵焉。然則青山白雲無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鳥哀猿、荒苔斷蘚,盡是止止意思。若未能止止者,參之已有止止。所得者政知行住坐臥,自有不止之止,非徒滯枯木死灰也。予特止止之輩也,今記此庵之人,同子八止止三昧,供養三清高上天,一切眾生證止止。止止,非止之止;止,實謂止其止之止而已矣。

在白玉蟾看來,“止止”出自《周易》的艮卦。卦辭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意思是:謹慎其背後,人無法傷害其身;行於庭中,別人看不到其蹤跡。沒有咎害。《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意思是:艮是息止的意思,時機適宜息止就要息止,時機適宜行動就要行動,動靜都不失時機,前途就光明。謹慎地息止,息止於適宜的場所。上下不應合,不相交往親與,因此不讓人無法傷害其身,行於庭中,別人也看不到其蹤跡,就可以免於咎害。《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兩山疊峙,就是“艮”的卦象,君子因此思度不超出他的職限。

艮卦由兩個單卦的艮組成,其象為山,上下兩個山重疊,所以叫做“兼山”。艮卦象征險阻,人如果麵臨重重險阻,就應該謹慎行事,做到“息止”。艮卦的前麵是震卦,震卦是講“動”的;艮卦的後麵是漸卦,漸卦是講“行”的。《周易》本來就是陰中帶陽,陽中有陰,就艮卦這一卦看是如此,把艮卦與前後兩卦相聯係看也是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極則止,止極則行,動靜因時,這就是“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意思。看看艮卦的《彖》,再看看震卦和漸卦的《彖》,就不難發現,艮卦講的是獨善其身,前後二卦講的是兼濟天下。動與靜,行與止,獨善與兼濟,這就是《周易》陰陽和合的精神。

在道教產生以前,戰國中後期至漢初的黃老道家就富於這種精神。我們知道,《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易經》即卦爻辭,產生於西周初年;而《易傳》也叫《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係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其成書時間則較晚,為戰國時期。究竟是《易傳》影響了黃老道家,還是黃老道家影響了《易傳》,抑或兩者相互影響,這至今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陳鼓應先生的《周易今注今譯》指出,《黃帝四經》裏有“靜作得時”、“行而行,處而處”,《管子·宙合》有“時則動,不時則靜”。可見,黃老道家是十分注重動靜因時的。而且道家的開山之作《老子》的第八章中也說:“動善時。”可見《易經》對儒道兩家都有深刻的影響,而且《易傳》也兼具儒道兩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