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高道人物(1)(1 / 3)

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胡瀚霆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丹家,金丹派南宗實際的創始人,在宋代道教發展史上占重要的曆史地位。本文擬對白玉蟾的內丹養生思想做一番探討。白玉蟾的內丹煉養理論以性命雙修為圭臬,主張先性後命的修煉次第,提出“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主張大隱居廛市,在人倫日用中體道修煉。在探討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的基礎上,本文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從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麵探究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的現代價值,並對白玉蟾內丹思想的弘揚提出幾點建議。

一、白玉蟾內丹思想研究綜述

白玉蟾思想廣泛複雜,隨著國內外道教學研究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白玉蟾,並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對於白玉蟾的生卒年月、內丹養生思想、雷法思想、科儀法術思想及其文學藝術等方麵都有很多研究。由於本文主要論述白玉蟾的內丹養生思想,在此就主要總結其內丹養生、雷法方麵的研究成果。

在白玉蟾的內丹思想方麵,四川大學許偉博士的《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內丹性命思想論析》認為融通三教是白玉蟾內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此文從援儒入道,盡性了命而窮理、攝禪融老,煉形明心以合道、以道為本,融通三教成就性命之功三個方麵對白玉蟾融通三教的內丹性命思想進行了論析。作者認為對於儒家,白玉蟾在內丹闡論中自如汲取儒學之理論及方法,以天理人欲之辨,窮究丹道性命之原理;對於佛學,白玉蟾首先肯定禪宗心性之學的方法論價值,大方攝取而融進內丹修煉實踐之中,並直接采用其思想範疇解納內丹心性理論。但另一方麵,白玉蟾又肯定內丹學性命雙修的圓滿境界,批評禪宗孤修心性的虛無遊離本質,表現出堅定的判教立場,白玉蟾內丹性命論之融通三教,其實質是站在本體論的高度,強調儒釋道三教的同一性,力圖從更廣闊的思想空間中萃取多種營養為己所用。

許偉在《白玉蟾內丹思想研究——兼及白玉蟾雷法》一文中分析白氏內丹的理論淵源、基本理論、修煉方法和思想特點,同時論及與其內丹緊密聯係的雷法思想,認為白玉蟾內丹學的基本理論主要體現在他對性命、鼎爐、藥物、火候等問題的論述上,並創造性地提出心即丹道理論。作者認為白玉蟾雷法的內煉思想與其內丹思想緊密相關,從其理論層麵看它實際上和內丹學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安華濤的《白玉蟾與神霄雷法》首先討論了白玉蟾內丹與雷法的師承關係,他認為白玉蟾得陳楠內丹與雷法真傳,並對雷法的傳承做了重大貢獻。其次,梳理了白玉蟾的雷法實踐,為信眾禳災、傳授雷法、組織教眾、設壇立靖。最後論及白玉蟾對雷法理論的厘清與闡發。作者認為白玉蟾在推動南宗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神霄雷法的發展,奠定了自身在雷法發展曆程中的重要地位。

台灣學者廖文毅《白玉蟾內丹與雷法之融合》認為白玉蟾內丹與雷法的融合是順應時代趨勢而開展。兩宋之際,三大符籙派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極思改革,內丹正好提供了改革的契機,於是促成了符籙派雷法吸收內丹理論之風;而金丹派南宗從張伯端開始,受到單傳之限,發展遲緩,及至陳楠引進雷法,白玉蟾廣收門徒,促成了南宗兼傳雷法之尚。其內丹與雷法的思想內核,表現在道、法、心三方麵,且統合於心,主張“即心是道”、“法法由心生”、“丹者,心也”,心既是人的主宰,也是人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關鍵。另外向為丹家所秘的“玄關一竅”,若能善加利用,便成為其內丹與雷法融合的一條蹊徑。有關內丹與雷法融合的實況,在“雷法融入內丹”方麵,白玉蟾將傳統煉丹的“積功累行”思想與強調濟世救人的“雷法”相互結合,既可擺脫世人對南宗丹法隻重個人的誤解,又可與當時的符籙派雷法世界接軌。在“內丹融入雷法”方麵,白玉蟾借用內丹的“內煉之道”去充實雷法的“坐煉工夫”,讓雷法更有理論依據,同時讓人的身、心處於高度的和諧狀態,以達成一炁流通,元神萬化的終極境界。

有關於白玉蟾內丹、雷法思想研究的文章還有不少,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多做論述。綜上,以往學者對白玉蟾的內丹雷法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都隻是對白玉蟾丹訣雷法的來源或其中的觀點做文本考據、學術討論,並沒有結合當代社會的現實做一些探索,本文主要提煉出白玉蟾的養生思想主旨,並進一步探索其現代的價值,對白玉蟾養生思想主旨及其現代價值的弘揚做初步的探討。

二、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主旨

白玉蟾南宗教派中秘傳有九鼎金鉛砂汞之書、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訣、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對道法多有發明。從師承來看,“白君得之陳泥丸、陳得於薛道光、薛得於石泰、石泰得於張平叔、張得於劉海蟾、劉得於呂洞賓”【1】。這一傳承關係表明,白玉蟾的丹道養生思想是金丹派南宗丹道思想的承續。但白玉蟾作為南宗教派的實際創始人,其內煉養生思想又有其獨創和特色之處。

(一)人之三寶“精、氣、神”

傳統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內丹家亦視此為煉丹的藥物,稱之為人體“三寶”。精、氣、神在內丹學中有先天、後天的區別。白玉蟾在《必竟恁地歌》中對精、氣、神三者都作了先天與後天的區分,“人身隻有三般物,精神與炁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炁即非呼吸炁,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2】。

白玉蟾在前人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三寶說:“夫人身中有內三寶,曰精氣神是也。神是主,精氣是客。”【3】白玉蟾繼承前人而又有所發展,他對三寶的內涵性質作出更加精深的闡釋,並對三者之間的關係加以詳盡辨析。首先,延續丹家對先天元氣的重視,他也強調以“先天一氣”作為修丹之大藥。“先天一氣今常存,散在萬物與人身。花自春風鳥自啼,豈知造物天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氣入四肢徒凋零。鬆竹虛心受氣足,淩霜傲雪常年青。況人元神本不死,此氣即是黃芽鉛。老者可少病可健,散則可聚促可延。心入虛無行火候,內景內象壺中天。”【4】

白玉蟾認為元氣為生命的本原,人和萬物的有形生命都是由此生成。人與物不同之處,在於人有元神。人體之中,元神常存,而元氣卻在不停地從體內外馳散佚,但在元神的主宰之又下可以獲得元氣的複歸。白玉蟾指出,懂得此理之後,就應當固精凝氣,勿使本有的元氣虧損。如果人體內真一之氣漏盡,則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空留元神無所依怙,“忘抑家珍向外尋,百年固個陰靈鬼”【5】。

其次,內丹學所謂的精就是指人身的精微物質,認為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對人的繁衍、發育成長乃至整個人體生命的維持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白玉蟾認為,與神氣一樣,身體之“精”也要有先天後天兩種區分,而內丹所煉化之精是先天之精,稱作先天“元精”。他指出煉丹的“元精”與被當作“穢物”的“交感精”是完全不同的,當是人稟受先天真一之氣而留存體內的流質能量,所以稱為“元精”,“元精”是“元氣”在人體內所依據的載體,是內丹“煉精化氣”丹法工夫物質基礎。

再次,關於先天後天之“神”,“先天之神”即元神,可以理解為與人身的控製支配能力有關的人心裏最深層次的那種本能意識,可以說是人體真正的“自我”;而“後天之神”則是人在後天的發育成長過程中通過學習而逐漸形成,反映人對外部世界和人自認的認識以及人的需求和欲望,即思慮之神。白玉蟾十分強調“元神”的主導作用。“神則火也,氣則藥也。”【6】神即是煉丹時的火候,整個內丹的修煉過程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煉精化氣”的階段重點在“精”,“煉氣化神”階段的重點在氣,“煉神還虛”階段的重點在“神”,但每個修煉階段的控製都統攝於“元神”。

對於精、氣、神之間的關係,白玉蟾指出三者必須融合一處,才能結合成金丹。他說道:“但知即日動止間,一物相處常團圓。此物根蒂乃精氣,精氣恐是身中填。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嚐相返離,結為一塊大無邊。”【7】“一物”、“一塊”意指以元神運煉精氣,形成元神與元氣相互交融的狀態,經過合三為二、合二為一,達到性命圓融的原始混沌狀態。

(二)性命合則長生

性命問題在內丹學中非常重要。命,就是生命,指那些具有生活特征的存在物。“性”傾向於指人的一般心性,即人的精神意識。

1.性命與神氣

性命與神氣是一對密切聯係的範疇。內丹學中常以“神氣”論“性命”。白玉蟾說:“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也,氣即命也。”【8】“神是性,性屬離,坤之中陰;氣是命,命屬坎,乾之中陽。”【9】用“神氣”來解釋“性命”,“性”和“神”都是屬於人的精神層麵;在道教有“命是精氣”的說法,“命”和“氣”同屬於人的肉體層麵。

2.性命雙修

白玉蟾的內丹煉養理論以性命雙修為圭臬,他認為丹道的修煉必須是性和命的雙修雙成,強調“性與命合則長生”,他所謂的長生,即是無形之真性寓於有形之永命,也就是要達到性命雙全的境界。他說:“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與月和則常明,性與命和則長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則寓乎有形之後。”【10】性命是體用的關係,互為表裏,缺一不可,“性與命,猶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火者,離象也,懲忿則心火下降。水者,坎象也,窒欲則腎水上升”【11】。他強調內丹道的雙修功夫,對於單修性或單修命的做法提出強烈批評。他認為禪宗隻修“性”不修“命”,禪法虛無縹緲,華而不實,對於禪宗的“頓悟成佛”,白玉蟾稱其為“鬼仙”。因為在他看來,隻有歸附於有形之命的心性才有其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其用途。而一度流行的房中、服氣、吐納、守視、吞津、存想諸術,唯以苟延生命為至要,白玉蟾則直斥之為“旁門”之術。如他在《翠虛吟》中借泥丸真人之口指出:“如斯皆是養命方,即非無質生靈質”,“此皆旁門安樂法,擬作天仙豈不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