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的方麵來說,即從人的心靈健康方麵來說:我們現代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質需求,隻顧著研究外麵的物質世界,很少真正地去認識自己內心的追求。我們是需要去研究外麵的物質世界的奧秘,但我也更應該探究內在生命的奧秘,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身“性命”、提升內在生命的質量,我們對外在物質世界的控製與占有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人們的心靈非常需要片刻寧靜,忘掉外界的煩擾,反觀本心,尋找真正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讓自己的存在有價值。白玉蟾的內丹思想在強調性命雙修的同時,更力主心性修煉。他認為煉形修命的最終目的也在於“煉形以養神,明心以合”。如此,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的“性”功修煉為解決人們的精神負擔指明了方向。用現代的話來表述就是改善人體的意識機能,提高和改進意識對機體的主導和支配作用。同時,還可以調整人體意識的狀態,使之更趨向於健康。
另外,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的特點之一是“混俗和光”,不必脫離人間世事,不與人世隔絕,內丹的修煉完全可以融於平常生活,人倫日用當中。這無疑非常切合現代人的生活狀況,符合時代的需求。人們有對養生修煉的渴望,但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越來愈緊密,每個人都在一張社會關係的大網中,想要在當代社會生存,幾乎不可能脫離社會,日常的生活世事也不可能完全舍棄,因此出世的修煉方法對一般大眾來說隻能望塵莫及,而白玉蟾主張的“混俗和光”的內丹修煉思想使普通大眾有了在世俗時間中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可能。
2.社會方麵
首先,對當代衛生保健研究的意義。對當今社會來說,衛生保健已經成為一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的公共醫療,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抗生素濫用,醫生也不會從人體腑髒經絡各方麵綜合起來辯證地給病人治病。還有很多醫生給病人看病是也不會顧及到病人的心理狀態,更有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嚇死的”。若能將身體和精神兩方麵結合調養,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白玉蟾的養生思想可以給現代公共醫療保健提供有價值的理論範式,並且內丹修煉的實踐經驗對當代衛生保健實踐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若能汲取其內丹養生的精華,必能使當代衛生保健研究在理論和實踐的構建與發展上事半功倍。
此外,大眾雖然漸漸知道養生保健的重要性,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盲目保健,進入養生保健的誤區,他們忽視了“天人合一”、“性命合一”,缺乏生命的整體觀,不知道向生命本源處求取,隻是一味地向外尋求助力,動不動就是羊胎素、保健品等等,他們偏離本源、廢棄本能不說,還自以為在享受高科技和現代文明。要改變大眾錯誤的養生觀念,普及道教內丹養生思想,指導大家真正的科學養生,讓大家明白回歸本心,找到真我,隻有“性命合”才能長生。
其次,發展養生旅遊開發,提高當地經濟效益。白玉蟾曾在武夷山活動多年,擔任過止止庵的主持。武夷山鍾靈毓秀,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被道教尊奉為“第十六小洞天”,白玉蟾對武夷山道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此時,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於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保健亦非常重視,由此可以以武夷山風景名勝和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為依托,開發養生旅遊,將旅遊業與道教養生文化進行產業融合,這樣不僅可以賦予道教養生文化以旅遊的功能,同時能夠帶動相關的旅遊、保健等產業,組合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形成共贏,從而實現旅遊產業的優化,提高當地經濟效益。
(二)白玉蟾養生思想的弘揚
上文中提到,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麵臨著殘酷的競爭壓力,加上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使得人類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的比例越來越大,並且這種狀態單純依靠醫學和治療的手段很難取得明顯的改觀。如此情況,人心浮躁,很難靜下心來獨自去修煉,但大家對養生又有追求,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假期很多人也選擇出去旅遊,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創辦內煉養生課程指導大家修煉,還可以舉辦文化養生旅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以這種途徑來弘揚白玉蟾的養生思想,使其融入社會,真正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和諧。
1.內煉養生課程
開設白玉蟾內丹養生班,指導學員修煉內丹,強身健體、提升心靈境界。關於養生課程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麵來安排。在養生理論班上,傳授白玉蟾的內丹養生思想,引導學員進入內丹學的大門,讓學員在理論課上“識道”,真正明白何為“長生、久視、知道”,懂得“合天道、應天時、法自然”的道理,把握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觀。同時教授道教的教理教義,如此能平和人們心態,指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使人們融合於社會,不爭權奪利。這樣人們就能消除浮躁,以平靜的心來修煉內丹。在養生實踐班上,就可以為學員提供中式體檢,提供養生修煉方案,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傳授學員內丹功法,教學員具體的修煉通過守一、存思、導引、吐納、胎息等方法調理人的身體,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使學員達到在身體上的健康長壽和心理上的清靜無為、恬淡自然。
2.文化養生旅遊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地,被譽為道教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文化資源豐富,包含了道教摩崖文化、山水文化、神仙文化、道觀建築文化等等,白玉蟾是中國道教一代宗師,他是止止庵的主持,在三仰峰、一線天等地方都有白玉蟾的修煉處,因此可以把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與武夷山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開發“道教修學遊”、“道教養生遊”等旅遊項目。一方麵使來武夷山遊覽的遊客不止於走馬觀花,而是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武夷山風景的優美,有身臨仙境、暢神悅目之感,釋放人的緊張情緒;以及深深領會武夷山道教文化的氣息,淨化心靈世界,超脫世欲所累,使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增進遊客的身心健康,培養遊客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另一方麵,在遊客的道教修學遊、養生遊的過程吸收了以白玉蟾為主的內丹養生思想,如此亦能將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道藏[Z]:第2、4、28、29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
[2]正統道藏[Z]:第2、7、32、54、5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57.
[3]藏外道書[Z]:第5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4]道藏精華[Z]:第十集之二(上下冊).台北:自由出版社,1987.
[5]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8]李遠國.道教氣功養生學[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9]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M].成都:巴蜀書社,2001.
[11]楊玉輝.道教養生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2]胡孚琛.丹道法決十二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3]白玉蟾、朱逸輝.白玉蟾全集校注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4]夏濤.白玉蟾與武夷山道教[D].廈門大學.2007.
[15]崔欣.基於生態鏈的道教文化旅遊項目開發與管理研究[D].複旦大學.2010.
[16]何峰.道教的養生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新疆師範大學.2008.
[17]王瓊文.白玉蟾與海南道教研究文集[C].海南:海南省地方誌辦公室編,2006.
[18]蓋建民.白玉蟾丹道養生思想發微[J].道韻.1999,(8).
[19]戈國龍.內外丹道之交融[J].世界宗教研究.2003,(4).
[20]許偉.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內丹性命思想論析[J].宗教研究,2010,(4).
[21]安華濤.白玉蟾與神霄雷法[J].中國道教,2009,(6).
[22]張欽.論神霄派的宇宙觀與保身養心的內丹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4,(1).
[23]吳利、陳路、易丹.論養生旅遊的概念內涵[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
[24]黃新發.中國養生產業的現狀與趨勢[J].東方養生,2011,(5).
[25]郭偉鋒、許亦善.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遊價值[J].武夷學院學報,2009,(12).
[26]郭偉峰、郜俊利.武夷山道教文化旅遊開發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