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高道人物(1)(2 / 3)

3.修性和修命的先後次第問題

既然白玉蟾強調內丹修煉不能隻修性或隻修命,必須性命雙修,那就出現一個問題:先修性還是先修命?

對此,南宗主張先命後性,北宗一派則主張先修性後修命。白玉蟾十分讚同從修習命功為入手,即“先命後性”,他是從修道入門的難易角度來考慮的。他在《玄關顯秘論》中說道:“惟此無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五行至精,能役有數,不能役無數;百念紛起,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煉形。”【13】所謂“先煉形”,就是指要“先修命”。“無”即天地之真性,人沒辦法直接體悟性;但是無“包諸有而無餘”,修煉者可以從有形之命功中去會得真性,這樣就比較容易入手了。而白玉蟾又指出入手的煉形功夫也並不是完全離開性功的,他說:“煉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14】修命也還是要靠修心來完成的,修命是以“心”修“精氣”之“命”。但是他並沒有忽略“性功”的重要性,“無心之心無有形,無中養就嬰兒靈。學仙學到嬰兒處,月在寒潭靜處明。”(《大道歌》)煉就“無心之心”,達到空靈虛靜、澄澈清明的狀態,才是進入了修煉的最高境界。

(三)以心契道,與道合一

1.“道”的概念

白玉蟾《玄關顯秘論》說:“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15】白玉蟾強調“道”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道”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鉗製、不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恒本體。如《謝張紫陽書》:“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化化”【16】。

白玉蟾認為“道”不僅是生命的本源,與道合一更是長生延年的必由之路。他說:“人之有生、稟大道一元之氣,在母胞胎係與母同呼吸,及乎降誕之後,剪去臍帶,一點元陽棲於丹田之中,真息出入,通於天門,與天相接。上入泥丸,會於元神;下入丹田,通於元氣。……人能屏去諸念,真息自定,深入無形,與道為一,在世長年。由是觀之,道之在身,豈不尊乎、豈不貴乎!”【17】

2.“心”的概念

內丹學中的“心”、“性”、“神”常常一起談論,它們有所相同,亦有所區別。白玉蟾說:“丹者,心也;心者,神也。”【18】《丹法參同七鑒》解釋內丹主要術語說:“心源性海,謂之華池”;“性猶水也,謂之神水”;“心地開花,謂之黃芽”;“虛室生白,謂之白雪”【19】。白玉蟾將內丹歸結於心性,修煉時也非常注重心性的修煉。

3.“心”與“道”的關係

關於“心”與“道”的關係,《悟真篇·自序》中強調說:“欲體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樞也。”張伯端認為存在於個體的“心”與本體性的“道”是同一的,通過“明乎本心”就能夠體認“至道”。白玉蟾繼承和發展了張伯端的思想,“道此道以脈化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吾亦不知孰為道,孰為心也。但見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聽之則眼聞,以眼視之則耳見。吾恐此而名之曰陰陽之髓、混沌之精、空虛之根、太極之蒂也”【20】。他又說:“大道不離方寸地,工夫細密有行持。”“不容以知知,不容以識識。”“以此心而會此道可也。……以此道而會之此心可也。”【21】他認為大道在人的心中而無須外求,大道不能以一般的認識途徑去認識,而隻能以心去體會、感悟。“推此心而與道合,此心即道也;體此道而與心會,此道即心也。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22】修煉者要以心契道、與道合一。白玉蟾以這種契道之心為金丹,“丹者心也”【23】。

4.法法皆心法

正因為白玉蟾的內丹核心思想是將心與道等同起來,“丹者心也”,因此他強調修煉內丹的法門全在乎人心。《白真人語錄》記載:“真師曰:‘法法從心生,心外無別法。”【24】“真師告元長曰:‘爾知吾所說法皆心法否?…既不知,何以行持?凡所有法,無非心法。爾且行持,久而知之。'”【25】修丹證道的方法,是原乎本心而存在的,唯有在對心本原作出正確理解認識的基礎之上,發明本心,依心而行,才是正確的修煉方法。

白玉蟾在致彭鶴林《傳法明心頌》中說:“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語嘿與動靜皆法所使然。無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無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26】在這裏白玉蟾分析了“心”與“法”之間的關係,法是由心所生,法與心是類似於主與臣之間的關係。而“真心”即是無疑,“正法”就是要守一。人要複歸“真心”,則須凝神息念,除卻心識,即所謂守一正法。守一即是修心之法,修心是向內歸複的過程,要達到“正法”,歸複“真心”,如此“法”則靈驗,這就是修內丹的功夫。法是為修心服務的,所以法是心之臣。而一旦達到真心顯現,則一切順乎真心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正是在這種“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指導下,白玉蟾將內丹煉養步驟總結歸納為十九要訣,茲錄《丹法參同十九訣》如下:

一 采藥:收拾身心,斂藏神氣

二 結丹:凝氣聚神,念念不動

三 烹煉:金液煉形,玉液保身

四 固濟:忘形絕念,謂之固濟

五 武火:奮迅精神,驅除雜念

六 文火:專氣致柔,含光默照 溫溫不絕,綿綿若存

七 沐浴:洗心滌慮,謂之沐浴

八 丹砂:有無交入,隱顯相符

九 過關: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十 分胎:雞能抱卵心常聽,蟬到成形殼自分

十一 溫養: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十二 防危:一念外馳,火候差失

十三 工夫:朝收暮采,日煉時烹

十四 交媾:念念相續,同成一片

十五 大還:對景無心,晝夜如一

十六 聖胎:蟄其神於中,藏其氣於內

十七 九轉:火候足時,嬰兒自現

十八 換鼎:子又生孫,千百億化

十九 太極:形神俱妙,與道合真【27】

(四)混俗和光

南宗一派皆秉承張伯端之說,主張“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28】。白玉蟾雖為道士,但“時又蓬發赤足以入廛市”【29】。他在《道閫元樞歌》中說:“誰識金液大還丹,隻在當人日用間。為君說破修丹旨,鬧非城市靜非山。”【30】他認為,修煉內丹不需要刻意選擇特殊的環境,即使在人倫日用當中也可煉丹修道。他說:“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則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禽。”【31】而真正能修成金丹大道的人,雖身居塵世,卻超然於世外,不會為塵俗所染擾。

對於世所流行的“法財侶地”的觀點,對於這種拘泥於形式條件的做法,白玉蟾亦提出了批評:

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還丹至理,妄生議論,旨言修道煉丹,必居深山窮穀,必須拋妻棄子。此輩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參。深山所有草木禽獸,皆是非類,豈能修煉還丹。《悟真篇》雲:“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隻是愚夫識不全。”【32】

對於修道是否要戒除酒肉,白玉蟾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即“有妻子亦可仙也,有酒肉亦可仙也”。白玉蟾自己非常喜歡喝酒,經常出現在柳陌酒肆。他自己認為這樣一種修行的狀態是完全符合“道”的本性的。因為在他看來,心即丹道,煉丹的關鍵在於煉心,“煉藥之時,念念不忘道心如鐵,莫被塵境所牽、色欲所蔽”【33】。煉心即是要處理好心和境的關係。所以關鍵在隱於道,而非隱於境。能識道,則“法法虛融心心虛寂,何城市之可喧,何山澤之可靜”【34】,也就無在乎山,也無在乎市了。

三、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的現代價值及其弘揚

內丹養生學博大精深,白玉蟾的內丹養生思想更有其特色之處,它是道教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有責任和義務在前人的基礎上去探索內丹養生的現代價值,促進全民全社會的健康水平,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為現代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一)白玉蟾養生思想的現代價值

1.生命個體方麵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性”與“命”兩個方麵,在之前的部分我們討論何為“性命”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這裏我從“性”和“命”兩個方麵探討白玉蟾內丹養生思想對個體養生的現代價值。

從“命”的方麵來說,即從人的肉體健康方麵來說:隨著工業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空氣汙染,水汙染越來越嚴重,人們的身體健康麵臨著嚴峻的考驗。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隻占5%,被診斷患病的不足20%,其餘75%以上的人群都處在亞健康狀態。現代人越來越追求也迫切需要健康保健,而白玉蟾的內丹養生思想恰好迎合了這一需求,能夠為民眾提供一條有效的養生之道,即內丹學對“命”的修煉。白玉蟾的內丹思想為性命雙修,並且“先命後性”,即首先要“築基煉己”把自己的身體底子練好。此步驟的關鍵是保精、保氣、保神,固精、固氣、固神,養精、養氣、養神,“取坎填離”、“抽鉛添汞”。胡孚琛教授說:“通過調整人的性激素,增強人的腎功能,來恢複大腦的青春活力。”【35】內丹養生學通過這套“取坎填離”的功法,可以保持人的青春活力,改善人體素質。據測定,在修煉內丹的時候,身體的耗氧、能量代謝、呼吸頻率等都有明顯減少。內丹修煉時出現的代謝降低,一方麵使熵的產生率相應減少,另一方麵促進物質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