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發展起伏性
自古以來,從統治階層到民間,由於道教世俗化帶來的造神活動層出不窮。以福建省為例,顏章炮對明人何喬遠的《閩書》中《方域誌》、《方外誌》和《靈祀誌》所記載的福建各地造神運動做了一個統計,共有263起,所記載的造神時間,上起兩漢,下至明代萬曆年間。而這其中,在唐朝以前的,有26起,唐代66起,五代有47起,宋代71起,元代7起,明代3起,年代不明的有43起。這顯示出了福建地區造神運動在時間上的高峰期,是從唐朝後期開始,至宋代為止的。宋之後,基本上各路神祇保留著宋時的框架和體係。【77】白玉蟾的神化,正是造神運動中的產物之一,隻是具體何時被正式尊為神仙、通過官方或者民間正式的方式確認其神仙地位的,尚待考證。
(五)不統一、不穩定性
如上所述,道教神仙職責的規定使神仙除了其“全能性”特征之外,也具有了實用性,以達到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地域、不同宗教需求的民眾發生作用的目的。然而中國民間的神仙數量難以計數,“各種自然勢力,各有專神,如疾病,富貴,戰爭,死,生,鎮,村,商業,山,海,湖,天,地域,日月星辰,路以及無路之地方,雷,身體各部器官,凡事物之可以知覺識別者莫不各有其神”【78】。後期納入道教體係的神仙側重點不同,應對的麵太廣,可能導致出現一個民間信仰對應諸多道教神仙、或者一個道教神仙身兼數職的局麵。如白玉蟾的神化過程中,與青蛙神的對應,並非是一對一的關係。
五、結語
從白玉蟾被逐漸神化的進程來看,他無疑是在自己、民間、統治者以及道教的共同推動之下,逐漸被神聖化的。這個神化過程,可以折射出道教神係變化的特點,而道教神係的變化,究其根本原因,是在道教世俗化的推動之下變動的。
首先,道教神仙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需要的改變,古代信仰中的神仙可以人格化,民間信仰的小神也可以上升為道教大神,當然也存在一種可能,就是道教神的逐漸沒落,地位下降,甚至很少人提及。
第二,道教神的神格地位的演變是根據其功績的大小,凡是有功於民者皆祀之,但祭祀的規格等級要看道教神對民眾所能做出的貢獻。
第三,中國的民間信仰具有極其強大的包容性和功利性,因此它對於來自各方麵尤其是道教正統宗教中有用的思想、信仰都加以吸收,把道教的一些神仙都歸入自己的崇拜對象。而道教為了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信徒,自然也不會忽視平民這一占據社會人口最大比例的人群,其籠絡手段之一就是不斷把民間信仰中聲望較高的神納入自身信仰體係中。
第四,政治力量的幹預對道教神的興衰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封建統治者會通過賜額、封號等方式,來擴大道教神的影響。
總之,以白玉蟾的神化為例的道教神仙體係的變化,是道教世俗化的產物。在宋元明清民眾心中,更加注重神仙的實用性、靈驗性,對神仙“求啥得啥”的心理期待更加明顯,在這樣的社會心理的引導下,道教神仙走出了“修仙引導者”和“長生不死”較為單一的宗教角色,在其原有形象中接納更多的社會角色,融入更多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職責。【79】
注釋:
【1】編者按:樂裕賢先生是閩北賢達人士,鍾情武夷山水,於武夷山文化遺產之搜集、整理、研究數十載,成果頗豐。編者有幸相識,承蒙關愛,多次惠贈大作,銘感於內。2012年,武夷山道教文化考察活動,樂老也參與其間,並前後撰文兩篇,為文集增色不少,特此致謝。
【2】較早的研究有石鍾健:《論武夷山懸棺葬的有關問題——武夷君是誰和武夷山懸棺葬的開始時代》,《思想戰線》1981年第1期;近年來陳進國關於福建地方信仰的文章也多有涉及:如《“買地券”習俗的考現學研究——閩台地區的事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買地券”習俗與地域風水信仰——福建的案例》,《中國經濟史論壇》http://eco.guoxue.com/article.php/9975/1.
【3】(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
【4】(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七《武夷山記》。
【5】皇太姥為傳說中較早在武夷山中修行的神仙。董修《武夷山誌》中有記載:“有神曰聖姥,母子二人居此山,秦時人號為聖姥,眾仙立為大姥聖母,今人祝廟呼大元夫人是也。”
【6】石鍾健:《論武夷山懸棺葬的有關問題——武夷君是誰和武夷山懸棺葬的開始時代》,《思想戰線》1981年第1期。
【7】(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十九《虹板橋》。
【8】(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第一百二十九卷,清影宋鈔本。
【9】(晉)葛洪:《抱樸子·論仙》。
【10】(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武夷圖序》。
【11】(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六《升真觀記》。
【12】(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六《升真觀記》。
【13】(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
【14】(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七《漢祀壇》。
【15】《漢書·郊祀誌》第五下。
【16】(清)厲荃原輯、關槐增纂:《事物異名錄》卷十五《飲食部》,清乾隆刻本。
【17】(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敕封》。
【18】(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五《一曲上》。
【19】(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敕封》。
【20】(明)衷仲孺:《武夷山誌》卷八《祀典》。
【21】(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祀典》。
【22】(明)衷仲孺:《武夷山誌》卷八《祀典》。
【23】《正統道藏》第15冊,第12057頁,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24】(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二十《遊武夷山記》。
【25】《正統道藏》第52冊,第42419頁,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26】《正統道藏》第52冊42420頁,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27】(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十九《古跡》。
【28】《宋全文》卷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明)衷仲孺:《武夷山誌》卷八《祀典》。
【30】《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百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第三十六《本朝雜記下》。
【32】(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明)陳全之:《蓬窗日錄》卷七,明嘉靖四十四刻本。
【34】(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祀典》。
【35】(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五《會真觀記》。
【36】(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五《一曲上》。
【37】(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四《頒賜》。
【38】吳詩池:《廈門考古與文物》,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年,第202頁。轉引自陳進國:《“買地券”習俗與地域風水信仰——福建的案例》,http://eco.guoxue.com/article.php/9975/1.
【39】轉引自陳進國:《“買地券”習俗與地域風水信仰——福建的案例》,《中國經濟史論壇》http://eco.guoxue.com/article.php/9975/1.
【40】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第192~197頁。
【41】周典恩:《移植與嬗變:武夷山媽祖信仰考察》,《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47頁。
【42】引自百度百科“星村鎮”詞條,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473421.htm#sub8033333,訪問時間:2012年8月7日。
【43】(清)劉靖:《片刻餘閑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1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4】《福建省例》第2冊,第243頁。
【45】李尾咕:《移民與閩北社會的變遷——武夷山市星村鎮的調查》,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曆史學院,2006年。
【46】譚世寶:《澳門曆史文化探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2頁。
【47】謝重光:《閩粵台民間信仰論叢》,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203頁。
【48】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轉引自謝重光:《閩粵台民間信仰論叢》,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203頁。
【49】朱天順:《有關媽祖褒封的幾個問題》,《台灣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第72頁。
【50】陳池養:《慎餘書屋詩文集·卷四》,轉引自朱天順:《有關媽祖褒封的幾個問題》,《台灣研究集刊》1997年第4期,第72頁。
【51】郭誌超:《媽祖名稱的來源》,《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2期,第23頁。
【52】《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3】《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4】(清)林堯俞、林蘭友、丘人龍:《天妃顯聖錄》,轉引自馬書田、馬書俠:《全像媽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23頁。
【55】(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一,轉引自周典恩:《移植與嬗變:武夷山媽祖信仰考察》,《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46頁。
【56】周典恩:《移植與嬗變:武夷山媽祖信仰考察》,《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48頁。
【57】朱天順:《清代以後媽祖信仰傳播的主要曆史條件》,《台灣研究集刊》1986年第2期,第49~50。
【58】(明)劉恫:《帝京景物略》卷四。
【59】石奕龍:《論閩粵內陸的媽祖信仰與航運業及林姓的關係》,《莆田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75~76頁。
【60】石奕龍:《論閩粵內陸的媽祖信仰與航運業及林姓的關係》,《莆田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76頁。
【61】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9頁。
【62】(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之六《一曲中》,第833頁。
【63】(清)董天工:《武夷山誌》卷之十五《山北》,第902~903頁。
【64】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今屬浙江)。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年62歲。除《敬鄉錄》外,還著有《戰國策校注》、《禮部集》二十卷及附錄一卷、《易雜說》二卷、《書雜說》六卷、《詩雜說》二卷、《春秋胡氏傳附辨》十二卷以及《蘭溪山房類稿》等。
【65】周偉明、唐玲玲、安華濤點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5頁。
【66】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7頁。
【67】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第1頁。
【68】(唐)歐陽詢:《藝文類聚》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21頁。
【69】(漢)韓嬰:《韓詩外傳(附補逸/校注拾遺)》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8頁。
【70】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6頁。
【71】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第199頁。
【72】周偉民、唐玲玲、安華濤點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2頁。
【73】彭耜:《海瓊白玉蟾先生事實》,周偉民、唐玲玲、安華濤點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2頁。
【74】醮是指陳設果脯酒品祭祀天神星座的禮儀。國醮,是國家舉行的祭祀活動,具體的儀式是: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75】安華濤:《孤鶴駕天風——南宗五祖白玉蟾》,海口:南方出版社,2007年,第174頁。
【76】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7頁。
【77】楊曉紅:《宋代民間信仰與政治控製》,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9頁。
【78】《中國年鑒》,北京:中華書局,1952年,第1975頁。
【79】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