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各房便要組織人馬參加扛豬比賽了。參賽者由每房出7人,其中一人抬桌子,一人提豬鼻子,一人扛豬背,其餘四人各提一腿。司儀人員發炮32響後,各房扛豬的人迅速把豬抬起來,抬桌者立即抽出桌子向大門衝去。第一個衝到大門並用桌子腿把高懸在梁上的大鯉魚勾下來的,就是勝利者。這時群眾歡聲雷動,一片沸騰。接著,由優勝者開路,抬豬者把豬抬到本房祖厝,並放在預先拿來的桌子上。然後,其他各房人群舉起火把,燃放鞭炮,也衝向本房祖厝。扛豬比賽即到此結束。
扛豬比賽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這裏的人們一直把它看作是本村一次隆重的節日,作為特有的習俗流傳了下來,每每引來附近村民讚許的目光。
福建地區與豬相關的民俗比賽還有一種“打豬比賽”,主要流行於廈門一帶的漁村,舉辦時間是農曆五月初五,其比賽的場麵更為有趣。比賽開始之前,組織者預先選取一根三丈多長的圓滾滾的大桅杆,把杆上塗滿油脂,使之滑如鰻魚身背。然後把這根桅杆從一艘大船的船頭伸向水麵上空,在它的頂端掛上一隻竹篾製成的籠子,裏麵關著一隻小豬。籠子的小門半關著,好讓裏麵的小豬被人打著時可跳入水中。比賽勝負的決定是這樣的:誰能第一個從桅杆根部爬到桅杆頂端並把籠子裏的小豬趕入海中,誰就是勝者,小豬也就作為獎品可由勝者帶回家去。由於桅杆十分光滑,參賽者無論怎樣小心謹慎,多半要失足落海,功虧一簣。這時岸上和船上的觀眾連連叫喊助威,歡笑之聲此起彼伏。有的地方這種比賽以鴨子或公雞代替小豬,但仍要按打豬比賽方式進行,而且也稱為打豬或捉豬比賽,其場i麵也同樣饒有味趣。
·“盤王節” ——粵北連南地區的祖先崇拜
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自古以來生活著八排四十二衝的瑤族同胞,俗稱“八排瑤”。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即為瑤族最重要的節日——“盤王節”(傳說中盤古王婆的誕辰)。瑤族人慶祝“盤王節”的方式,是載歌載舞,特別是鬥歌對歌,更是熱鬧非常。由於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影響,粵北的少數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民風淳厚,執禮恭親。僅是通過廣東連南瑤族的“耍歌堂”,便可窺其一斑。
到了“盤王節”這一天,八排四十二衝的瑤胞都要彙聚一堂,祭祀祖先,慶祝豐收,賽歌比舞,稱為“耍歌堂”。而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瑤族同胞為了慶祝盤古皇誕辰,還要歡度“開唱節”。 每到盤王節時,瑤族山寨一派節日景象。人們都穿上了節日盛裝。男子身穿一襲靛藍色服裝,頭插白色羽毛,手持紅花;婦女們則身著帶有紅藍花紋圖案的衣衫,頭上戴滿銀飾,手持長柄桐油傘。有客人到達村寨口時,主持人要領隊迎接,先唱《迎客歌》;客人入寨敬酒時,要唱《敬酒歌》;客人離去時,還要唱《送客歌》。節慶的第一天主要舉行迎神遊行的典禮儀式,其間最重要的活動是鬥歌與對歌,這些活動一般由男人參加比賽和表演,婦女在一旁觀賞,姑娘們則借機物色意中人。一開始先由老歌手領唱《呦嗨歌》,其他歌手附和響應,接著便開始了一輪輪激烈而有趣的鬥歌與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