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嶺南秀色(粵、閩、海南、台灣民俗文化圈)(3)(1 / 3)

為了烘托氣氛,排瑤的長鼓舞表演和比賽也在鬥歌時進行。這種舞蹈多由兩對長鼓舞手合跳,其中一人起領舞作用,邊跳舞邊擊鼓,舞姿粗獷豪放。入夜,人們舞得更歡,奔騰跳躍,完全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歌坪上燃起篝火,許多人在野外露宿,唱歌飲酒,通宵達旦。青年男女則在約定地點對歌,談情說愛。就這樣,節日上的歡樂氣氛,也隨歌聲不斷向遠處漫散……

·迎春花市——綻放在大都市的傳統風俗

迎春花市是廣州市傳統風俗,春節逛花市是廣州人必不可少的節日活動。廣州市美稱為“花城”,一年四季,城市裏各種鮮花開放,把城市裝點得非常美麗。廣州人愛花也是有傳統的,據說種花業在廣州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隨著時光的流逝,經濟的發展,鮮花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更吸引了無數文人學者為之揮毫潑墨,大加讚賞。

廣州現在的迎春花市,是19世紀60年代初才形成的。這個花市每年春節前夕舉辦,除夕前三天達到高潮,號稱年宵花市。花市所賣花卉品種繁多,除素馨花外,還有桃花、水仙、吊鍾、芍藥、山茶、劍蘭、金橘、臘梅和菊花等上百個品種。走在花市間,但見燈色花光,一片錦繡。望著那一片花海,端詳著那散發著香氣輕輕顫動的花瓣和舒展著的葉芽,你會禁不住對這些植物中的珍品連聲發出讚歎。人們選擇和布置這麼一個場麵來作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獨運!看著繁花錦繡,賞著姹紫嫣紅,想起這一日之間廣州城忽然變成了一座“花城”,幾乎全城人都出來深夜賞花,此情此景讓人感到美妙無比。外鄉客人也會由衷讚歎: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春天的使者。正是“香街十裏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

與廣州迎春花市相比,海南海口市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更是多了幾分野趣。原本在颯颯西風裏盛開的菊花,卻在椰樹下的花市上大放異彩。曾經鮮為人知的海南野花剛剛被人們發現,它們自身的潛在價值就引起了行家們的特別重視。有一種被命名為海南櫻花的野花,主要生長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這種花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經人工培育後迅速上市,銷路極好,被視為花中不可多得的新奇品種。茶花葉綠花紅,色彩濃烈,最為青年人所喜愛……既有這麼多的花卉品種,如能在家中時時觀賞則更為雅致了。於是,送花賀節,就成為海口人的一種時尚。俗語說“花開富貴”,在佳節喜慶之時,送上一盆高雅馨香的鮮花,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媽祖崇拜——福澤沿海的母性神靈

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的心目中,媽祖是至高無上的護海女神。在福建、台灣各地,到處都有媽祖的祭祀廟,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

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媽祖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林姓是福建莆田的望族。媽祖的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菩薩慈祥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王氏將近分娩時,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處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民間傳說媽祖生前精通法術與醫術,普救眾生,尤其保護漁民,死後仍顯靈救難。於是受過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一座小廟紀念她。

此後,據說行船的人在海上遇到狂濤洶湧之時,隻要大呼“媽祖救命”,海麵就會風平浪靜。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於是媽祖的聖跡很快傳遍了東南沿海。老百姓感激她、崇敬她,曆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封到妃,再封到天後,最後封到天上聖母,使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但在民間仍然俗稱她為“媽祖”。